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一
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km²)=100公顷(hm²)
1平方千米(km²)=1000000平方米(m²)
1公顷(hm²)=10000平方米(m²)
1平方米(m²)=100平方分米(dm²)
1平方分米(dm²)=100平方厘米(cm²)
1平方厘米(cm²)=100平方毫米(mm²)
1公顷(hm²)=100公亩=15亩
1亩≈666.667平方米(m²)
2.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
重量单位换算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千克(kg)=1公斤
1公斤=2斤
1斤=500克(g)
3.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三
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m³)=1000立方分米(dm³)
1立方分米(dm³)=1000立方厘米(cm³)
1立方米(m³)=1000升(L)
1升(L)=1立方分米(dm³)=1000毫升(ml)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³)
4.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四
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5.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五
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有:4、6、9、11月
平年2月有28天,全年365天
闰年2月有29天,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3600秒
1分=60秒
6.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六
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7.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七
和的变化规律a+(b±d)=c±d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和也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a+d)+(b-d)=c
一个加数加上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去同一个数,和不变。
8.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八
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结果不变。
a-(b-c)=a+c-b或a-(b-c)=a-b+c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个数先加上差里的减数,再减去被减数,或者这个数先减去差里的被减数,然后加上减数。
9.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九
差的变化规律(a±n)-b=c±n
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减数不变,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a-(b+n)=c-n或a-(b-n)=c+n
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被减数不变,它们的差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
(a±n)-(b±n)=c
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差不变。
10.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
乘法的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
a×b=b×a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11.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一
积的变化规律(a×n)×b=c×n(n≠0)
或
(a÷n)×b=c÷n(n≠0)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不变,它们的积也乘(或除以)这个数。
(a×n)×(b÷n)=c(n≠0)
一个因数乘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这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除法的运算性质
а÷b÷c=a÷(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c)÷b或a÷(b÷c)=a÷b×c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商,等于这个数先乘商中的除数,再除以商中的被除数,或者等于这个数先除以商中的被除数,再乘商中的除数。
(a×b)÷c=(a÷c)×b或(a×b)÷c=a×(b÷c)
两个数的积除以一个数,等于用除数先去除积里的任意一个因数,再与另一个因数相乘。
(a÷b)÷c=(a÷c)÷b
两个数的商除以一个数,等于商中的被除数先除以这个数,再除以原来商中的除数。
(a±b)÷c=а÷c±b÷с
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数,等于用这个数分别去除相加(或相减)的两个数(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再把两个商相加(或相减)。
12.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二
商的变化规律(a×n)÷(b×n)=c(n≠o)或(a÷n)÷(b÷n)=c(n≠o)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a×n)÷b=c×n(n≠o)或(a÷n)÷b=c÷n(n≠o)
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除数不变,它们的商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a÷(b×n)=c÷n(n≠o)或a÷(b÷n)=c×n(n≠o)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它们的商反而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或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13.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三
平均数公式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个数
总个数=总数量÷平均数
14.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四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15.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五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16.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六
直线记作:直线AB或直线l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17.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七
线段记作:线段AB或线段a
线段是直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
线段的性质: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长短,不可以延伸,可以度量。
②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条数=(端点数-1)×端点数÷2
18.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八
射线记作:射线AB
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伸,不可以度量。
19.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九
平行线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时,从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向另一条直线引垂线,所得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0.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
垂线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的基本性质
①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②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各点所连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21.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一
角的分类锐角:0º<∠AOB<90º
直角:∠AOB=90º
钝角:90º<∠AOB<180º
平角:∠AOB=180º
周角:∠AOB=360º
角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直角=90º
1平角=180º
1周角=360º
1周角=2平角=4直角=360º
22.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二
三角形的分类①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全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②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各不相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一般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23.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三
三角形的认识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4.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表面积:S=(a·b+a·h+b·h)×2
体积:V=a·b·h
S—表面积 V—体积
a—长 b—宽 h—高
25.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五
偶数与奇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与奇数的性质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26.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六
质数与合数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7.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七
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
因数和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a和b的公因数一般用(a,b)表示。
互质数和互质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如:2和5只有公因数1,所以说2和5是互质数,或者说2与5互质。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a和b的最小公倍数一般用[a,b]表示。
28.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八
条形统计图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条形,再按顺序进行排列。
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不同颜色的条形(或线纹)来表示不同数据的条形统计图。
特点: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条形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作用:能清楚地看出各数量的多少;条形长短不同,便于比较。
折线统计图
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找出各点,然后用线段顺次把各点连接起来。
复式折线统计图:用不同的折线表示不同数量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特点: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扇形统计图
意义:用整个圆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
特点: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之多少。
作用: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百分比;能看出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