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20篇

2024-12-18 14:24: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潜藏着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宛如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的时空之门。®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篇成语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处世哲学。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寓意,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页历史画卷,走进这些经典成语故事,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博大精深。

1.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一

  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二

  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提示]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3.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三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注释]负:背着。荆:荆条。

  [提示]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4.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四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提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5.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五

  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又怕门铃响起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结果被主人当场捉住了。他惊奇地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注释]掩:遮盖,捂。盗:偷。

  [提示]比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6.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六

  百步穿杨

  楚国有个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提示]形容枪法或箭法非常高明。

7.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七

  黄粱一梦

  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注释]黄粱:黄小米,这里指黄小米饭。

  [提示]比喻虚幻,一场空。也作“黄粱美梦”。

8.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八

  无能为力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提示]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9.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九

  锦囊妙计

  三国时,为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后来孙权要收回,可刘备不愿归还。周瑜设下美人计,招刘备来东吴与孙权的妹妹结婚,然后扣住刘备,逼他归还南郡。刘备按诸葛亮给他的藏在三个锦囊中的三条计策行事,结果在他的保护下,安全地回到了荆州。

  [注释]锦囊: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

  [提示]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办法。

10.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

  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提示]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11.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一

  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注释]释:放下。负:负担。

  [提示]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12.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二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不慎将佩剑掉进江里,他立即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同船的人问他:“你刻这个记号有什么用?”楚国人说:“刚才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我可以顺着这个记号下去找。”等船靠了岸,楚国人就从做上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

  [提示]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13.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三

  空中楼阁

  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决定也造一座。他要求找来的工匠只造第三层楼,第一层、第二层统统不要。工匠们听了哭笑不得,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怎么能盖起第三层呢?”

  [提示]比喻脱离实际的谬论或虚构的事物。

14.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四

  千钧一发

  西汉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提示]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15.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五

  天衣无缝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

  [提示]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16.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六

  囊萤映雪:形容尽管家境贫穷,依然勤学苦读。

  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两人都成为饱学之士。

17.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七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他回答:“抽不出时间。”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注释]释:放开。卷:书本。

  [提示]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18.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八

  大笔如椽:形容作家笔力好,或者作品有深度又有文才,也说铁笔如椽。

  椽,中国古代建筑构件,是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尺寸比一般的笔大多了。为啥要用“椽”来夸赞写作才能呢?此成语出自《晋书·王珣传》。东晋时有一文人叫王珣,一晚,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送他一支很大的笔,笔杆竟然有房屋上的椽子那么长,那么粗。醒来后王珣对人说:“最近会出现一桩需要大手笔的事。”不久皇帝去世,朝廷里忙着办理丧事,大臣们请王珣负责起草悼念皇帝的哀册和其他重要文件。王珣大笔一挥,写得又快又好。

19.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九

  伯俞泣杖:汉韩伯俞受母责打,感念母亲力衰而哭泣,后比喻孝顺。

  成语出自见《说苑》。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母亲教育他十分严格,会因他做错小事而用手杖打他。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但打在身上一点也不疼。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年迈,所以心里难受,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后,手杖掉在地上。

20.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篇二十

  辩日炎凉:古人记载两个孩童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多以其形容儿童的聪明智慧。

  《列子·汤问》记载:孔子游学,看到两个儿童争辩不已,就上前询问。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到正午的时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恰恰相反。

  第一个孩子解释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的顶盖那么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外一个孩子反驳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