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七夕小知识(精选18篇)

2025-06-26 14:07: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当秋夜的凉风拂过,当银河的星辉洒落,七夕——这个浸润着浪漫诗意的传统节日,总在岁月里如约而至。©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18篇七夕小知识,将从民俗、历史、文学、科学等多元维度,为你掀开这个“中国情人节”的神秘面纱,让传统与现代在时光的交汇处,绽放出别样的文化光彩。

1.七夕小知识 篇一

  七夕节的起源与由来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有人将其形象地视为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也是少见的以女性为主体的中国传统节日。

  为啥叫乞巧节呢?因为古代的女孩子们会在这天祈求自己能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而说到织女,就不得不提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穷小子,而织女则是天帝的第七个孙女,擅长织布。一天,织女私自下凡游玩,与牛郎一见钟情,两人结为夫妻,还生了一双儿女。

  可是好景不长,天帝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把织女捉回了天宫。

  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挑着儿女,披上牛皮飞天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却拔下金簪,在牛郎织女之间划出一道银河,让他们只能隔河相望。

2.七夕小知识 篇二

  七夕节都吃些什么呢?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

  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夫妻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除了吃巧果,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七月初七还有吃巧芽面的习俗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3.七夕小知识 篇三

  七夕的别名是什么?

  七夕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女孩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生活幸福的日子。

  汉朝的时候,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在开襟楼比赛穿七孔针,后来模仿的人多了,就成了习俗。到了宋代,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乞巧市,像今天的购物街,非常热闹。

  七夕节成为中国人的情人节,源自大家熟知的牛郎织女这一浪漫的爱情故事。

  七夕节还有个朴素的名字叫晒书节。道教认为掌管文运的魁星就诞于七月七,于是这天同样受到读书人的祭拜。当然,古人晒书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书籍,防潮防虫。

4.七夕小知识 篇四

  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在古代被称为“女儿节”“姑娘节”,这是因为节日的主要参与者多为少女,且节日活动的内容以“乞巧”为主。少女们在这一天会穿上盛装,与姐妹们聚会玩耍,同时通过各种方式祈求自己能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5.七夕小知识 篇五

  “七七”有何深意?

  七夕节定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日期并非随意选定,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七七”作为重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同时,“七七”也有终结和重启之意,象征着时间的阶段性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因此,选择这一天作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既是对数字的崇拜,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6.七夕小知识 篇六

  七姐诞辰

  相传织女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民间称之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乞巧”,便源于七月七日她的诞辰。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被称为拜“七娘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七姐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7.七夕小知识 篇七

  玩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河南开封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8.七夕小知识 篇八

  祭拜七姐与魁星

  七夕节还是祭拜七姐(织女)和魁星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拜仪式,祈求七姐保佑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而读书人则会祭拜魁星,因为传说魁星的生日在七月七,所以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祈求考运亨通、金榜题名。

  魁星主掌文运,是古代士子们特别崇敬的神灵。

9.七夕小知识 篇九

  晒书晒衣的习俗

  七夕节有晒书、晒衣等习俗。据说在七月七日这天,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

  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曝晒衣服、棉被等物品,以防虫蛀。同时,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祈求学问进步、考运亨通。

10.七夕小知识 篇十

  毛衣女

  早在1600多年前,东晋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了一则《毛衣女》神话:“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飞去,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寥寥数语描绘出关于七夕来历的古老神话传说。至今,在江西新余一带仍广泛传诵着有关仙女下凡的各类母题,还有仙女湖、织女洞、羽仙岛、银雀桥等风物古迹。

11.七夕小知识 篇十一

  七夕节日主题有何变化?

  随着时间流逝,织女星和牵牛星逐渐被拟人化。至迟在秦代初年,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已广泛流行,但当时的七夕还是一个民间婚嫁的禁忌日。

  西汉中期以后,七夕的主题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12.七夕小知识 篇十二

  “牛郎织女”的传说何时出现?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很早,在战国末期已具雏形。汉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已经极为成熟,相关的节俗也开始流行。

  这一传说流行于汉代,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汉代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制约,它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13.七夕小知识 篇十三

  七夕何时正式成为节日?

  将七夕正式作为节日是在汉代。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的一些节俗基本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

  如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述,汉宫“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此外,“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就描绘了当时乞巧等习俗已经开始流行。

14.七夕小知识 篇十四

  古代过七夕如何送上祝福?

  最早,人们正是通过观察星宿而产生了浪漫的想象,创造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观星实际上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是“女儿节”,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赠送,表达希望对方心灵手巧的祝福。

15.七夕小知识 篇十五

  观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16.七夕小知识 篇十六

  七夕为何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

  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主要是当代的一种文化重构。

  当然,传统的七夕本身就蕴含着爱情的元素,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所以将其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也有一定的道理。对此,一些学者已经做了论证。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七夕的节俗比较丰富,以西方情人节的框架来看,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较为勉强,乞巧节、女儿节的相关习俗容易被边缘化。

17.七夕小知识 篇十七

  七夕节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巧夕。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18.七夕小知识 篇十八

  古代如何“乞巧”?

  古时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即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喜蛛应巧是指捉蜘蛛放于小盒中,至天明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明清两代很盛行。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或河水与井水混合在一起。

  此外,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下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