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故事 篇一
相传在汉朝时期,不知哪个寨姓袁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这个小孩脑瓜蛮灵,小小年纪便通晓诗文。有一次,小孩子在花桥上玩石头把戏,一会来了几个抬轿子的人。他们刚走过花桥,小孩追上叫住他们不要走。这些人肩上抬着轿子,气都换不赢,见这个小孩拦路,怒喝道:“哪来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拦住丞相的轿子,快走开!”
小孩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丞相年纪一定大了,如今便告老还乡,想必拦住他的轿子也没什么可怕。于是他冲着这些人说:“你们才是瞎了眼哩!把我的石桥踩坏了我要你们赔。”
抬轿的人听说后,一时傻了眼,想走不是,不想走出不是。
坐在轿内的老丞相刚想发怒,忽听拦轿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轿的人放下轿子。老丞相掀帘一看,果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孩,这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老丞相怒气全消,乐呵呵地走出轿子,怜爱地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我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我们赔什么呀?”
小孩抬头看了看老丞相,觉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我不要你们赔什么,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老丞相听说要对“对联”,更感到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脚踏磊桥三块石。”
老丞想见小孩出了上联,忙对下联,可一边对了几句,小孩都摇头。老丞相没法,只得对小孩说:“我就住在那边寨子,今天我对不上,明天再来吧。”小孩点头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为找不到下联,急得茶饭不香,夫人问道:“你刚衣锦还乡,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这样愁眉苦脸?”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见的情况跟夫人讲了一遍,夫人一听,看着自己做的针线,想了一下,说:“有啦。”便要丞相明天照她讲的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门了,找到小孩后,高兴地说:“下联得了,是‘手剪出开两重山’,对吗?”
“对啦,对啦。可是这下联不是你对的,是一个妇人说的。”
老丞相听后,心想。这小孩当真聪明过人,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为养子,给他些银我,让他去读书,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说了,小孩也很乐意,高兴地答应了。
后来,小孩发愤读书。几年后,便成了举世名人。
2.对联故事 篇二
朱元璋做皇帝后,爱好吟诗作对,但他对文人墨客可是由戒心到厌恨,常常无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剔毛病,鸡蛋里找骨头,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内"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个个提心吊胆。据说朱元璋曾生气地骂刘伯温"文*冲天的家伙,没一个好东西"。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说是从小开始的。相传,朱元璋被舅舅撵出门后,四处流浪要饭。一日,朱元璋来到旧县(今女山湖镇)狮龙桥酒馆要饭。旧县镇上几个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其中还有个秀才,一个个脸挂几分醉意,见酒店门口来了个小要饭的,还是个秃头,其中一个想卖弄文才,趁机拿朱元璋开心,提议道:"兄弟们,我们下面行酒令就围绕门上这个要饭的,每人作诗一首,作不出的罚酒三杯。"其他几个文人一听都起哄说:"行行,但每人想的时间不得超过半袋烟功夫。"于是首先提议的那位略一思考,随口吟道:
一轮明月挂枝头,长丝垂地飘悠悠。
晚风一阵吹过来,枝摆影斜露光溜。
吟完后,其他几人一起鼓掌,齐叫"好!好!"依次作诗,旁边的文人看了几眼朱元璋,见朱元璋两条浓鼻涕快要拖到嘴唇边了,便筷子向桌边一敲吟道:
山下飞出两白龙,不知不觉过草丛。
眼看游到黄河边,"嗖"地一声回龙洞。
吟完还作深深地吸鼻子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轻轻碰碰下一位说:"该你了。"这位看朱元璋身上穿着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衣服,腰间系着根稻草绳,草绳上还别着顶无檐的破帽子,拖着一双破鞋,手扶一根打狗棍,"扑嗤"一笑,摇头晃脑吟着:
锦衣金带一美男,帽海鞋江游宇寰。
牵着一匹枣红马,晨在河边暮在南。
吟完后不见众人鼓掌,瞪大眼睛说:"自私我作得不好?还是你们没注意听?"有人提问道:"你说的那帽海鞋江是什么意思?"刚才作诗之人说:"自古有海无边,江无底之说吗!"经他这么一解释,大家细看朱元璋腰里别着顶破帽子和脚下拖着双破鞋子,一边笑着,一边鼓掌说:"好!好!"
这时朱元璋气得脸色发青,心想你们不给也就算了,还在这卖弄文才,拿我开心,真不是东西。朱元璋瞪着这群家伙,把手中打狗棍在地上敲的"啪啪"响,以示安静,当大家用惊疑的眼光看着他时,朱元璋用打狗棍指着那几位文人道: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烘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朱元璋吟完"呸"地吐了一口痰,愤愤地说:"有朝一日我得天下,首先要你们这些酸不溜溜的家伙好看。"说完调头就走。几个文人一个个张口结舌,没想到这小要饭的随口吟诗把他们给骂了,只听到酒馆里有人在鼓掌。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果然没忘那天受辱之事,专找文人毛病,捏着过错就砍就杀,酿成了震惊朝野的"文字/狱",很多文人墨客根本不敢吟诗作对。
3.对联故事 篇三
传闻在很久以前,石窟(今为石正)这地方妖魔鬼怪横行,豺狼虎豹出没,人们苦不堪言。玉帝为了拯救这里的百姓,派神仙挑来南台山镇邪驱魔。那一日,神仙挑着山自北而南逦迤而来。途经东海边,忽见海水滔滔,波浪滚滚,不觉放慢了脚步。就在这时,波浪中蹦出一个小动物,神不知鬼不觉地附着在那神仙挑的山石上。天长日久化作一个田螺形的巨石,一动不动地匍匐在那里。原来,海中蹦出来的,本是东海龙宫中的侍女田螺精,因触犯了宫规,龙颜震怒,派出兵将要捉拿其治罪。这田螺女闻讯后,疾忙逃出龙宫,直窜出海面,恰碰上神仙挑山路过此地,便一蹦落在这山中。待那追赶而来的众兵将跃出海面时,早已不见踪影。那些虾兵蟹将左寻右看,毫无发现,只好回海复命去了。这海里发生的一切,那挑山的神仙全然不知,只是莫名其妙地看着众海神呼啦啦地涌出海面,不一会又齐刷刷地没入海中,还以为他们是在操练呢。等到海面上一恢复平静,他猛觉得自己任务末完成,于是匆匆往南赶路,不一刻到了石窟,安放好南台山,便上天复命去了。
再说那田螺女,从海面上慌乱中蹦跳到这山中,刚好停留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动弹,只是微张开嘴轻轻地喘气。不料时间一长,那张开的嘴再也合不拢,田螺姑娘无法变回原形,从此成了一尊僵立的化石。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代,这田螺石受了南台山的灵气慢慢地又成了精。起初她凭借山中的雨雾慢慢地翕动。后来有了生气,便又化作人形,迷惑了好些上山砍柴的青年。消息传开,人们一时不敢登山。忽一日,有个和尚来到此地,听到这样的传闻,半信半疑,爬到山腰,在田螺石前伫立良久后,返身下山抱来一些观音、神佛诸像,安放在田螺石岩中,点上香火,供奉起来。田螺精口中被佛镇住,变化不得,只能微微喘气。那呼出的气与点燃的香烟混合在一起,像白云般一缕缕从岩中飘出,与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朵融聚在一块,化作淡青的云层,继而化作雨雾,滋润着这一片土地,使石正成了一块福地,白云寺由此得名。
据说,清末名士凌螺洲在这山中隐居读书时,常常见到螺石吐白云这一奇观,顿悟出是田螺精在为民造福。于是恭敬地步行至寺前,挥笔写下一副对联:“翕螺济雨吐螺津雨;在石白云出石青云。”从此,白云寺香火更盛,故事一直传续下来,对联亦年年贴在寺门前,供人凭吊,引人遐想。
4.对联故事 篇四
相传,很久以前,五指石附近的村民十分贫穷,村民都梦想有朝一日能过上酒足饭饱的日子。有一次,一位仙翁云游到五指石,发现村民的处境后,顿起菩萨心肠。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施展法术,点化出几件宝物放在五指石附近。其中有一担盛满白饭的饭箩,另一个是装满娘酒的酒瓮。次日早晨,一阵阵酒饭香味飘到村中。随即,村民们找到这三件能不断溢出酒饭的宝物。此后,这饮用不尽的酒饭使村民过上了酒足饭饱的美好生活。当那位仙翁点化出三件宝物后,体有倦意,便在五指石旁的一块大石上休息。一觉醒来,问及山中老樵夫,方知人间已逾36年。当他了解到当地村民有了“酒瓮”和“饭箩”后,却民风堕败时,深感自已好心办了坏事。于是,他站在五指石峰顶仰天长叹:“神仙也会办错事”,当即施展法术,顿时天上乌云密布,五指石下狂风大作,把“饭箩”、“酒瓮”卷上高空。顷刻,三件宝物变成了三座大石,跌落在五指石附近。从此,这座底朝天的“饭箩”、“酒瓮”再也不会溢出酒饭了。
后来,当地人把当年仙翁睡过的大石称为“仙人石”,又称“仙人床”。称那两个象饭箩的大石为“饭箩山”,另一个象酒瓮的则为“酒瓮石”。
清朝末年某日,举人谢远涵游览五指石后到石林寺休息,听完石林寺和尚讲述五指石的传说后,随即写下一副对联:“处世戒醉心,千年不开酒瓮石;为人思饱德,万家当看饭箩山。”此联嵌入“酒瓮石”和“饭箩山”,借景叙情,寓意深刻,既有文学色彩,又具有佛门风韵。后来,石林寺和尚把此联镌刻在寺内厅堂上,供人们欣赏。
5.对联故事 篇五
传说清乾隆年间,烟台有家酒店在开张之际,起名“半联酒店”,店主人请当地名人题写半副对联:“一串无鳞,鳅短、蟮长、鲶大嘴”贴出,并在大堂设置书案,摆上笔墨纸砚,声称:谁能对出下联,免费供给酒饭一个月。消息传开后,半联酒店门庭若市,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聚集酒店,或低头苦思,或评头品足,议论纷纷,无奈说不出所以然来,都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转眼半月过去,好酒卖了几十缸,钱也赚了不少,却没有人能对出下联。一天,店主人在柜台,边数钱边得意地笑道:“看来这半副对联,够我吃一辈子了。”谁知话音刚落,从店外走进一位衣着寒酸的书生,声称要对下联。店主人想:多少名人雅士都对不出,你一个穷书生也想露脸?
没想到,那书生走到案前,挽袖研墨,铺平宣纸,笔走龙蛇,顷刻而就:“三元有甲,龟圆、鳖瘪、蟹缺头”。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字迹也酷似上联,浑如出自一人之手。顿时,店内客人发出一片赞叹声。于是,店主人摆酒上菜款待,书生只受一顿酒饭,便飘然而去。望着书生远去的背影,店主人长叹道:我取名“半联酒店”,意在招揽客人,今日下半联已有人续上,看来酒店财运已尽也!
奇怪的是,酒店自从贴出下联之后,生意不但不萧条,反而越加兴旺,许多宾客慕名而来,或品味书法,或咂摸词韵。十年后,店主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每当回忆起当年续出下联的书生时,他就喜滋滋地说:“书生吃半联,我也吃半联,书生吃一顿,我吃了十年。看来,我真该谢谢他呀。”于是,这段“续半联,吃半联”的趣事,便在芝罘小城传开了。
6.对联故事 篇六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7.对联故事 篇七
才子宋湘有一次到平远访友,打着轿子经过乡村小道,眼前是一座小桥。正要上桥,迎面走过一个村姑,肩挑长条甘蔗。狭窄小桥,怎容得一齐通过?宋湘忙叫村姑退让。村姑则说:“常言说得好,做官要让挑担人!”宋湘说道:“哪里是官,我乃读书人宋湘是也。”村姑一听宋湘大名,高兴极了。她早知宋湘是能诗善文的南国才子,不期在这村野相遇,心想,何不一试他的才华?于是村姑答道:“噢,原来是宋先生,村姑合当让路;不过,有个条件: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着了,当即让道。如对不着,那就要劳驾宋先生让道了。”宋湘自恃学识广博,文思敏捷,区区一山村小女子,哪里放在眼里!便毫不在意地应道:“对对子,容易过食豆腐呢!”村姑就此歇下蔗担,即念道:“大蔗八尺长,无端撩拨凤髻”,宋湘暗地称好,对子出得蹊跷。盖“大蔗(柘)、八尺、凤髻”皆为平远的地名,暗中却巧寓对宋湘的讽意。苦思良久,终未能恰切对上下联。村姑却又催促得紧,宋湘只得憾然认输;老老实实地让道给了村姑。
宋湘一路郁郁寡欢,万没料到竟会败在山野村姑手下。回到家里,妻子见他沉闷不乐知必有事,问清情由后婉言劝慰说:“这点小事,也值得耿耿于怀?先吃饭吧!”宋湘觉得也是,便吃饭去了。殊不知妻子有心帮忙,饭里暗埋了几粒小沙。宋湘吃时,咬着沙子,牙齿震得一阵酸痛,宋湘却立即得到启示,下联有了:“小沙从口入,不期震痛龙牙。”
不错,小沙、从口(松口)、龙牙都是梅县地名。可惜,马后炮,已挽回不了败局。
8.对联故事 篇八
康熙皇帝听说有个“对联村”,村里的男女老少善会对对,于是决定微服私访一探究竟。对联村在通州东南,四面环水,需摆渡才能到达。摆渡的是位中年妇女,登舟站稳,康熙问:“这位大嫂,请问你是哪里人氏?”
“回禀客官,村妇祖居对联村。”船妇一边摇橹一边回答。
远处,木塔的倒影映在水里,康熙说:“既是对联村,想必善对,我这里有一联,愿对否?”
船妇说:“客官请。”
康熙说:“一塔巍峨,七层四面八方。”
船妇伸手摇了摇,复又笑了笑,一声不响地摇她的橹。
康熙不解:“嗯,不能对?”
船妇又摇了摇手:“嗯?客官,村妇对出来了呀!”
“可不是,‘只手轻摇,五指三长两短’么!”康熙猛省之余心里一沉,暗暗提醒自己:对联村十分了得,上岸后须多听多看多问多留心,免得丢面子。
上得岸,村口几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在路口结伴玩耍,康熙上前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
就中一位大一点的孩子回答说:“我们是‘站街头数一数二,出门去盖地遮天’,横批为‘先斩后奏’。”
康熙大感惊骇:“出口就是对联呀!你叫什么名字?”
“田地长!”
“谁教的?”
“爹爹、姆妈、爷爷、奶奶。”
“爹妈干什么的?”
“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转乾坤。”
“什么意思?”
“爹爹卖豆腐,姆妈磨豆腐。”
“爷爷奶奶干什么?”
“玉甑蒸开天地眼,金锤敲动帝王心。”
“好!”康熙差点叫起来,“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田地长笑笑;“嘿!爷爷乃酿酒师傅,奶奶是弹棉花高手。”
康熙又说:“‘站街头数一数二,出门去盖地遮天’,还要‘先斩后奏’,所指何事?”
“我大叔是贩粮食的,在街面上用升、斗给人家量苞米、赤豆的时候,总是‘一——二’地喊着,这会儿我正‘一——二’的学着腔调呢,这叫‘站在街头数一数二’;我二叔是个搭茅草棚盖屋顶的工匠,常给人家搭栅盖屋,我二弟常去当帮工,这会儿学着在搭栅盖顶儿,当然就是‘盖地遮天’喽!这个‘先斩后奏’么,喏,今天我家杀鸡待客凑满六道菜,我小弟这就去买佐料,自然是‘先斩后奏(凑)’喽!”
“哈,对联村名不虚传啊!”康熙笑出声来,问,“村里像你这样的孩子多吗?”
田地长脱口说:“天生一人又一人,三四五六七八人;加减乘除加乘加,不多不少一百人。”
这是数学顺口溜,方法上采用“加、减、乘、除”中的“加”和“乘”,次序上先加后乘再加,一加一等于二;三乘四等于十二;五乘六等于三十;七乘八等五十六,然后将这加好了乘好了的几个数字再加起来,二加十二加三十加五十六,正好等于“一百人”。诚可谓寓巧于拙,大拙大巧!
康熙大喜,说:“这么着吧,大年三十晚上仍在此地,到时再对出我的对子,我就资助你们入学念书,只要用功,推荐去京城考状元,如何?”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这么定了。”田地长高兴得跳起来。
到了年三十晚上,康熙命人提着灯笼,依约在老地方会面,出联说:“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
村口大树杈里悬着一面鼓,那年又是年内立的春,田地长举起棒槌擂起鼓,就此接对说:“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
康熙龙颜大悦,他没有食言,果真让田地长等孩子进了县学,若干年后,殿试时还真的点了田地长的状元,而且,沾对联村的光,通州城此后还出了不少进士、举人。
9.对联故事 篇九
传说郑板桥有一天去深山访友,路过一座古寺院,看到墙壁上写了一则单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月送僧归古寺。”
他感到这则联语很有文采。“寸土”者,小地方也,自谦之辞。而“寸土”合起来,恰巧是“寺”字。“言寺”合起来恰巧是“诗”字。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寺”字。极尽离合、顶真的技巧。他心里十分赞赏,苦于一时对不上。
在回家的路上,郑板桥偶然看到路旁有些树木东倒西歪,枝残干缺,触景生情,下联脱口而出:
“双木成林,林上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10.对联故事 篇十
郑板桥喜爱山水,即使在他穷困落拓时依然兴致勃勃。板桥时常到寺庙投宿。一般情况下,出家人都乐于为人提供方便,板桥为此还交了不少憎、道朋友,但板桥有时也遇到使人气结的和尚。有一次,郑板桥到一寺院投宿。前来接待的和尚看他落落拓拓,是一个穷秀才,十分势利,规定必须抄经若干方可借宿,语言十分傲慢。看看天色已晚,板桥也只好答应。经抄好后,和尚意犹未足,他见板桥的字写得很好,说是加写一副对联,晚上才可供应一床棉被。板桥无奈,提笔挥毫,语带双关地写下:凤在禾下飞去鸟,
马到芦边萆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芦,皆为实景。而凤表示祥瑞,马到表示施主光临,都是喜事。和尚见了,甚为满意,马上备香茶果脯,请板桥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将那幅对联裱悬于佛堂,逢人便夸。客人中也有懂诗的,看出其中的玄机,提醒和尚说:“这上联写的是一秃字,下联写的是个驴字。”经其点破。和尚也一下回味过来,顿时脸红气促,暗自叫苦不迭。(注:上联的玄关在于繁体的“鳯”字)
郑板桥对佛学研究颇深,但他十分憎恶那些势利市侩的和尚。
晚年的板桥,衣着依然打扮十分随便,且又其貌不扬。有次,他去逛扬州城外的平山堂。平山堂主持老和尚看他仅穿了件粗布直裰,以为他是一俗客,就随便说了声“坐”,对泡茶的小和尚说了声“茶”,就不再作声了。板桥并不介意,站在那里向他讲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瞻仰平山堂内欧阳修读书处的石膏像。老和尚听后,不以为然,心想你那个穷样还谈什么欣赏欧阳修?欣赏了一番寺庙内的雕刻和字画,和尚与他搭讪几句,板桥皆娓娓道来,十分内行,和尚发现这位粗布衣裳的人谈吐不俗,很有才学,心想,他一定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或许有什么来头,转而招呼道:“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寺里来了一批达官贵人,和尚笑脸盈盈的合掌相迎,十分热情。这些达官贵人见郑板桥也在座,一个个上前向他问好,喊出板桥的名字。和尚方才知道面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不免大吃一惊,马上变了态度。老和尚赶忙满脸堆笑地对板桥打躬合掌说道:“请上坐!请上坐!”此时小和尚将茶端了上来,老和尚喝道:“敬香茶!”小和尚马上又回去换来香茶。这时老和尚拿出纸张笔墨,请求板桥留点墨迹。板桥也不回绝,淡然一笑,挥毫写就下面这幅妙趣横生的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真真是妙不可言!想必老和尚此时定会面红耳赤,恨不能脚下有条地缝钻进去。这副对联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套在了刘墉与郑板桥头上。
他在镇江焦山读书时,给其友徐宗于的信中曾说:
山中和尚,泰半是钱奴化身,市侩转世,口念阿弥陀。心贪阿堵物,俗不可耐,触人欲呕。入山游客,不问雅俗,但视衣衫,入寺烧香,只计贫富。有钱布施,声声居士、檀越,合十念佛,状似弥勒;无钱施舍.则白眼相加,冷语对答,阴森之气,逼人发抖。知客堂中,最为可恨,请客一坐,有请坐、请上坐之等次;待客一茶,有泡茶、泡好茶之分别。內外各有度词隐语,彼此相通,亮中说话,暗中关切,冷眼傍观,气破肚皮。悲哉!悲哉!庄严佛地,清静梵宫,变作论斤较两之市井,我佛有灵,定当低眉合眼。效夫子之喟然而叹也。(《焦山别峰庵与徐宗于》)上则故事当根源于此。
11.对联故事 篇十一
项羽于公元前209年在盱眙官山(今明光市官山乡)寻找到避难的楚怀王之孙熊心,接往彭城(今江苏徐州)拥立为怀王。熊心走后,村里没了教书先生,孩子们刚学到兴头上,为了让孩子们能继续读书,后村里富户到盱眙县请了位陈先生进村坐馆,接替熊心。这位陈先生,名叫陈博文,是个熟读天下文章的老夫子,因家穷,人缘也不是太好,无人举荐,没能入官/场。陈先生又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平日只有靠教书为生。城里是个能人集中的地方,陈先生设堂所收学生并不多,收入甚微,生活艰辛。起初官山富户来请他下乡里坐馆他还觉得有碍面子,不愿去,后听说那批学生都是楚怀王熊心教过的弟子,便乐意接受了邀请。官山学堂的弟子们都是楚怀王熊心领入了门,一个个学读刻苦,才思敏捷。这陈先生本是个好吟诗作对的人,没事的时候常出个上联叫学生对下联。时间一长有些名联巧对不仅在官山一带流传,有的还淬到了城里,深受文人墨客的赞赏。
这年夏天,一日中午,陈先生在午休,只听梁上有几只老鼠"吱吱叽叽"打闹,陈先生捡起一土疙瘩砸过去,几只老鼠被惊散。可陈先生正要入睡,梁上又是一阵"叽叽"叫吵得人心烦,再砸,安静了片刻又吵闹如初。陈先生没了睡意,起身磨墨,用笔在墙上画了只活灵活现的大花猫。画完后陈先生埋着嗓子细声学着"咪噢,咪噢"几声猫叫,吓得梁上老鼠四处逃散方才安静下来。陈先生笑笑,随口来了句:"壁上画猫惊闹鼠"。吟罢一想,这不是一句上联吗?下午来到教堂,陈先生说出了上联要弟子们对下联,众弟子一时间,你一句我一句,可没一句令陈先生满意的。突然教堂窗外传来一句"田头草人吓麻雀"。陈先生一惊,到堂外一看原来是给富户家放羊的小牧童。这小牧童姓朱,单名一个小字,今年十三岁,是个孤儿。他放的那群羊,就是楚怀王熊心放过的那群;他听说很多关于熊心的故事,知道读书的好处,但他没钱入学堂,只有每天放羊归来躲在窗外偷听偷学,字也识的不少。朱小天生聪明好学,刚才陈先生在堂上出对,他听满堂弟子对得都不好,他忍不住,随口对出了下联。刚才一出口,觉得麻烦了,心想今后陈先生不会再让他来偷学了。正要跑,被陈先生叫住了,问了情况后更为惊讶。陈先生心想,靠偷听人事学竟如此精明,若收入堂正规学上几年定成才也。但陈先生又想"田头草人吓麻雀"对得虽不算太好,但比起弟子们算是高上一阶。放羊的孩子整天在山上跑、田头转,是否触景生对,随口应上的呢?不妨再加深一点考考朱小。于是陈先生说:"朱小,我再出一上联,你能对下联吗?"朱小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试试看吧!"
陈先生知朱小整天际放羊,对牧羊周围的旱湖、仰天湖及有仙人出没的仙人洞熟悉。对!就以这些为题,出上联考考这小牧童。陈先生摇头晃脑,一板一眼道:"仰天天天旱无水。"朱小听罢眨巴着小眼睛也正儿八经道:"仙洞洞洞底有仙。"陈先生一听连声赞道:"好!好!"众弟子也都鼓起了掌。陈先生一手捻着胡须,一手背在身后,在教堂里来回踱起步,突然停住,高声道:"新竹长,长过老竹,新青胜蓝。"朱小脱口而出:"老树高,高过新苗,老盛新茂。"陈先生不敢相信,一个十三岁的牧童如此了得,接着又出一联:"牧羊山上捡地皮,"话音刚落,朱小出口又对上一句"七里湖面采莲蓬。"陈先生一把搂过朱小,抚摸着朱小的头激动地说:"从今天起,你就入堂读书,先生分文不收。"朱小甜甜地笑着,众弟子们也都高兴地围过来问长问短。
朱小跟陈先生学了五六年,学业进步惊人,陈先生自觉教不了朱小了,怕误了朱小前途,写了封推荐书,推荐朱小去投萧何,后听说淮阴侯身边有个高参就是朱小。
12.对联故事 篇十二
当年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在太平县被元朝军队打败,逃到“千亩田”的地方继续招兵买马,心灰意懒。军师刘伯温就趁一同吃酒的时候,作对句来鼓励他。第一回,朱元璋看见千亩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随口说了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二点难成冰。”刘伯温马上对上:“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第二回,朱元璋又说了一句:“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又马上对上:“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第三回,朱元璋又说:“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刘伯温叫了一声“好!”又对上:“人中王,人边王,意在全任。”
这三回对句,鼓励朱元璋东山再起,到后来真的坐了天下,因此人们都说:如果没有刘伯温这位好军师,朱元璋打天下也很难啊!
13.对联故事 篇十三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常外出察访民情。一日到鹤溪,宿溪边一客店,吃罢晚饭,正拥被于床上看书,“噔……”一阵楼梯响,有人来给他送茶。谢灵运抬头一看,见一个十五六岁姑娘,打扮朴素,一条丝带扎着满头秀发。他就随口吟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
不料,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一床锦被,半床遮身半床空。”
谢灵运大吃一惊,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对仗如此工整,可惜口气有点轻飘,我男你女,你怎好说老夫锦被半床空?便道“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姑娘一听,面红耳赤,知刚才随口所对,有易生误会漏洞,马上答道:“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泥。”
谢灵运一听,知其所对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故意叹气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从容答道:“哎!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答罢,泡好茶,带上房门下楼。
谢灵运目送姑娘离房,感叹不己,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偏出如许奇女。”
偏偏姑娘在楼梯上听到,便朗声答道:“地僻村贫,莫嫌怠慢贵客。”
14.对联故事 篇十四
传说明末有个秀才,凌晨起早进京去赶考,骑马走到一边山边水悬崖边,一樵夫砍倒一枯死老树挡住了马的路,无法过去,等待中樵夫得知秀才进京赶考随口出一上联: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
秀才听后差点跌下马来,他深知此联是拆字联,且有首有尾,对仗工整,奇妙不可言。左思右想天从下手,心想樵夫的对子我都对不上,还考个*,回家算了,不去赶考了,吊转马头回家了。回家进房后看见其妻子和女儿在蚊帐内戏耍,突然灵感一动,对出下联:
长巾帐内。子女好。少女更妙。
遂又骑马赶到砍倒古树处,见樵夫已走,也无枯树,便也就上京赶考去了,说来也巧,此年开考卷对联正是上联,秀才不用动脑便对出下联,中了进士。
15.对联故事 篇十五
清末腊岭张家到梅塘李家迎亲,轿子上贴一上联:双钩钓尽梅塘鲤(李),
众人皆惊,酒后发亲时一老者贴出下联:
一铳打绝腊岭獐(张)。
腊岭迎亲人无语,梅塘李家亲朋好友扬眉吐气。故事流传至今。
16.对联故事 篇十六
民国时至德下乡梅城有个扎灵屋的老头,其小女儿美艳如花,众徒弟争娶,老父为了能找到一个有才华的女婿,特出一上联,声称如果谁能对上,便将小女许配给他。上联为:
灵屋,纸糊篾扎,一挡不得风,二淋不得雨,鬼要。
徒儿们无语,引很多文人墨客闻讯纷纷前往一显身手,希望抱得美人归,但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此时上乡港东堡有个卖尿壶的小伙子听说后赶来,脱口说出了下联,堪称绝对:
夜壶,泥捏火烧,一装不得酒,二盛不得茶,屌用。
最后,老头没招个秀才,反招个卖尿壶的成了乘龙快婿!至德人有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