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件>导航 > 最新信息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课件:《采集影片素材》

2018-04-04 15:40: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课件:《采集影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

  本活动是安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非零起点)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三单元家庭电影我编辑”的“活动1采集影片素材”。

  本活动主要是规划设计家庭影片的结构,采集、存储数码摄像机中拍摄的九寨沟影片素材,整个活动分为2个阶段来完成:1)规划设计家庭影片(重点);2)采集影片素材。

  [学情分析]

  学生对常规软件有一定操作经验,所以,利用“会声会影”来捕获视频素材难度不大,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即可,而“规划设计家庭影片”是重点,教师着重采用对比比较、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展开活动,让学生理解家庭影片结构图及制作流程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合理规划自己的家庭影片结构,选择合适的影片素材和背景音乐。

  2、了解视频采集卡的功能,理解视频文件的格式和特点,掌握采集视频素材的操作方法。

  3、能够将数码摄像机中的视频素材采集到计算机中,并修改素材默认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对家庭影片结构进行规划,体验制作一个完整作品的过程,体现规划思想。

  2、依据影片主题合理采集影片素材,结合数码摄像机的简单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采集数码摄像机或其他外部设备中视频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家庭影片结构进行规划,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和制作兴趣。

  2、通过选择合理的影片素材,选择好的素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家庭影片进行结构规划,同时将数码摄像机中的视频采集到计算机中;

  难点

  理解视频格式及特点,采集家庭影片素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屏幕展示:教师分别播放“九寨沟之旅”视频片段及利用“会声会影”编辑好的家庭影片,让学生比较两个影片的区别及优缺点。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前者为拍摄的视频素材,没有进行任何编辑处理,声音也比较嘈杂,后则添加了片头、片尾、字幕、背景音乐等,更好的表现出九寨沟的美:(结合课本P81-82“主题苑”)。

  结构上:后者有片头、影片主体、片尾。

  内容上:视频素材、音乐素材、字幕、转场效果等。

  一、任务驱动、展开活动

  1、规划设计家庭影片

  师生互动:师生讨论,共同完成课本P82“研究室”。

  任务驱动:完成课本P83“创新园”。结合教师发送给学生的影片素材(影片素材是关于学校的介绍,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发送给学生。)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结合学生完成情况,总结填写课本P83“创新园”中空框。

  2、采集影片素材

  1)连接数码摄像机

  教师介绍:数码摄像机拍摄的影片通常是存储在数字录像带中的,计算机一般不能直接对其进行编辑处理。因此在编辑之前,必须通过IEEE1394卡进行转换,将数字录像带中的影片“采集”到计算机中,变成计算机中的文件。

  屏幕展示:教师播放演示“安*94卡的过程”的视频文件并展示实物1394卡。

  教师总结:介绍1394卡。(结合课本P87“知识库”第1点)

  教师演示:教师操作演示利用数据线连接数码摄像机和计算机的方法(强调课本P84小蚂蚁部分提示)。

  2)采集影片素材

  教师演示:教师首先介绍“会声会影”的界面,然后演示利用“会声会影”捕获数码摄像机中视频片段的操作步骤(参考课本P86-87步骤)。

  任务驱动:找个平时操作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到讲台上模仿教师的操作,其他学生可以给予口头提示。然后找个平时操作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再重复一遍教师的操作,其他学生同样可以给予口头提示。(因为只有教师机安装了1394卡,也只有一部数码摄像机,所以不能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刚才两位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结合课本P87“知识库”第2点)并提示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强调小蚂蚁部分提示)。

  【课堂小结】

  “规划家庭影片结构”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视频播放、对比比较、师生讨论、任务驱动等方式来展开活动,让学生掌握家庭影片结构图和制作流程图。

  【教学反思】

  “采集影片素材”较多的是涉及1394卡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方面,但是受到硬件条件的制约(只有一部数码摄像机,只有教师机上装有1394卡),所以只有通过播放视频演示操作步骤及教师演示和部分学生操作演示来加深学生印象,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操作中。但是“会声会影”的界面等内容要给学生介绍清楚,因为后面活动还要用到此软件。

  篇四《增加影片效果》

  本活动是安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非零起点)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三单元家庭电影我编辑”的“活动2编辑家庭电影”。

  本活动为家庭九寨沟之旅影片制作片头画面和片尾背景,并插入活动1采集、存储的8个影片素材片段到“会声会影”的时间轴上,并选择各个片段要采用的长度。整个活动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1)制作片头画面;2)插入影片素材。3)制作片尾背景。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内容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家庭影片制作的流程,主要是制作片头、片尾和插入采集好素材片段到时间轴上,整个制作过程难度不大,但是对于素材的精确选择、顺序安排及长度的控制,学生在理解和操作上有些难度,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能够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插入到时间轴上,并设置合适的时间长度。

  5、插入采集的视频片段到时间轴,并设置适当的长度。

  6、合理安排各视频片段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并调整其长度。

  过程与方法

  4、体验向“会声会影”时间轴上插入合适的片头、片尾和素材片段的过程。

  5、根据现实情况,拖动修改拖柄,调整各素材片段在时间轴上的时间长度。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4、通过家庭影片的编辑和制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5、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影片片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插入采集的影片素材到时间轴上;

  难点

  根据现有的素材选择合适的片头和片尾画面,拖动修整拖柄,确定影片素材长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二、屏幕展示:播放教师课前已编辑、加工好的家庭电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影片。

  师生提问: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大家发现老师课前对上节课采集的素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老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处理哪?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我利用“会声会影”软件将上节课的8个视频片段合成到了一起,并且添加了片头好片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给影片添加片头、片尾及插入准备好的素材片段。

  二、任务驱动、展开活动

  1、制作片头画面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制作片头的方法(参考课本P90步骤),并注意“素材库”的介绍,强调片头长度的设置。

  任务驱动: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给影片添加片头(同座位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强调注意事项和大部分学生犯的操作错误等。

  2、插入影片素材

  教师介绍:家庭影片制作的主体自然是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内容。在活动1中,我们已采集了各个素材,现在就这些素材片段进行编辑(结合课本P91“剖析室”)。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将那8个素材片段插入到时间轴的方法并调整每个片段的顺序及时间长度。(教师的操作速度要慢,一边操作一边介绍,特别是素材片段长度的设置)

  任务驱动:学生模仿教师操作,将8个视频片段安装老师的要求插入到时间轴上,注意时间长度及静音的设置。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结合课本P94-95“知识库”)并提示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强调小蚂蚁部分提示)。

  3、制作片尾背景

  任务驱动:模仿课本P93-94操作步骤,给影片添加一个蓝色画面片尾。(考虑到前面两个任务的完成情况,此时教师可以不操作演示,直接让学生练习,教师此时巡视指导,并不断提示注意事项:如注意保存文件。)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简单操作演示步骤,指出部分同学操作中的不足。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以操作为主,片头与片尾的制作方法相似,片头的制作,我首先进行了演示,考虑到学生对“会声会影”软件比较陌生,但是到了片尾的制作阶段,我就是以任务驱动为主,后辅以教师的评价和总结。

  【教学反思】

  本活动中影片素材的插入,特别是多个影片素材顺序的调整及时间长度的设置,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重点,上课中,我注意重点强调、演示,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示学生以加强其印象。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课件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