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趣味故事 篇一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金石学家赵明诚,是一对的“诗词夫妻”。相传有一次,他俩被邀请到青州参加乌老寿星150岁的寿宴。酒过三旬之后,众人请李清照夫妇作一副寿联,以祝乌老寿诞。丈夫赵明诚故意向李清照挑衅,为了难住续写贺寿对联的妻子,他在上下联的开头都设置了极为艰难的关卡:乌龟方姓乌;
老鼠亦称老。
这是一副藏头联,开头藏“乌老”二字,言词却极带贬义,要求续写者不光要结构上接续对联,还要在内容、意思上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使之变为褒义,达到颂赞乌先生150岁大寿的目的。
李清照不愧为一代女豪,略一沉吟,便续写了对联。联曰:
乌龟方姓乌;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老鼠亦称老。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
此联在赵明诚巧嵌“乌老”二字的基础上,又借用了龟、鼠等可爱的小动物形象,运用出人意料的手法,对乌老的德行、操守进行了充分的赞颂,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效果。实在是妙不可言。
据说自此以后,赵明诚对李清照佩服得五体投地。
2.对联趣味故事 篇二
江南才子唐伯虎一日被苏州某豪门请去贺阔老太的寿宴。酒到酣处,有人提议请唐伯虎题祝寿诗助兴。唐伯虎乘着酒兴,随手在纸上写了一句: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太不尊重了,唐先生莫非醉了?豪门之子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很紧张。
唐伯虎不以为意,稍停一下,写下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众人见后称妙,厅堂里马上响起阵阵赞叹和欢笑声。声未歇,唐伯虎又写下了一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
在场的子孙们个个气得怒目圆睁,意欲发作,这时,只见唐伯虎含笑而又潇洒地结束了这首祝寿诗:
偷得蟠桃献母亲
这时,豪门全家高兴得眉飞色舞,宾客们也啧啧称赞。
唐伯虎所写的祝寿诗,别开生面,通俗有趣。嬉笑怒骂,险中见奇。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全诗先贬后褒,以贬衬褒。显得不入流俗,曲折有变,波澜起伏,从而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了。
3.对联趣味故事 篇三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4.对联趣味故事 篇四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5.对联趣味故事 篇五
有位中医老先生,最喜欢用中药名作对联。一天,一位客人来访,看到院子里的丛竹,赞叹道:
烦暑最宜淡竹叶,
老医生马上答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进屋坐定后,客人又说: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志;
老医生对答道: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蓯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联中全系中药名,对仗工整贴切,颇有风趣。客人看到几盆玫瑰,不胜感叹道:
玫瑰花小,香闻六七八里;
老医生捻着银须,笑着答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客人起身告辞,约定改日再会。
6.对联趣味故事 篇六
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还蛮不讲理。他不许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说这是不尊敬他,叫“犯上”。他叫田登,不但“登”字不准说,不准写,而且像“灯”、“蹬”、“噔”什么的,也一律是“禁字”,比皇上还厉害。谁要是不留神犯了“禁”,马上叫人拉下去打一顿板子。这年正月十五要到了,这是民间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家家户户要挂灯、赏灯,叫做“放灯”。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告示,规定正月十五怎么过。那告示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怎么“放火”呢?本该写“放灯三日”,那“灯”字不是不敢写吗?起草告示的只好写“放火”了。老百姓看了,又笑又气:大过节的,连灯字都不准说,这是什么世道!有人就借此编了副对联:只准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不敢贴出去呀,老百姓就在下边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并且一直传到现在。
7.对联趣味故事 篇七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荤。一天,他炖了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急中生智,顺手把敲的磬翻过来扣在鱼盘上推到一边。苏东坡一进庙门就闻到香喷喷的鱼味,心想: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可以享口福了。挑帘进门一看,佛印吃着米饭,桌上只有一碟咸菜。佛印也很大方:“学士驾到,与贫僧一起吃粗饭吧!”苏东坡只好坐下来吃白饭。他边吃边琢磨,这鱼放在什么地方呢?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倒放的磬,心里明白了,可怎么把磬里的鱼拿出来吃呢?忽然心生一计。苏东坡说:“前几天,你让我给一位善人写对子,我一直没写出来。后来想,索性用一副现成的对联算了。”
佛印问:“哪一副?”苏东坡告诉他,就是常见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
说到这儿,苏东坡装作忘记的样子:“下边是什么来着?”佛印说:“庆有余。”
苏东坡赶忙接过话岔儿:“什么?磬有鱼,那为什么不拿出来吃呀?”说完,一欠身,把不远处的磬翻了过来,“果然有鱼,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饭了。”佛印也笑了:“这个学士,真够机灵的。”
8.对联趣味故事 篇八
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有一年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坐,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9.对联趣味故事 篇九
北宋的王安石,是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但精通诗文,在对对子上也下过一番功夫,算作一位古代楹联家。一次,他宴请一位客人。酒后闲谈,王安石突然来了对句的兴趣,说:“我这里有个对子,不知可能对上?”“愿闻出句。”客人说。王安石出了上联:
老欲依僧
客人也不是等闲之辈,很快对出:
急则抱佛
王安石说:“我这出句,前面加个‘投’字就是一句古诗‘投老欲依僧’。”客人说:“大人既然伸头(投),我在这里只好伸脚了,‘急则抱佛脚’是一句俗语。以俗语对古诗,也还说得过去。”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
10.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
唐代的李群玉是很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文意境优美,他小时候熟读诗书,常常和老师在一起吟诗作对,老师很喜欢他的聪明好学的精神,也经常指教他。有一天,师生俩一起到外面散步,他们走在明月当空的小道上,远处传来了寺庙的钟声。小路两旁是竹林,竹林里不时飘来一阵阵的花香,在这幽静之中,老师诗意勃发,吟出了一句上联: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也被周围的景色所迷,听到老师的对联,他环顾四周,看见明月的光芒皎洁如水,小路两旁的竹林中不时有萤火虫飞来飞去,萤火虫的光亮忽明忽灭,时隐时现,就马上对道:
月照萤灯竹畔明,且亮且凉
上下联句很巧妙地把明月照耀下的景色描绘出来,使人觉得身如其境,这真是一副美妙的图画。
11.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一
秦观和柳永(屯田)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秦观因为那首《满庭芳》的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而时人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使这句词成了秦观的绰号。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那时柳屯田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
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服东坡诙谐的捷才。
12.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二
传说有一个土财主,不识一字。赶上岳父作寿,他也想附庸风雅送一副寿联,便请来村里一位老学究代笔。老学究问他想写什么内容,财主回答说:“你把我岳父捧得高高的,越高越好;你把我说得低低的,越低越好。”老学究思索过后,挥笔写成上联: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楼,您在楼上作寿
写完念给财主听,问:“高不高?”财主连说:“高,没有比这再高的了。”老学究又写出下联:
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龙王掏井,我在井底挖泥
写完又问:“低不低?”财主高兴地说:“好好,没有比这再低的了。”财主把寿联送给岳父,亲自挂进寿堂。前来拜寿的人看了直笑:“这老太爷,怎么招了这么个女婿?”
13.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三
从前,有一位老秀才经常乐于助人,常给乡亲们写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对联,乡亲们找他从不推辞,再加上他根据你的家景,事由编写的妙趣横生。有一次,村里过春节,他更忙的不可开交,到大年三十晚上,有一家景特别贫困户连门联都没贴,心想大过年的,在穷也得贴付对联啊,于是就请老秀才去写。老秀才根据他的家竟情况,提笔编写了一付对联。上联:吃一升,籴一升,升升不断。下联:花一个,借一个,债债无穷。横批是:一贫如洗,穷人很满意的谢过了。
还有一次,村里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经人介绍找了个对象,也是双目失明,倒是门当户对,条件相当,择日要拜堂成亲。于是便找到老秀才写婚联。老秀才略加思索写了一付婚联。上联:恩爱夫妻难见面。下联:到了晚上省灯油。横批是:瞎摸。大家一看都感到妙不堪言。
又有一次,一家给儿子结婚,就请他写了婚联,谁知刚拜完天地,家中年过八十岁的老爷子就咽气了,接下来红事,白事同时出现,怎么办?管事的说:“红事照常进行,暗中筹备白事 ”。于是就急忙搭灵棚,准备办丧事,显然大门的婚联不太适当。于是老秀才灵机一动,又写了一付对联,将原来的婚联换了下来,上联是:“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 下联是:“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横批是:“悲欢离合”。大家一看都拍手叫绝。
再有一次,有家想做卖豆芽的生意,开业时便让老秀才写了一付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也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此对联是同字不同音,如何读法,自有妙处。
开张之后,人们好奇,都来看对联,人来人往,生意非常红火,再加上他本人诚信有佳,工艺严格,质量第一,为此生意越做越大,远近闻名。原来妙联也是财富啊!
14.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四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15.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五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三教”指儒、释、道,儒排在最前面,“三才”指天、地、人,人排最后,与张之洞的第一第二相呼应,十分妙绝。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16.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六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与李文田对饮。张一时兴起,以“陶然亭”出句,向李索无情对。李文田冲张之洞笑道:“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这是一个无情对,无情对属对联的一个特殊种类。即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要求绝对工稳,不得含糊,但全联看去,上、下联的意思又风马牛不相及。
此联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上、下联词性对仗工稳,“张”对“陶”(名词,姓氏)、“之”对“然”(虚词)、“洞”对“亭”(名词),自然天成,令人叫绝。
17.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七
于谦小时候,被称为神童,14岁赶考,碰巧主考官也叫虞谦。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于谦不应答。主考问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主考顺口出了上联来宽劝于谦: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三个历名字都叫无忌的人物排出,告诉于谦,他们都没有忌讳,你也不必有。
于谦一听,从容答对: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18.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八
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十分巧妙。这时,只见他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请各位指教,我的下联对出来了。”他见客人纳闷,补充说,刚才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赞不绝口。
“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此联巧妙运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
19.对联趣味故事 篇十九
一次,纪晓岚乘船而行,遇一船与他并头而行,船上一个武夫人物出了一副对联后,拉帆快行,扬长而去,这副对联就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马上明白了,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鲁肃为东吴文臣,樊哙却是汉刘邦手下的武将,以此嘲笑文不如武。纪晓岚苦思冥想之后,对出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箫合与狄青、箫何是谐音,而且也是一文一武。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握之内,决胜千里之外。以此显示文官的作用之大。
20.对联趣味故事 篇二十
莲子(怜子)心中苦梨儿(离儿)腹内酸
相传这副对联是金圣叹临死之前所作。
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朝廷下令处死,金圣叹的儿子来送行。才思敏捷的金圣叹,临刑时,见到悲痛的儿子,于是说,我出个对联你来对:莲子(怜子)心中苦。儿子此时哪有心情对对子。金圣叹于是自己对出下联:梨儿(离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动容。
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