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精选15篇)
2025-05-16 14:37: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端午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每一种风俗都藏着独特的故事与祝福。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15篇手抄报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一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风俗。
2.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二
相传这个钟馗是唐朝人,长相凶恶,豹头环眼,老家在钟南山。大家都知道钟馗擅长捉鬼,所以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挂上钟馗像,以求镇宅驱邪,保佑一家平安。有的地方,人们还把自己打扮成钟馗的模样跳舞,用来吓唬妖魔鬼怪。
3.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三
端午节最初与龙图腾崇拜有关,因此有祭龙的习俗,象征着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祈求雨水滋润。同时,端午也是拜神祭祖的日子,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祈求家族福祉。
4.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四
在端午节给孩童手腕或脚踝上系五色彩线,称为“长命缕”,寓意驱邪保平安,五色代表五行,象征着和谐与平衡。随着夏季过去,人们会将丝线剪下丢入水中,意味着疾病和不幸随之流走。
5.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五
古人在端午节有沐浴兰汤的习俗,即用佩兰等香草煎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去污避*、消毒防病。沐兰汤习俗体现了古代对卫生保健的重视,同时也富含宗教仪式感。
6.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六
端午节时,儿童和妇女常佩带香囊,内装有多种中草药,如丁香、白芷、艾叶等,既有香气又能驱虫防病。香囊制作精美,形态各异,既美观又实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草药的认识和利用。
7.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七
雄黄酒是用雄黄粉末泡制的黄酒,传说饮用雄黄酒可以驱毒解暑,防止蛇虫叮咬。《白蛇传》中,白娘子因误饮雄黄酒而现原形的桥段,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不过,现代医学不建议大量饮用含有雄黄的饮品,因其含有毒性成分。
8.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八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物,用箬叶或芦苇叶包裹糯米和其他馅料(如红豆、红枣、咸肉等),通过蒸煮而成。粽子的形状多样,寓意团圆和丰收。传说屈原死后,百姓怕他的遗体被鱼虾侵蚀,便投粽子于江中,这一行为演化成了端午食粽的习俗。
9.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九
赛龙舟是标志性的端午习俗之一,据说起源于楚国百姓为寻找投江的屈原而划船竞渡。龙舟长而窄,装饰成龙形,船头船尾高翘,船身彩绘,象征力量与勇猛。赛龙舟不仅展示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也是对屈原忠诚爱国精神的纪念,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体育竞技项目。
10.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十
香包,也叫香囊、香袋、荷包等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小碎布缝制而成的,里面装上用中草药做成的香料,就会散发出淡淡的香味。现在的香囊,制作日趋精致,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11.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十一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2.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十二
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叫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五彩缕等等。长命缕一般是用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日、月、星、花、草、鸟等形状,挂在门上,或者戴在小孩脖子上、胳膊上,据说可以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13.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十三
在端午节,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14.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十四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15.端午节节日风俗手抄报内容 篇十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