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一
甘罗十二岁为上卿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生卒不详)人,战国时代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的少年政治家。“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12岁被秦王拜为上卿。
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
少年羽化成仙,唐朝李世明征讨南方诸势力时,于洞庭湖遇海盗偷袭,恰遇风浪大作,乌云密布,舰船将倾,甘罗突然显灵,如一轮明月,拨云见天,平复风浪,驱逐海盗救李世明与危难,李世明问神灵何方神仙,甘罗答曰:秦时上卿甘罗,李世民遂拜甘罗为月白将军,登基后复敕封月白将军。
2.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
诸葛亮妙计出庄诸葛亮小时候曾拜水镜先生为师。有一天,水镜先生对学生说:“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可以出师。”别的同学使尽办法,都未能说服老师让他们离开。诸葛亮走到老师面前说:“你故意出难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学生了,快把三年来的学费还给我!”老师见诸葛亮如此无礼放肆,十分生气,马上命人把他赶出水镜庄。
诸葛亮一出庄子便大笑起来,他跑回学堂,跪在老师面前说:“我刚才是为了走出庄子,才出言不逊的,请老师罚我吧。”老师这才恍然大悟,马上转怒为笑,让他出师了。诸葛亮长大后更成为的谋略家。
3.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三
康熙智擒鳌拜康熙八岁做皇帝时,辅政大臣鳌拜自恃功绩显赫,结党营私,没有把小康熙看在眼里。康熙很想除掉这个祸害,但鳌拜势力很大,武功也很厉害,一不小心就会弄巧反拙。
有,康熙跟索额图下象棋,看到棋盘上的小卒,深明过河小卒的厉害,于是心生一计,马上召集了几十名皇室少年,名为陪他练武,实为暗地训练一支捉「鳌」队伍。鳌拜虽然警惕,但以为这班孩子只是玩玩而已,没放在心上。待时机成熟后,康熙单独召见鳌拜,一见面,便严厉地宣布鳌拜的种种罪行,鳌拜正要发作,几十名少年从两边涌出,有的抱手,有的揽脚,任鳌拜有多厉害的武功也施展不出,就这样,鳌拜被捉住了。
4.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四
房玄龄年幼识大局房玄龄生长于隋朝,当时隋文帝夺取天下不久,社会上一片繁华景象。一般人都认为隋王朝牢不可破,但小小年纪的房玄龄却能从表面的强盛看到其潜在的颓势,他对父亲说:“隋王朝根本没有造福人民,只是靠愚弄百姓来维护他们的统治,而且皇室兄弟不和,互相倾轧,将来矛盾定会激化,引发天下大乱!依我看,隋亡国的日子不远了。”父亲听了不禁大惊失色,吩咐儿子不要乱说。
不久,房玄龄的话便应验了。隋文帝被害,杨广即位,不久义军四起,天下大乱。隋王朝不堪一击,李渊父子趁机夺去了天下。
房玄龄后来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5.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五
秦王政儿语惊震吕不韦吕不韦问嬴政:“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热闹吗?”嬴政说:“当然啦,我是未来的国君嘛!”母亲赵姬插话:"你有今天,其实吕伯伯功不可没呢!"嬴政说:"将来我当了国君一定封他做大官。"
吕不韦有点忘形的说:"你真是我的好儿子!"嬴政一听斥道:"我是子楚(昭襄王)之子,为何说是你儿子?你犯了欺君之罪。"
吕不韦一愕,忙开玩笑掩饰:"你不会砍我的头吧?"嬴政说:"念你有功,可不杀头,以毒酒赐死吧。"吕不韦大惊,不敢再说下去。嬴政这才嬉笑说:"对不起,我说着玩罢了!"
6.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六
孟尝君以语启父孟尝君是齐国丞相田婴的儿子,本名叫田文,在五月初五出生。由于当地的风俗认为,这个日子出生的婴儿会对父亲不利,所以田婴就叫人把婴儿拿去扔掉。母亲不忍心,就偷偷把婴儿藏了起来抚养。
就在田文五岁生日那天,田婴发现了这个秘密,大发雷霆,命令卫士把田文杀掉。田文勇敢地问父亲:“为什么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就一定会对父母不利?”田婴说:“这是天命,天命不可违!”田文大胆的说:“既然人的命运受天支配,那么爹爹的命运又怎可能受儿子支配呢?”田婴听了无话可说,便就放过了田文,接着田文更乘势灵巧地劝谏父亲应善待谋士,以利国家福祉。
7.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七
老子年幼论祸福老子名叫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十来岁的时候便很有见识。当时楚国征服了宋国,声势浩大,李耳却说:“这不一定是件好事。楚国以前弱小,所以没有人注意,才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现在打了胜仗,树大招风,从此就不得安宁了。”
一年之后,发生了楚晋城濮之战,楚国惨败。人们记起李耳的话,都认为他有未卜先知的神力。周襄王要李耳传授其未卜先知的本领。李耳说:“我并非未卜先知。世间的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转化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周襄王很佩服,就留李耳在朝中做官。
8.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八
满腹经纶的“徐之才”徐之才是南北朝时期的学者,尤精通医术。
在八岁那年,他到名士周舍家里求教,周舍很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上完课后,便留他在家吃饭。周家厨子煮的饭菜香极了,徐之才老实不客气,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周舍见了,便故意逗他说:“之才,我看你的心思并不在学问上,而是在餐桌上。”徐之才知道老师跟他开玩笑,便笑着说:“先生此言差矣。据我所知,作为一个圣人,心应该是虚的(虚心学习之意),而肚子则要充实,要不,怎么能称得上“满腹经纶”呢?”周舍一听,不禁哈哈大笑:“回答得好,果然是满腹经纶!”
9.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九
徐稚救树徐稚是东汉末年人。一天,徐稚跟父亲去探望学者郭林宗,却见到郭林宗正指挥工人砍伐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松树。原来郭林宗看了一本关于风水学的书,书上说,四方的房屋像个口字,在院子里种树,就成了个困字,很不吉利,所以郭林宗要把树砍掉。徐稚听了说:“按您这个说法,四方的房子像个口字,那么口中有人就成了囚字,那住在屋里的人都成了囚犯了,这多不吉利啊!您这屋子不可以住人了!”郭林宗听了,想想也觉得自己砍树的做法太荒唐了,于是马上停止砍树,徐稚也因此“救”了一棵百年老树。
10.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
“日近长安远”的司马昭东晋明帝司马绍,自小就聪明伶俐。三岁那年,有他正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议事的地方玩,刚好有一个长安的使者来了。等使者走了之后,司马睿有心考司马绍,便说:“你说是长安离我们远呢,还是太阳离我们远呢?”司马绍想也不想就说:“我看见有人从长安来,却没有看见有人从太阳来,当然是长安近太阳远!”
次日,司马睿设午宴会群臣时又向司马绍问道:“你再想想,是太阳离皇宫近呢,还是长安离皇宫近?”司马绍回答:“我们抬头就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当然是太阳离我们近。”父亲心里暗暗称奇,同一件事有两个不同的答案,但都各有理据,这孩子果然机敏聪慧。
11.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一
岳柱八岁知画岳柱是元代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对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有个叫何澄的画师,画了一幅《陶母断发图》。图意是说东晋贫穷清官陶侃的母亲,断发换钱买酒菜招待儿子的客人。
何澄把画拿去给人看,众人都称赞画得很好。年仅八岁的岳柱却大叫“失真!失真!”他指着画中陶母手腕上戴着的金镯说:“这金镯很值钱啊,陶母怎么不拿去换钱,而要剪掉珍贵的头发呢!”
12.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二
神仙童子元嘉南北朝时有个叫元嘉的孩子,因为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件事情,被称为“神仙童子”。
元嘉曾做过这样的表演:双手同时拿着笔,左圆右方的画着,口中则一字不漏地背诵文章,同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数着正在吃草的羊群数目。他的脑子也没有闲着,正构思着一首五言诗,并用脚夹着笔把这首五言诗工工整整地写在在地面的纸上。他同时做着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无不惊讶万分。
据说,元嘉是经过不断的苦练,才练出这种特殊本领的。
13.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三
奇才李贺惊韩愈唐代诗人李贺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
当时的文学家韩愈十分赞赏他的诗文,便亲自到李家去见李贺,并让他以自己来访为题,即席写一首诗。李贺想了想便挥笔疾书起来,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一篇古体诗《高轩过》。韩愈一看,只见全诗流畅自然,极具文采,写出了韩愈出访的声势,赞扬了韩愈文学上的成就,还道出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韩愈十分欣赏李贺的才华,便征得李父的同意,带他回家,亲自教他写诗作文。李贺有了指点,才学更加突飞猛进,长大后更成了的诗人,有“诗鬼”之称。
14.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四
文姬六岁辨弦音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
六岁那年,文姬缠着父亲要他教她弹琴,蔡邕于是先弹一曲。但由于弹奏时用力过猛,不小心把第一根弦弹断了,自己还没察觉,照弹不误。
文姬却马上听出说:“父亲,您弹断了第一根弦!”蔡邕吓了一跳,女儿从来都未学过弹琴,甚至连琴都未摸过,怎么就听得出他弹断了第一根弦呢?蔡邕继续弹着,故意把第四根弦弹断。
文姬又立刻辨出:“父亲,您又把第四根弦弹断了!”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的确无师自通,掌握了音律。
蔡文姬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琴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5.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五
王雱巧辨獐鹿王雱是北宋宰相王安石的儿子。
,朋友给王安石送来一只獐和一只鹿,五岁的王雱听到消息后,马上跑去观看。王安石的朋友很早就听闻王雱聪明过人,便有心考考他,于是问道:“你猜猜看,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
王雱从来都没见过这两种动物,所以根本分不出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他却没有被难住,巧妙地回答说:“我知道,站在獐旁边的是鹿,站在鹿旁边的是獐。”
16.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六
司马光破缸救友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跟一班小朋友在后花园玩耍。有个小男孩爬高时,不小心掉进装满水的大水缸里。
小男孩在缸内不断挣扎,眼看就要淹死了。伙伴们见状急得乱成一团,只有司马光十分镇定。他想了想,就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砸向水缸。
“当”的一声,水缸破了。水流光后,小男孩得救了!
等到大人们闻声赶来,司马光已经帮助小男孩从水缸里爬出来。
17.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七
文彦博灌水取球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有,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怎么办呢?同伴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
文彦博看着那黑漆漆的树洞想了一会儿,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试试!”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真灵,皮球也忽悠悠地浮上来了!孩子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18.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八
韩信分油两个商人想把大缸里的十斤油平均分开,但他们只有一个能装三斤油的葫芦,一个能装七斤油的油罐,很难把油平均分开。
韩信知道后,说:“这有何难!首先用葫芦装三次油倒进油罐里,因为油罐只能装七斤油,所以第三次实际上只把一斤油倒进油罐,葫芦里还留着两斤。
接着,将油罐里的七斤油全部倒回缸内,再把葫芦里的两斤油倒入油罐内,后用葫芦在大缸里灌满三斤油倒入油罐子里。
这样,大缸和油罐子里不就都是五斤油了吗?”
韩信长大以后,成为了西汉初年一位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
19.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十九
项橐智答孔子孔子听说年仅七岁的项橐绝顶聪明,便出题考他:“什么山上没石头?什么水里没鱼虾?什么门没门扇?什么车没车轮?什么牛不生小牛?什么马不生小马?什么刀没刀环?什么火没烟?什么人没妻子?什么女子没丈夫?什么季节白天短?什么季节白天长?什么树没树叶?什么城没官员?什么人没名字?”
面对这一连串的怪问题,项橐不慌不忙答道:“土山没石头,井水没鱼虾,空门没门扇,风车没车轮,泥牛不生小牛,木马不生小马,砍柴刀没刀环,萤火虫的火没烟,神仙没妻子,仙女没丈夫,冬季白天短,夏季白天长,枯树没树叶,空城没官员,初生婴儿没名字。”小项橐对答如流,令孔子大为惊叹。
20.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
曹冲称象东汉末年,东吴孙权用船运来一头大象,送给魏国公曹操。
曹操看到大象身形庞大,突发奇想,命大臣想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发愁了:那么大的称砣怎么找呢?
曹操的六岁儿子曹冲却说:“我有办法!只要把大象留在船上,然后在船的边缘上画一条线,记下船身入水的深度就可以了。”
接着,曹冲把大象牵到岸上,再往船上装石块,一直装到船侧的标志线贴着水面为止。后,他把船上的石块搬下来过称,很快得出大象的重量。众人赞叹不已!
21.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一
孔融10岁巧见李膺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子二十世孙,中国历有名的神童。除了有4岁让梨的典故外,其10岁的时候巧见李膺也是一件非常睿智的事情。
孔融10岁那年,随父亲在都城洛阳生活。当时的文人李膺非常受欢迎,去李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于是李膺吩咐下人,除了亲戚朋友,其他的人一个个排队等候接见。孔融父子到了李膺家门口,被挡了下来。孔融灵机一动,对下人说:“我们是李君家的亲戚,赶快通传!”李膺见到孔融父子后,并不认识,问说:“我家与你家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一本正经的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是通家(相互来往的朋友),因此我们两家是世交!”在场的人听了都非常惊奇,叹服这位小神童的睿智。
22.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二
诸葛恪7岁智斗孙权诸葛恪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丞相。他的父亲是南阳诸葛瑾,叔叔是诸葛亮。
东汉末年,诸葛瑾到江东投靠孙权,很不受孙权待见。为什么呢?因为诸葛瑾智谋比不过周瑜、张昭等人,武力又不能上阵杀敌,长相又非常奇特(脸长,像毛驴脸),经常被孙权嘲笑。
有孙权大会宾客,酒过三巡,看见诸葛瑾那驴脸,有心辱之。他让下人牵来一头毛驴,亲书诸葛子瑜四字以羞辱诸葛瑾(因为诸葛瑾字子瑜)。大家看了哄堂大笑,诸葛瑾也羞愧无比。此时年仅7岁的诸葛恪就坐在父亲身边,见孙权如此羞辱父亲,取笔在驴身上添了两个字,成为:诸葛子瑜之驴。孙权见了暗暗称奇,认为此子是可塑之才,从此对诸葛瑾刮目相看。
23.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三
晏殊14岁中进士晏殊出生于991年,抚州临川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仁宗朝宰相。
晏殊小时候特别聪明,5岁就可以作诗,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10岁出头,已经是名闻北宋的神童了。宋真宗不太相信,邀请14岁的晏殊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成绩名列前茅,真宗破例赏同进士出身,任六品京官。14岁就中进士,别说普通老百姓不服,就算时任宰相寇准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呢,因为寇准也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是当世神童,19岁中进士。在官/场颠簸了数十年才当上了宰相,自然有资格质疑14岁就中进士的晏殊。晏殊一点都不怯场,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和宋真宗的面说:“科举考试的试题我都做过,请另出试题考我!”这气场将大家都给震住了,没有人敢应答。
晏殊30岁出头就当上了枢密使,将北宋能够做的高/官都坐了个遍。不管是政治成就还是文学成就都不比老前辈寇准低。
24.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四
甘罗智救爷爷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到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于是,甘罗就问:“爷爷,您遇到什么为难的事情了?”“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教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办法去找,要是3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甘罗说:“爷爷您别着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里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后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哪能生孩子呢?”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就这样,甘罗这个孩童如此得体地拒绝秦王,而让秦王不得不放弃自己无理的要求。也正因如此,甘罗智慧的拒绝,让秦王很看中这个孩子,后来,他封甘罗为上卿。
25.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五
曹冲救库吏曹操的马鞍放在库房里,被老鼠咬了个洞,看守库房的守卫很害怕以为自己一定会死,(他们)打算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心里仍担忧这样不能免受惩罚。
曹冲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
曹冲于是用刀刺穿(自己的)衣服,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假装很不开心,脸上显出忧愁的神色。曹操问他为什么,曹冲对他说:"一般人都认为被老鼠咬了衣服,对衣服主人不吉利,今天我的衣服被咬坏了,因此心里很难过。"曹操说:"这都是瞎说的,不用为这件事苦恼。"
一会儿,看守库房的小厮来报告马鞍被老鼠咬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在梁柱上呢?"没有追究这件事。
26.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六
善于观察的王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
王戎小小年纪就善于观察,还会把观察的结果进行总结。
27.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七
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
“饮茶龙上水,写字狗耙田”
一天,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你过来。”客人说,“我知道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讥讽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实在令人惊异。”
“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
梁启超的故乡新会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云塔。梁启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时常和小朋友爬上凌云塔望风景。一天,梁启超写了一首诗给祖父看。诗是这样的:“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时终难得。”这就是梁启超11岁时写的《登塔》诗。
28.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八
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一个文化人。他长到5岁了,还从未见过纸墨笔砚是个什么模样。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不免个个称奇。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作诗。小仲永不论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得到众人赞赏。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赏方仲永,连他父亲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对方仲永的父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这样一来,方仲永的父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而是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这样一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凭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再学习,方仲永终至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色,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可见,一个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后面。
29.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二十九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鞍辔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父亲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凉挨饿了。”
父亲非常感动,不再赶妻子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感到后悔,后来也把子骞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
智慧小语: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母赶走了,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变得幸福温馨。这个力量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
30.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篇三十
据古籍记载,颇有相貌的项托与同伴玩筑城墙,他们把路上的土堆起来,筑出了一个小小的方形城,项托往里一坐,俨然一副“城里人”的派头,悠然自得。此时正巧孔子坐车路过此地,项托他们筑起的“城”挡住了孔子的道。孔子见状,即问坐在城内的项托:“小孩,你怎么不避让车子?”小项托毫不惊慌,从容应对:“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车子绕过“城”后,孔子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坐在“城”内的这位非同寻常的孩童,觉得蛮可爱,于是向项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孔子问:“你知道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项托不紧不忙地回答:“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舆车(轿子)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孔子一边听一边抚掌,口里念道:“善哉!善哉!”待项托答毕,孔子说:“我车中有双陆局(一种古代博戏),和你一起玩玩怎么样?”谁知项托却说:“吾不博戏也。夫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答挞及之。此是无用之事,何用学之!”一番富有哲理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难堪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