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导航 > 最新信息

历史故事大全(精选15篇)

2025-07-10 15:47: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当尘封的史书被轻轻翻开,那些曾经在时光里鲜活过的人与事,便化作了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15篇历史故事,如同从岁月长卷中摘下的璀璨片段,带我们穿越千年,触摸真实的过往。

1.历史故事 篇一

  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2.历史故事 篇二

  哀公有一次问孔子说:“寡人听说,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是不吉祥的,这个说法可信吗?”

  孔子回答道:“不吉祥的事有五种,但是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却不在其中。损人以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而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年老智慧者不愿意教导,而年轻的人又不肯好学,是风俗的不祥;有才德之人隐退起来,没有智慧与德能的愚昧之人却来掌握大权,这是天下的不祥。”

  智慧小语:祥与不祥,并非在外去追求一些事相,而是真正的从源头上入手,去培植吉祥的因,从而避免不祥的果,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也才能帮助我们趋吉避凶,得到真正的吉祥。

3.历史故事 篇三

  汉朝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到并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

  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拜见他,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孩子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才进城来。

  当天,那些孩子们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

4.历史故事 篇四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合乎道理吗?”

5.历史故事 篇五

  唐朝有个张公艺。他的家里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块不分家,也因为这么和气兴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当时皇帝重视,表扬这户人家能和睦共处,足以成为邻里的典范。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时也一样得到朝廷的表扬。等到了唐高宗时,这户人家依然兴盛。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来拜访张公艺,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他提起笔竟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呈给皇上,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

  “宗族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最主要的是领导人有偏颇、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徇私,家人当然就会起愤愤不平之心。”

  “除此之外,长幼是否有序,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尊卑,没有次第,那么这个家一定是很混乱,在一起相处时一定会纷争不断。更何况彼此之间如果不能相互包容,就会相互争吵,彼此不能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不愿意努力生产,家里的产业就不能蒸蒸日上。这个家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积极为家里做贡献,在平时互相协助,都能用这个'忍’字,做到礼让,那么家庭当然就能和睦了。”

6.历史故事 篇六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历史故事 篇七

  鲁国有一男子,独自居住在一间房子里,他的邻居,是个寡妇,也单独住在一间房子里。

  一天夜里,来了暴风雨,狂风四起,倾盆的大雨将寡妇的房子给打垮了。寡妇快步跑到这位男子居住的地方,要求男子开门,让她暂住一晚,以躲避暴雨。

  鲁男子没有开门接纳她。寡妇从窗口向他责问道:“您为何这般不仁慈啊?”

  鲁男子回答说:“男女之间不到六十岁,是不可以同居一室的,现在,您还年轻,我也正年轻,所以,我不敢接纳您啊!”

  妇人说:“您怎么不学柳下惠那样呢?他曾经夜宿郭门,有女子来投宿,因怕她冻死,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给她取暖,直至天明,都没有发生违德之事,国人也称赞他坐怀不乱,并没有说他乱德。”

  鲁男子答道:“柳下惠他可以那样做,但是我却不可以,我将以我的不可以,学习柳下惠的可以。”

  当孔子听到了此事之后,称赞鲁男子道:“多么难得,想要向柳下惠学习的人,没有能像他学得这么像的,期望能够达到至善,却不会盲从其行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8.历史故事 篇八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9.历史故事 篇九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孝的人,字常平。他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相处得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甚至连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一伙强盗四处抢掠,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找不出多少食用的粮食和换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恰好把弟弟赵礼给捉走了。

  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后,系在一个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决心赔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出他。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赵孝说:“只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还很胖。”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可是哥哥他有什么罪过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这些无恶不做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坚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也都不免淌下了热泪。旋即,他们无声地放走了兄弟两人。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不仅下诏书,封了兄弟二人官职,而且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10.历史故事 篇十

  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

  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

  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楚都。

11.历史故事 篇十一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

12.历史故事 篇十二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13.历史故事 篇十三

  有一次,子贡参观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礼,回来后拜见孔夫子,孔夫子于是问子贡说:“你觉得快乐吗?”

  子贡答道:“一国的人都高兴得像发了狂似的,可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

  孔子微笑着说:“百日的劳苦,一天的欢乐,这是君主的恩泽,不是你所能了解的。每日紧张劳苦却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办不到;而只放逸享乐却不努力,文王和武王也是不做的。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14.历史故事 篇十四

  孔子说:“我死以后,子夏的学问会越来越好,子贡的学问却会退步。”曾子疑惑地问:“为什么呢?”

  孔子道:“子夏喜欢与比他贤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贡却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了解他的儿子,可以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土质如何,看那儿长出的草木状况便可知道。所以说,跟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也不觉得香了,因为已经与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进出售鲍鱼的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会变成红色;而贮藏漆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谨慎地选择与自己在一起的人。”

15.历史故事 篇十五

  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他的船队规模庞大,船只众多,船上配备了丰富的物资和众多的人员。

  在航行过程中,郑和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他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与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郑和的船队也带回了各国的奇珍异宝和先进文化成果。

  郑和下西洋其实也是明朝国力强盛的显现。明朝初期,经过朱元璋三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农业、手工业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国库充盈,为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此外,虽明朝曾实行“海禁”政策,但明成祖时期,为满足财政需求,决定对“海禁”适当让步,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的航海活动也带来了如期的好结果: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婴幼儿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