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案>导航 > 最新信息

奥尔夫音乐教案(10篇)

2025-09-26 08:55: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音乐教案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指导,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奥尔夫音乐教案(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徒手律动感应曲式和乐句。

  2.感应音韵的'高低,体会乐曲的抒情感

  二、教学准备

  彩带、水杯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萤火虫婆婆牵起宝宝的手,准备带宝宝回家,来到了一排房子前,到底哪一个是宝宝的家呢?

  (二)律动

  1.脚的漫步

  A段:单人走四个八拍,于句尾蹲。

  间奏:拍翅轻蹲,休息一下。

  B段:两人相伴走四拍,句尾蹲。

  2.萤火虫队伍

  幼儿四人一组成火车队形,第一位当萤火虫婆婆带宝宝们回家。

  AB段:动作创作和模仿,排头做各种飞翔状,其后幼儿模仿。依乐句换下一位当排头。

  间奏:全排向后转,休息八拍。

  (三)道具律动:水杯

  AB段:感应四个乐句,配合乐句念:“全部喝掉,全部喝掉,在倒一杯”。

  间奏:感应一个八拍,放下水杯,休息一下。

  (四)游戏互动结束:镜子游戏(彩带)。

  全体面对老师、双人面对面。

  A段:毛笔舞画,老师依乐句于不同空间处舞画,学生同步模仿。

  间奏:毛笔沾水,老师以彩带当毛笔沾水,学生同步模仿。

  B段:毛笔舞画,双人面对面,作A段动作。

2.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二


 “小兔跳跳跳”是一首情境性、游戏性较强的歌曲,旋律轻松明快,歌词简单容懂。所以活动以带“小兔”去树林玩这一情境为主线,在游戏化地轻松氛围中从熟悉旋律到理解歌词,从学会演唱到多形式表现,引导幼儿充分表现和演唱歌曲,让演唱不仅仅是学会唱歌,而且成为一件轻松、快乐而有趣的事。前后呼应的游戏环节和情境设置,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活动的趣味,多形式的演唱和情趣地引导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歌唱的快乐,活动寓情于境,溢乐溢情。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的活泼欢快,学会演唱歌曲。

  2、学习用衬词和合声的`方法为歌曲的部分乐句伴奏,在多形式的演唱中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

  3、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韵律表演,感受旋律

  1、在“小兔跳跳跳”的音乐旋律中,幼儿随教师做简单的韵律动作。

  2、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一边做韵律动作一边用“啦”哼唱旋律。

  二、熟悉歌词,学唱歌曲。

  1、教师演唱歌曲一遍。

  提问:小兔跳到了什么地方?它听到了什么?又会碰到谁?

  2、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图谱,并引导幼儿一一学唱相应的乐句。

  3、幼儿集体完整跟唱歌曲若干遍。

  三、练习衬词,演绎歌曲。

  1、引导幼儿选择衬词,练习合声的方法。

  2、用以上方法引导幼儿选择衬词表现第二乐句。

  3、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声部完整演唱歌曲若干遍。提醒幼儿看教师的指挥,合理处理好自己的声音,注意两个声部声音的和谐与美感。

  四、游戏表现,寓乐寓趣。

  告诉幼儿游戏名称,交待游戏玩法,师生共同玩游戏若干遍。

  【教学反思】

  在第二第三环节中,宝宝是散着上的,场景有点乱,宝宝会被大型玩具吸引,还有宝宝很激情的跳,完全不顾前面有人和物没有,这点没有做到,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吧游戏规则再说的浅显易懂,我觉得,本次活动我没有和宝宝们一起参与,会让宝宝觉得生分,老师应该和宝宝是一体的,一起玩,一起疯,还要掌握活动的大局。

  再活动中,宝宝留了很多汗,应该给宝宝每人随身带一条小毛巾放在背后,细节也决定成败。再第二环节中,让宝宝去探索蹦跳的基本动作,宝宝表现还不错,我觉得无论上什么课,让宝宝自己去探索加以实施,他的记忆里,发展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3.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柔和、优美的音乐形象。

  2、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力及表现能力。

  3、能大胆创编动作,并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二、教学准备:

  1、音乐:《水族馆》

  2、教具:纱巾每人1条、魔法棒1根、A和B字卡(用A4纸制作)

  3、学具:音乐游戏书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海洋馆吗?海洋馆里都有什么水生物啊?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音乐泉,那里有好听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肢体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水族馆》,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律动。律动中,教师用魔法棒把大家带到了美丽的音乐泉,教师提示幼儿,音乐泉的`小鱼、小虾、海豚等向大家问好并欢迎大家来到音乐泉。

  3、听觉想象。

  (1)教师:“美丽的音乐泉到了,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遍音乐,听完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播放音乐《水族馆》第一个A、B段,请幼儿静静欣赏。

  (2)音乐结束,请幼儿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例如:

  A段绵长音乐表现出鱼在游、水草漂动的感觉等。

  B段有断点下行的音乐表现出泡泡跳动、下沉的感觉等。

  4、肢体游戏。

  (1)播放音乐,教师鼓励幼儿根据乐曲的风格和段落创编动作。

  (2)教师带幼儿根据创编的动作和情节,随音乐做律动。例如:

  A段:幼儿以鱼的姿势在教室“游动”,慢慢在其他幼儿之间穿过,注意不要碰到别人。

  B段:幼儿在原地跳一跳,慢慢随音乐躺到地板上。

  5、道具游戏。

  (1)教师:“老师带来了漂亮的纱巾,它可以把小朋友们变成各种水生物,可以放头上变成章鱼,还可以变成什么呢?”教师为幼儿分发纱巾,鼓励幼儿自己来装饰自己,可以放在头上、身上或拿在手上。

  (2)教师出示A、B字卡,将场地分为A和B两个区域。教师:“这边是A区,请小朋友们变成各种水生物快乐地游来游去;这边是B区,请一个小朋友扮演水生物沉下去藏起来。”

  (3)教师播放《水族馆》,鼓励幼儿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大胆创编并表现肢体动作。

 

4.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音节变化。

  2、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

  二、教学准备:

  音乐《握手舞》《库企企》

  三、教学过程:

  一)问好环节,音乐热身律动

  1、《握手舞》

  2、师:宝宝、宝宝、早上好。宝宝好。

  幼儿:老师、老师、早上好。老师好。

  3、小音符游戏。

  二)感知音乐《库企企》

  在一座大城堡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要想得到这些财宝必须说出一句咒语才能打开城门,而这句咒语就藏在音乐里,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1、初步欣赏音乐。

  师:在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咒语。

  2、引导幼儿逐渐展开活动。

  3、创编声势动作.

  在这首音乐里,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请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做什么动作。

  三)创编活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动作带幼儿一起动起来。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邀请客人老师与幼儿一起动起来。表扬每位幼儿的表现。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同过参加奥尔夫音乐培训会后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自己设计的。使幼儿通过感受音乐大胆的用身体动作去表现,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的参与,在设计活动之前我想这样“活”的音乐教师在控制幼儿使困难可能比较难,容易乱。活动中幼儿听指挥自控能力表现的比我预想的要好。

5.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从个方面(肢体、道具、乐器)感受圆滑奏和断奏。

  2、学习节奏4个16分音符合并的奏法。

  二、教学准备

  图片、蛙鸣筒、铃鼓、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

  1、出示图片1,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引导。

  2、律动:跳动与流畅的对比动作。

  用肢体表现出断奏和圆滑奏。

  (二)儿谣:小雨滴溜滑梯

  1.语词与弹跳的'律动:一边念儿谣一边进行身体部位的弹跳练习。

  A用手指跳舞;

  B用脚趾跳舞

  2.哇鸣筒:

  A音色探索:圆滑(刮哇鸣筒);断奏(棒敲刮胡)

  B律动:圆滑(踮脚走);断奏(手划弧线)

  3.铃鼓:

  A断奏(轻点鼓面或铃片);

  B圆滑:抓、摇铃鼓)

  (三)出示图片2,讲故事

  1.道具律动

  让幼儿进行塑料袋溜滑梯的探索。

  2.节奏学习(4个16分音符的为一拍的节奏感应“答答答答”)

  (四)游戏书:小雨滴溜滑梯

  1.老师书写节奏,幼儿摸拍节奏。

  2.依照雨滴精灵的提示,在树叶上画出节奏。

6.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体验乐曲《葡萄牙舞曲》欢快跳跃的情绪。

  2、通过节奏、故事和图形谱简单了解该曲子的音乐结构。

  3、让幼儿感受友情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音乐《葡萄牙舞曲》、故事图片、图形谱

  三、教学过程:

  1、幼儿进教室围半圆坐好。

  2、感受音乐。(放主旋律音乐)

  3、听故事导入。

  丫丫和哈哈是一对好朋友,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哈哈在去年搬家了。丫丫非常想念哈哈,下个星期是哈哈的生日,于是丫丫决定去哈哈的新家给她庆生,于是他便带着礼物出发了。在出发之前啊,好朋友哈哈还给丫丫画了一副路线图,可是小迷糊丫丫看不太懂,让我们一起来帮丫丫看看那个的路线图,帮她找到哈哈家好不好啊?

  四、分段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1、出示丫丫走过路地全程图片,并开始放音乐,引导幼儿图形与音乐形成配合。

  2、丫丫是怎样走路的?请小朋友创编丫丫走路的动作。

  听音乐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丫丫走路的动作。(放主旋律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

  3、出示两座山的.图片。

  教师提问:丫丫前面有几座山?山太高,丫丫爬不上去,只有钻山洞了。

  4、启发小朋友创编丫丫钻山洞的动作和左右看哈哈的动作。

  请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动作(钻山洞——望一望——钻山洞——望一望),教师示范动作,并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

  5、听音乐小朋友和教师一起做丫丫钻山洞和左右相互望一望的动作。(放主旋律音乐的第二部分音乐)

  6、丫丫终于到了哈哈家,好朋友见了分外高兴,他们高兴的转起圈来,并说丫丫欢迎你。教师引导小朋友一起说:“丫丫欢迎你”,教小朋友打节奏。

  五、听音乐完整地走图形谱、做律动和舞蹈。

  1、请小朋友听音乐看老师走图形谱,老师拿着丫丫的图片走图形谱。(放主旋律音乐两次)

  2、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走图形谱。(放主旋律音乐两次)。

  六、教学延伸

  引导小朋友跟着音乐一起创编丫丫和哈哈见面时的动作。

7.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七


  “森林狂想曲”是一首以森林中多种动物鸣叫以及动物们发出声音合成的音乐,旋律清幽抒情,潺潺流水,轻快鸟鸣,让人身临其境,感受自然,这首音乐很适合奥尔夫音乐的教学,于是我选择以打击乐的形式表现此乐曲,我们班的幼儿接受能力强,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选用了沙锤,木鱼,双铃铛三种乐器让孩子们表现出各种动物的声音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让幼儿熟悉音乐,掌握音乐节奏。

  2、根据图谱能进行简单的乐器分配,学会能跟着指挥,看着图谱进行乐器演奏,并能试着用多种乐器进行合奏。

  3、享受打击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让幼儿能初步掌握音乐的`节奏。

  三、教学难点:

  让幼儿用乐器表现不同的角色进行合奏。

  四、教学准备:

  碰铃,沙锤,木鱼,音乐(森林狂想曲),图谱,ppt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想要举行一个音乐会,小动物们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参加音乐会,你们愿意吗?那好,我们一起去听听小动物们的音乐吧。

  2、师幼共同欣赏音乐一遍,提问:孩子们,你们听出了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吗?

  3、出示图谱,到底今天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参加我们的音乐会呢?请看我们的节目单。第一个为我们表演节目的是谁?(青蛙),对,是大嘴青蛙,那青蛙是怎么叫的?他要表演的节目是唱歌,他唱歌的节奏是怎么样的?

  XXX︱X XX︱X XX︱X XX

  第二个表演的是谁?(小黄鸡),对,小黄鸡的脚尖尖的喜欢跳芭蕾舞了。他今天为我们表演的就是他擅长的芭蕾舞,那他又是怎么跳的?

  XX ︱X X ︱XX XX︱XX XX

  第三个表演的是谁?(小孔雀),那小孔雀漂亮的动作是什么?

  X- ︱~~~︱X X︱X X

  (1)看着图谱,听着音乐用拍手的方法进行演奏。

  (2)引导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跟着音乐拍打节奏。

  (3)幼儿学习初步按图谱进行乐器分配。

  (4)让幼儿与老师合作将乐器与动物进行配对,并对其进行演奏练习。(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老师在旁帮助)

  (5)尝试用多种乐器进行合奏。

  ①集体尝试演奏一遍(事先说清楚演奏规则)

  ②交换乐器尝试演奏一遍。

  (6)请小朋友邀请客人老师一起加入我们的森林音乐会。

  六、教学结束

  今天的森林音乐会非常成功,今天的演奏会到此结束,请小演奏家们谢幕(鞠躬),和咱们的客人老师们再见。

 

8.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跟随音乐打稳定拍。

  2、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3、培养不懒惰,勤劳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懒惰虫图片、歌曲《懒惰虫》

  教学过程

  1、聆听与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呢?(出示懒惰虫图片)问幼儿,是谁?长什么样?引出懒惰虫的歌曲。

  2、感受与感知

  声势感受:边听音乐,边用拍手、拍肩、跺脚等的方式跟随音乐打节拍。

  3、表现与表达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有节奏的'说歌词,等幼儿熟悉之后再加入音乐。

  幼儿熟悉歌词之后,可以教师幼儿歌词问答的方式来唱,或者幼儿与幼儿之间对唱。

  4、创编与创造

  引导幼儿创编懒惰虫肚子痛、眼睛痛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一起学一学。

  不加音乐的情况下多做几遍,动作能连贯起来之后加入音乐进行表演。

  5、拓展与延伸

  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想不想做一个懒惰虫?不想做懒惰虫应该怎么办呢?可以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在幼儿园帮老师忙等。

9.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跟随音乐打稳定拍。

  2、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3、培养不懒惰,勤劳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懒惰虫图片、歌曲《懒惰虫》

  教学过程

  1、聆听与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呢?(出示懒惰虫图片)问幼儿,是谁?长什么样?引出懒惰虫的歌曲。

  2、感受与感知

  声势感受:边听音乐,边用拍手、拍肩、跺脚等的方式跟随音乐打节拍。

  3、表现与表达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有节奏的'说歌词,等幼儿熟悉之后再加入音乐。

  幼儿熟悉歌词之后,可以教师幼儿歌词问答的方式来唱,或者幼儿与幼儿之间对唱。

  4、创编与创造

  引导幼儿创编懒惰虫肚子痛、眼睛痛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一起学一学。

  不加音乐的情况下多做几遍,动作能连贯起来之后加入音乐进行表演。

  5、拓展与延伸

  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想不想做一个懒惰虫?不想做懒惰虫应该怎么办呢?可以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在幼儿园帮老师忙等。

10.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十


  首先我说的是:教材与学情。本堂课选自《奥尔夫音乐》奥尔夫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指在原本的音乐教育行为上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的感受。

  在顶岗实习期间,我发现小班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掌握音乐节奏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我选择一首奥尔夫音乐中节奏简单,多为重复段式的'《鞋匠之舞》作为本堂课的音乐素材。

  根据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以下三大目标:一认知目标: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内容。二技能目标: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三情感目标: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由于小班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位:能安静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内容。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本次活动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将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三者融为以体。赋予游戏的精神,让幼儿快乐地学习,真正做到从“学中玩,玩中学”所以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故事融入法 2图谱教学法 3视,听,动,结合法。这些方法的贯穿并渗透于整个活动当中,满足了幼儿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体现了《纲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了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使幼儿理解记忆。所以在本堂课中具体的学法为:图谱法。

  为了较好的达成目标,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谈话导入,借助故事和图谱理解乐曲内容,动作表演。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欣赏模式。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带着问题第完整地欣赏音乐。“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音乐好听嘛?”让幼儿展开充分的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接着我设计了一遍配乐讲故事,两遍完整欣赏音乐和一遍分段欣赏音乐。遵循合----分------合的欣赏层次。

  大家都知道生动形象地故事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神和耳朵。首先,引出故事,再加上配有的音乐和画面讲述故事,更能帮助幼儿对每个乐句有形象明确的感知。当幼儿听完故事以后我会问“小朋友们,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接着引导幼儿结合图谱完整的欣赏音乐,根据情节匹配图谱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使幼儿很好的从故事这快跳板转到对音乐的的理解和欣赏上来。实现视,听,觉,双重而完美的体验。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我总结了音乐的性质,并引出音乐的名字《鞋匠之舞》使幼儿对奥尔夫音乐有所理解。

  后一个环节,是幼儿自由创造性的动作表演。“小朋友们,我们来学学猫和老鼠”这一环节我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给幼儿提供自由表演的机会。”将幼儿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推向了高'潮。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是非常的开心和快乐,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本堂课.

  本堂课,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将故事教学法渗透在我的音乐中。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由于没有长期接触幼儿,对幼儿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教案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