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一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2.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二
俞曲园携女游西湖灵隐寺,见冷泉亭有一联,俞轻声念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其女笑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惊问:项字何谓?其女道: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若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峰安得飞来?3.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三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4.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四
清朝侍学士荣光,因争设津浦铁路车站,受到舆论的谴责。津门某报撰联云:芝光争设车站,求荣反辱面无光。该报悬赏征对,应者纷然,佳作有:胜保妄谈兵,未胜先骄身莫保。又一联:载振为藏娇,千载一时名大振。联语所述均为实事,且与上联工力悉敌,一时传为笑谈。5.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五
杨慎,安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6.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六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7.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七
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二人相视大笑。8.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八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9.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九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10.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
清朝有个宰相张英,平时喜欢对联,很有一些文才。有一次,他到民间微服私访,碰上那里的农民用稻草捆秧,一位农民要张英对对子,其上联是:稻草捆秧父抱子
这上联妙在前半句“稻草捆秧”是写了眼前实景,下半句以“父抱子”来作比,以“稻”喻“父”,以待插之“秧”喻“子”,颇为生动传神。
张英在田头想了好久也没有对出下联,回家后他和夫人谈起此事,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他的话正好被一个侍女听见了,张英问她笑什么,她笑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下联就是:
竹篮装笋母怀儿
这下联对得工整巧妙,和上联一样暗含几层比喻,而且和上联意境相合,堪称绝对。张英连连点头称赞。原来这侍女虽是贫苦人家出身,幼时也读过一些诗书,灾荒之年被卖做女婢,她小时侯常在家乡提竹篮挖笋,所以能出口成章。
11.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一
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yǎn],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试?考官叫他试试对对子,出的上联是:闲看门中月。“闲”,是“闲”的繁体字。是说,坐在院里,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亮晶晶的月亮。这还是个拆字联,“闲”字可以拆成“门”[门]和“月”,“月”正好在“门”里。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错。
史致俨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思耕心上田。
12.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二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
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13.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三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之后,念了上联: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14.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四
有个农民欠财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只写了一个“老”字(没有里面一“点”)
财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
老(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15.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五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与群臣猜谜,出一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相仿,既非家禽,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在场的纪昀道出谜底,为“猜谜”。
16.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六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廷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里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17.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七
传说梁启超去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想给梁启超一个下马威,刚见面即出一联让梁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武汉旧称江夏)
梁启超从容做对: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本来,儒家真正的思想内核是王道,真正的读书人,要有胆识要有气节。不敢在前不敢在后,谦虚豪迈。
18.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八
宴会之上,知府看解缙穿得破破烂烂,有意羞辱,笑着问:“小子,你爹娘是做什么营生的?”周围的宾客也瞪大了眼睛,等待着看解缙的笑话。谁都知道,解缙是个穷小子,穷小子的爹娘也是乡巴佬,在这个场合里说出来,那就是丢人。
可是解缙却不觉得自己的爹娘丢人。解缙大大方方说:“我爹娘是做豆腐、卖豆腐的。慈父肩挑日月;家母手转乾坤。”
一个对联,瞬间化解了知府的刁难和看客的奚落,瞬间让卖豆腐这件普通的事情变得光辉伟大起来。
卖豆腐早起晚归,桶里的水所以说肩膀上挑的是太阳和月亮。做豆腐需要磨豆粉,所以说“手转乾坤”。
这是解缙的机智,也是解缙对父爱母爱的敬意。解缙不觉得父母的事业卑贱,而是感动父母的不容易,觉得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如乾坤一般让人心里暖洋洋。
19.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十九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20.对联小故事简短 篇二十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