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热点专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精选28篇)

2025-03-07 14:12: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数学的世界就像一座巨大而神秘的宝藏岛屿,等待着你们去探索发现。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是藏在岛屿各处的璀璨宝石,它们既好玩又充满挑战!®忧考网精选了28 篇小学数学知识点,不管是在教室里学习数字运算,还是在生活中测量物体、安排时间,这些知识点都会像神奇的魔法棒,帮你解决各种难题。让我们跟着这份特别的地图,一起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挖掘出那些闪闪发光的数学宝石,看看数学到底有多奇妙!

1.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一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km²)=100公顷(hm²)

  1平方千米(km²)=1000000平方米(m²)

  1公顷(hm²)=10000平方米(m²)

  1平方米(m²)=100平方分米(dm²)

  1平方分米(dm²)=100平方厘米(cm²)

  1平方厘米(cm²)=100平方毫米(mm²)

  1公顷(hm²)=100公亩=15亩

  1亩≈666.667平方米(m²)

2.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

  重量单位换算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千克(kg)=1公斤

  1公斤=2斤

  1斤=500克(g)

3.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三

  体积、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m³)=1000立方分米(dm³)

  1立方分米(dm³)=1000立方厘米(cm³)

  1立方米(m³)=1000升(L)

  1升(L)=1立方分米(dm³)=1000毫升(ml)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³)

4.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四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5.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五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有:4、6、9、11月

  平年2月有28天,全年365天

  闰年2月有29天,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3600秒

  1分=60秒

6.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六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7.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七

  和的变化规律

  a+(b±d)=c±d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和也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a+d)+(b-d)=c

  一个加数加上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去同一个数,和不变。

8.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八

  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结果不变。

  a-(b-c)=a+c-b或a-(b-c)=a-b+c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个数先加上差里的减数,再减去被减数,或者这个数先减去差里的被减数,然后加上减数。

9.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九

  差的变化规律

  (a±n)-b=c±n

  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减数不变,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a-(b+n)=c-n或a-(b-n)=c+n

  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被减数不变,它们的差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

  (a±n)-(b±n)=c

  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差不变。

10.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

  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11.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一

  积的变化规律

  (a×n)×b=c×n(n≠0)

  或

  (a÷n)×b=c÷n(n≠0)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不变,它们的积也乘(或除以)这个数。

  (a×n)×(b÷n)=c(n≠0)

  一个因数乘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这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除法的运算性质

  а÷b÷c=a÷(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c)÷b或a÷(b÷c)=a÷b×c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商,等于这个数先乘商中的除数,再除以商中的被除数,或者等于这个数先除以商中的被除数,再乘商中的除数。

  (a×b)÷c=(a÷c)×b或(a×b)÷c=a×(b÷c)

  两个数的积除以一个数,等于用除数先去除积里的任意一个因数,再与另一个因数相乘。

  (a÷b)÷c=(a÷c)÷b

  两个数的商除以一个数,等于商中的被除数先除以这个数,再除以原来商中的除数。

  (a±b)÷c=а÷c±b÷с

  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数,等于用这个数分别去除相加(或相减)的两个数(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再把两个商相加(或相减)。

12.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二

  商的变化规律

  (a×n)÷(b×n)=c(n≠o)或(a÷n)÷(b÷n)=c(n≠o)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a×n)÷b=c×n(n≠o)或(a÷n)÷b=c÷n(n≠o)

  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除数不变,它们的商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a÷(b×n)=c÷n(n≠o)或a÷(b÷n)=c×n(n≠o)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它们的商反而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或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13.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三

  平均数公式

  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个数

  总个数=总数量÷平均数

14.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四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15.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五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16.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六

  直线

  记作:直线AB或直线l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17.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七

  线段

  记作:线段AB或线段a

  线段是直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

  线段的性质: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长短,不可以延伸,可以度量。

  ②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条数=(端点数-1)×端点数÷2

18.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八

  射线

  记作:射线AB

  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伸,不可以度量。

19.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十九

  平行线

  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时,从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向另一条直线引垂线,所得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0.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

  垂线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的基本性质

  ①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②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各点所连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21.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一

  角的分类

  锐角:0º<∠AOB<90º

  直角:∠AOB=90º

  钝角:90º<∠AOB<180º

  平角:∠AOB=180º

  周角:∠AOB=360º

  角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直角=90º

  1平角=180º

  1周角=360º

  1周角=2平角=4直角=360º

22.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二

  三角形的分类

  ①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全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②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各不相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一般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23.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三

  三角形的认识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4.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表面积:S=(a·b+a·h+b·h)×2

  体积:V=a·b·h

  S—表面积 V—体积

  a—长 b—宽 h—高

25.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五

  偶数与奇数

  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与奇数的性质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26.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六

  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7.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七

  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

  因数和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a和b的公因数一般用(a,b)表示。

  互质数和互质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如:2和5只有公因数1,所以说2和5是互质数,或者说2与5互质。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a和b的最小公倍数一般用[a,b]表示。

28.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篇二十八

  条形统计图

  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条形,再按顺序进行排列。

  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不同颜色的条形(或线纹)来表示不同数据的条形统计图。

  特点: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条形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作用:能清楚地看出各数量的多少;条形长短不同,便于比较。

  折线统计图

  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找出各点,然后用线段顺次把各点连接起来。

  复式折线统计图:用不同的折线表示不同数量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特点: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扇形统计图

  意义:用整个圆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

  特点: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之多少。

  作用: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百分比;能看出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