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幼升小家长择校的常见问题梳理
1、择校考试的时间是看学校的正式通知吗?
答:不是。
对于择校生,学校都会有小范围的报名及面谈。因此,等到学校公开的报名时间,择校成功的几率很小。
点评:选择择校的家长必须要及时关注学校的招生动态,以免错过佳时机。
2、孩子在上学前可以什么都不学吗?
答:绝对不可以。
进入一年级,面对巨大的课业压力,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可能因为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点评:一般进入牛校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很好的基础,数学、英语、语文都能达到一年级下学期的标准,因此,老师的进度是非常快的,老师会直说“我只会照顾班中大多数学生的进度”。
3、择牛校可以不找关系吗?
答:据我所知,不能。
以原西城区为例,所有的牛校、准牛校,只有有关系的人才有考试的资格,注意是考试的资格,简单点说,有关系才可以参加择校入学筛选考试,没关系的连入学筛选考试的门都进不去。
点评:对于幼升小,孩子的基本情况都差不多,没有很明确的考核标准。因此,择校就是家长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决心。
4、择校计划什么时候开始行动?
答:春节前后就必须要正式着手。准备工作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时候都可以开始。
第一,政策每年都变化;第二,年底前可能有人事变动,一般过年后的班底就是招生班底了;第三,开始太早,交际投入费用大;第四,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增多,便于寻觅到合适的人选,同时也是沟通感情的好机会。
5、关系人要找什么样的?
A、路子硬。要知道大家都在找人,你的关系人是否路子硬直接关系到你的择校结果,同时也关系到你的中间费用是多少。
B、诚信好。择校的市场充斥着各种消息,中间人要做到把各种真实的消息,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及时的反馈给你,一个准确的消息能影响你判断的结果,择校到后期经常要碰到在几个可能成功的学校之间取舍,这时候真实准确的消息至关重要,郁闷的是听从了a中间人的忽悠,放弃了b中间人的学校,后a的学校泡汤了,想反过身找b,人家那边已经结束了。
C、专一性。不能找那种一手托几家的人,(中介尤其不成)这样的人如果真的有一个名额,他会搞竞拍。
D、收费合理。一般的公价是1W,如果他收的比这个多,有2种可能,要么是收费高(当然,要是你能接受也无所谓),要么是可以推断出他不是第一道手,有可能他上面还有其他中间人。
6、择校费大概是多少?
答;根据学校的级别和热度不等,基本有以下几类,1。5万-3万-6万-8万-10万。
【幼升小择校家长担心的四件事】
第一,害怕学校只重视成绩,把孩子变成学习机器。
我知道即使同样在一个区,不同的学校教学理念差别也是非常大的,尽管他们可能都是家长们趋之若鹜的。比如,有的学校作业超多,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家长是能接受的,因为它给孩子带来了好成绩。好成绩后能为小升初增加砝码。但是,我恰恰是害怕孩子整天脑子里都是答案的试卷,泯灭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的学校因为各方面原因,限制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孩子的成长,体育活动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了这个,再好的升学率,我也不敢把孩子送进去。
第二,害怕老师集权,对于不同风格的孩子缺乏包容。
社会能进步,在于它的多样性。人也是一样,终能够脱颖而出的人,不会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差异性是孩子成长中宝贵的东西。如果学校的理念中只有成绩,那孩子的差异性不可能得到尊重。那就好比把孩子放错了位置,终只能是孩子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被塑造成一个代号。国外的孩子为什么比较快乐?我感觉老师对于他们差异性的赞赏和鼓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内也有奉行快乐教育的学校,只不过少一些,所以要去挑才行。
第三,害怕学校不重视多样性的活动,孩子找不到特长团队。
其实说到特长,我知道很多人都是在外面报班学习。很多特长的证书也都是参加外面的考级获得的。对于考级,我不排斥,但是如果特长仅仅为了考级,那就大大降低了它的价值。如果校内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小组,不管是乐队也好、剧团也好还是别的什么组织,能让孩子在校内和不同年级的孩子多多交往,对孩子的快乐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对于学校所有美好的回忆基本都是那些组织和活动。就是在高中忙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停止过这类活动,而且我发现,自己学习效率高的时候恰恰就是课外活动多的时候。
第四,害怕老师视野不够开阔,对学生的探索创造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我知道,不同的学校师资的层次差别很大。这也体现在各类课外活动、竞赛中各个学校的不同水平上。其实,孩子的智商水平差异并不大,但是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对孩子的后天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兴趣需要有效的指导,好学校之所以好,老师的眼界和水平是绝对重要的。有人说择校不如择师,这话没错。但是如果在一个整体师资力量偏弱的学校,今年你择了一个好老师,明年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所以选择整体师资力量强的学校,是一个保险的办法。国外学校大家之所以感觉比较放心,我觉得和师资的整体均衡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说到底,择校是学校和家长双方理念的一个碰撞。在中国,想推行素质教育是很有风险的一件事,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行。很多时候,家长和学校是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一个学校的家长群体整天关注的都是升学率,那么后学校一定也会做出某种妥协。从这一点上来说,学校和家长,就是双向选择。而共同的教育理念,就是结合点。
经常看到有家长为孩子作业多的招架不住而烦恼,对于阅读对于锻炼,家长们知道这些重要,但是又没有办法和学校的要求抗衡。后,家长的妥协就意味着对孩子某些方面能力的放弃。如果在当初择校的时候能够注意一下家长的理念和学校理念之间的关系,我想,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