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一
“马虎”的来历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2.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二
中国人为什么把说大话叫吹牛?以前屠夫宰羊的时候有一个技巧,在开始的时候要帮羊放血,然后在羊腿上用小刀割开一个口。屠夫只需要往割开的口用力吹气直到羊身膨胀,再用小刀将其拉开,羊皮就会自己裂开。但是牛却很不一样,因为牛皮更加厚重和坚韧,想要将牛皮吹开是很难的。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吹起牛皮,肯定是在撒谎。后来,人们把吹牛皮用来形容一个人讲假话的行为。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以前西北的人们在渡河的时候会使用羊皮或者牛皮来紮成皮筏,然后在下水之前用口把牛皮羊皮吹胀来充气。由于牛皮比较难吹起,都是需要借助铁筒和羊皮带才能把气压进去,于是当地人们就会调侃喜欢说大话的人可以去吹牛皮。
3.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三
“忘八端”是空耳口误吗?我们通常会用王八来吐槽一个人,表达不满或是调侃,其实王八是由“忘八”逐渐演变而来的。“忘八端”是古代民间骂人的话,“八端”指的是为人的根本准则,“忘八端”则被认为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者俱忘也,因而是一种较为贬义的词语。
“忘八”也语通“王八”,也就是乌龟,指人缩头缩尾无担当。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邢夫人代贾赦求娶鸳鸯,鸳鸯看透其中人情利益,不为所动,怒骂贪财势利的兄嫂:“我若得脸呢,你们在外头横行霸道,自己就封自己是舅爷了。你们把忘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去。”可见“王八”一词,从古至今都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
4.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四
“烂醉如泥”的“泥”不是真正的泥土!我们经常用成语“烂醉如泥”来形容一个人醉得很严重,就好像一堆软泥一样软绵绵的,了无生息。许多小可爱在读到这一成语时,也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这个成语里所说的“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泥土。这种解释貌似很合理,其实是不确切的。
而事实上,这里的“泥”并不是指泥土,而是一种水虫!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写到“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明确指出,里面提到的“泥”是一种软体动物或腔肠动物,这种水生动物没有筋骨,而且离开水之后就好像醉酒一般呈现瘫软形态。因此,人们借用水虫出水之后的形态用“醉如泥”的词语来形容人喝醉的模样。
5.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五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1)谋反: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家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3)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他敌对国家。
4)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5)不道:无道。
6)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误犯食禁。
7)不孝: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8)不睦。
9)不义: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10)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
6.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六
“六亲不认”有哪“六亲”?历“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据《左传》,六亲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据《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据《汉书》,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7.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七
“五花八门”是哪“五花”哪“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后来五花指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
八门指巾(算命占卦者)、皮(卖草药者)、彩(变戏法者)、挂(江湖卖艺者)、评(说书评弹者)、团(街头卖唱者)、调(搭棚扎纸者)、聊(高台唱戏者)。
8.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八
“三姑六婆”指的是什么?“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9.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九
“三媒六证”是哪“三媒”哪“六证”?三媒:男方聘请的媒人、女方聘请的媒人还有就是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
六证: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
10.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
“孺子牛”从何而来?齐景公有庶子荼在一起嬉戏,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儿子跌倒把他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11.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一
数字诗数字是抽象的,诗歌是要用形象思维的,然而这两者结合,同样有佳作产生:可以是豪放的,“黄河入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可以是细腻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是沉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以是感伤的,“六朝如梦鸟空啼”;可以是愤怒,“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可以是夸张,“孤臣霜发三千丈”;可以是讽刺,“三千宠爱在一身”;也可以是欢快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不过,这些诗中的数字,仅是作“镶嵌”之用,真正的数字诗,必须是以数字为主体,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剩有二千在。”可以解读为是一个长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也可理解是一个远离家乡,归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期盼着早一点与心上人见面。——其实,路还长着呢。心理描写非常准确。
另一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个位基数词全无遗漏,又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用之作为蒙童读物,真是一举两得。
电视台曾播放过的《宰相刘罗锅》,内中有一处情节:乾隆皇帝手持一枝鲜艳的红花,将花瓣一片片地剥落抛撒,口中念念有词,“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刘墉信口接了一句,“飞入草丛都不见”。众人大笑。这出戏编得并不好,红花入草丛怎会都不见?明显有疏漏之处。
故事的“原产地”是出自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借酒赏梅,便进前求饮。秀才们不识泰山真面目,道是诗人聚会,不会写诗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长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咏雪诗来,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骂成“一片”了,说道,你这俗子是否只认识得数字和“片”字?想不到第四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出,秀才们顿时大惊失色。白雪飞入号称“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种深邃苍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构思,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数字诗”。
12.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二
李耳为什么叫“老子”不叫“李子”?李耳为什么叫老子,因为当时的老和子都是对人的尊称,李耳出生以后善于学习,苦心钻研,掌握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知识,延伸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后人尊为老子,这就是因为老所以老。
古人把皇帝也尊为老,而在唐朝,李耳被追为玄元皇帝,故而为老,李耳因为《道德经》名扬四海,甚至成为了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在古代神话文明里面是太上老君,也很老,故而为老,名副其实,至于李耳究竟是哪里人,为什么姓李,恐怕历真的有一个李国,不然李姓何来?
13.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三
百家姓为什么以“赵钱孙李”开头?第一种说法:
根据明清文献记载而来,《百家姓》是宋朝初期,由一位吴越地区的儒家学者先编辑,因为当朝皇帝姓赵,所以百家姓的第一姓氏就是“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皇族妻妾的姓“孙”;是后唐皇帝李后主的姓氏为“李”。
第二种说法:
民间传说,《百家姓》是北宋初期的人编写的,“赵”是当时的皇姓,随后的“钱”代表有钱,“孙”代表子孙众多,“李”则代表桃李满天下,合起来就是“赵钱孙李”。
第三种说法:
钱文忠先生认为,《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第四种说法:
家谱国际研究院认为,《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14.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四
“衣冠禽兽”居然是褒义词?“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当时官员的衣服上都会绣着各种动物,一般文官绣禽,武将绘兽,不同的品级绣上不同的动物人们就把文武官员叫做“衣冠禽兽”——当时完全没有贬义的。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不管文官武都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15.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五
“倒霉”是怎么来的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称之为“楣”
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后来,这个词流传中逐渐讹传为“倒霉”,直到现在。
16.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六
“海外赤子”的由来“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
“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据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17.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七
为什么富家子弟叫“纨绔子弟”?古代人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
有钱人为保暖,两条小腿各套上长筒袜,这种袜子叫“绔”。
更有钱的人,用细滑的丝织品做袜子,就叫“纨”。这也是“纨绔子弟”一词的由来。
18.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八
李白有几个号?很多人知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当然,他还有一个号,叫做“谪仙人”。此号由来与唐代诗人贺知章有关。
据说,李白在游历四方初到长安时,拜访在当时已是文坛前辈的贺知章,并拿出自己的作品《蜀道难》请他点评。
“您不像是凡尘中的世人,贺知章看后赞叹不已:倒像是太白星下凡。”于是称李白为“谪仙”,而“谪仙人”这因此而来。
19.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十九
12生肖歇后语1、(狗)坐轿子——不识抬举
2、(鸡)肠刮油——有也不多
3、(猴)吃辣椒——抓耳挠腮
4、(龙)王靠边——人定胜天
5、(马)尾搓绳——用不上劲
6、(牛)皮蒙鼓——遭受槌打
7、(鼠)进书房——咬文嚼句
8、(羊)撞篱笆——进退两难
9、(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10、(猪)鬃刷子——又粗又硬
11、(蛇)进竹笼——自寻死路
12、(虎)吃蚂蚱——小菜一碟
20.趣味语文小知识 篇二十
1、很少的几句话:寡言少语2、说了很多的话:千言万语
3、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自言自语
4、豪迈雄壮的话:豪言壮语
5、像蜜糖似的话:甜言蜜语
6、随口乱说的话: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