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一
对联的定义: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2.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二
对联的分类①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②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③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④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3.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4.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四
八个禁忌:一忌合掌二忌重,
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
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忌三平尾,
八忌上重下边轻。
5.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五
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6.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六
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7.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七
平仄相谐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8.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八
忌同字 上下联字相同,称为同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人拟了一副对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上下联为:冠者五六(三五)舞雩当风风正暖,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上下联均有“六”字,此处不妨略做变通,把上联中的“五六”改为“三五”,对联就工整了。
9.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九
五言有两种标准格式:a.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b.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相应的,七言有两种标准格式,即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
a.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b.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10.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十
四言、六言的标准格式:四言: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六言: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11.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十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即上下联的奇数位的字可以不用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字除外),偶数位的字必须相对。也就是以下格式是允许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注意以上第1/3/5位上,上下联平仄并没有相反。但2/4/6位和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相反的。四言、五言、六言同理。
12.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十二
领字句式的规则。领字句式就是在标准句式上加上“领字”形成的句式。领字句式中标准句式部分遵循前面所述标准句式的规则。而领字本身无论多少字,平仄不管。一个领字示例:
看/穷人落泪;(只看后面四个字是平平仄仄)
见/贵妇开心。(只看后面四个字是仄仄平平)
三个领字示例:
看惯了/穷人落泪;
不想见/贵妇开心。(同样只看后面四个字即可)
13.对联的基本知识 篇十三
对仗1.互对。也就是上下联的相应位置使用的字词性必须相同。这词性指古人的“虚实死活”等词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近似理解为现代词性。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数词对数词。注意:这只是初学入门的近似理解,实际并无严格定义。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对一,都是数词。个对行,都是量词。黄对白,都是形容词。鸣对上,都是动词。柳对天,都是名词。
2.自对。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和自己对。单独上联里的词语或者分句可以对仗,一旦形成了这种对仗,就不用再和下联对仗了。
但与此同时,下联同样位置的词语或者分句,也要形成对仗。
例如:
遗诀酸辛,痛/膝下无儿,堂前有母;
殊勋彪炳,看/大河东去,冰岭西来。
只看上联:“膝下无儿”和“堂前有母”对仗了,就不用再和下联的“大河东去”对仗;但与此同时,相应的“大河东去”和“冰岭西来”也要对仗。
3.排比。超过两个分句的排比可以视作三句自对,跟上一条一样处理。
例如: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合古今天地之精灵,同此一山结束;
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马当斜阳,匡庐瀑布,挹南北东西之胜景,全凭两眼收来。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这个排比视作三句自对,不用和下联相对。但下联的“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也得形成自对。
注意:排比不一定要字数相等,比如上面的“名贤手笔,菩萨心肠”也可以算在前面“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这个排比里面。只不过同样的,下联也要是对应的字数。
4.规则重字。对联忌讳重字,如果出现了重字,则必须满足一定的规律。
例如:
亲不负楚,疏不负粱,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补天浴日大文章。
上联的“不负”重复,下联的“可为”就得也重复。
注意,上下联之间的重复只需表现规律性就行,不用完全一样。
例如: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上联的“为”和“死”重复,下联的“人”和“归”也重复,但与上联位置并不相同;并且下联还出现了重复的“南”和“北”。但因为非常规律,所以是可以的。
5.内容必须相关。即上下联必须服务于同一个主题。“你出我对”是一种对联练习手段,不是对联。
6.对联不允许合掌。即上下联的意思不能完全一样。
例如:
一双和尚排成队;
两个僧人列作行。
上下联意思完全一样,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