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师招聘>导航 > 报考指南 >江西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2015-07-17 11:14:00 来源:无忧考网
第一部分 学科专业基础
一、运动人体科学
(一)细胞和细胞间质
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细胞的结构;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二)基本组织
1. 上皮组织。
2. 结缔组织。
3. 肌肉组织。
4. 神经组织。
(三)运动系统
1. 骨:儿童少年骨的特点及其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2. 骨骼肌:肌肉的物理特性及其体育训练意义;肌肉:生理横断面;初长度;动力工作;静力工作。
(四)消化系统
1.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胃和小肠的形态、位置、结构和功能。
3. 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五)呼吸系统
1. 呼吸系统的组成。
2. 肺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3. 关键术语:气血屏障;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4. 肺通气与肺换气:体育训练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5. 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六)泌尿系统
1. 泌尿系统的组成。
2. 肾的位置和结构。
3. 肾的功能与运动:运动性尿蛋白的含义及与运动的关系。
(七)脉管系统
1.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
2.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3. 血液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4. 关键术语:血液循环;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心指数;动脉血压。
5. 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6. 血液循环与运动训练: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体育锻炼与心力储备。
7. 淋巴系统:淋巴的概念;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八)神经系统
1.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反射弧包括的主要环节及其结构特点。
2. 脑与脑神经:大脑的分叶;脑干的组成;小脑的主要功能。
3. 脊髓与脊神经:脊髓的位置、外形以及内部结构和功能。
4. 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比较。
5. 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
6.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7. 脑的高级功能-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
(九)感觉器官
1. 感觉器官与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和功能。
2. 视器:眼球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 前庭蜗器:骨迷路和膜迷路;声波在耳内的传导途径。
4. 本体感受器:本体感受器的概念;肌梭、腱梭的结构和作用。
5. 体育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
(十)内分泌系统
1. 关键术语:内分泌;内分泌腺;激素;靶器官。
2. 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作用特征以及作用机制。
(十一)肌肉收缩
1. 肌肉的微细结构。
2. 肌肉的特性:肌肉收缩的物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3. 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
4. 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
5.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6. 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7. 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十二)能量代谢
1. 关键术语:能量统一体;食物的热价;呼吸商。
2.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3.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4.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
(十三)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1. 运动训练原则:超负荷原则;渐增负荷原则。
2. 训练课各阶段的生理学分析:准备活动;整理活动。
3. 训练的生理监控与生理评定:运动负荷;运动负荷阈;运动训练中适宜生理负荷量的意义;运动训练水平生理评定的原则。
(十四)肌肉力量
1. 肌肉力量的概念及肌肉力量的分类。
2.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3. 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十五)有氧运动能力
1. 关键术语:需氧量;吸氧量;氧亏与运动后过量耗氧。
2. 有氧运动能力: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十六)运动性疲劳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恢复过程:恢复过程的概念;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十七)儿童少年和体育锻炼
1.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运动系统、氧运动系统、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神经系统的特点及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 女子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
二、体育学原理
(一)体育基础知识
1. 体育的相关概念:体育;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健身体育;休闲体育。
2. 体育的属性、本质和功能:体育的属性;体育的本质;体育的功能。
(二)体育目的与手段
1. 体育目的的依据。
2. 我国体育的目的、目标:我国体育的目的;我国体育的目标。
3. 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4. 体育手段的含义及体育基本手段。
5. 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体育运动技术的基本结构;体育运动技术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
6. 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基本功能;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7. 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奥林匹克组织文化。
(三)我国体育体制及体育的发展
1. 体育体制的概念及构成。
2. 关于“举国体制”:“举国体制”的由来;对“举国体制”的评价。
3. 体育发展趋势: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四)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2.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3.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五)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基本要求
1.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2.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3. 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六)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 掌握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2. 了解负荷量与强度的关系,以及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七)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
1. 了解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基本分类。
2. 掌握分解、重复、间歇、持续、循环与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3. 了解重复、间歇和持续三种训练方法的异同。
(八)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小团队活动;个人锻炼活动。
(九)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运动队的组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十)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3.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
第二部分 学科课标与教材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领域
1.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 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二)运动技能
1.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2. 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的能力;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将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身体健康
1. 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基本掌握卫生防病的知识和方法;基本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识。
2. 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
2. 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情绪。
3. 形成合作意识和能力:树立集体荣誉感。
4.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二、田径
(一)田径运动
1. 田径的概念。
2. 田径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3. 田径运动的功能。
(二)田径运动的主要技术与教学
1. 跑的技术与教学。
(1)跑的技术原理。
(2)短跑。
(3)中长跑。
2. 跳跃的技术与教学。
(1)跳跃技术原理。
(2)跳高。
(3)跳远。
3. 投掷的技术与教学。
(1)投掷技术原理。
(2)推铅球。
(三)田径运动的主要规则、裁判法及场地测画
(四)田径运动的组织与编排
(五)田径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指导
1. 田径运动训练基本内容与方法。
2. 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
3. 训练计划的制订。
4. 青少年田径运动教学训练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三、篮球
(一)篮球运动简介
1. 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 国际和国内的主要篮球赛事。
3. 篮球运动的特点。
(二)篮球运动的主要技、战术
1. 篮球技术:移动技术、传接球技术、投篮技术、运球技术、持球突破技术、防守技术、抢篮板球技术。
2. 篮球战术:进攻战术、防守战术、攻防转换。
(三)篮球运动的组织与编排工作
(四)篮球裁判工作及篮球场地的测画
1. 场地器材规格。
2. 篮球运动的主要规则。
3. 篮球场地的测量与画法。
(五)篮球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指导
1. 篮球技术教学。
2. 篮球运动员的选材。
3. 篮球训练分类。
四、排球
(一)排球运动
1. 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 排球运动一般分类。
3. 国际、国内的主要排球赛事。
(二)排球运动的主要技术
1. 有球技术:传球技术、垫球技术、发球技术。
2. 无球技术:准备姿势、移动步法。
(三)排球运动的主要战术
1. 排球战术的概念。
2. 排球战术的组织形式分类:进攻战术、防守战术。
3. 阵容配备的主要形式:“四二”配备、“五一”配备。
(四)排球运动的主要规则、裁判法及场地测画
1. 场地器材规格。
2. 比赛计分办法。
3. 竞赛制度及其场数、轮数、成绩的计算方法。
4. 排球竞赛规程。
5. 排球场地的测量与画法。
6. 排球运动的主要规则。
(五)排球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指导
五、足球
(一)足球运动
1. 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 国际主要足球赛事。
(二)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1. 运球与运球过人。
2. 踢球。
3. 接球。
4. 抢断球。
5. 掷界外球。
(三)足球战术
1. 进攻战术。
2. 防守战术。
(四)足球运动的主要规则、裁判法及场地测画
(五)足球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指导
六、体操
(一)体操项目简介
(二)体操术语
1. 队列队形术语。
2. 徒手体操术语。
(三)基本体操
1. 队列队形练习。
2. 徒手体操。
3. 轻器械体操。
(四)体操教学
1. 体操教学的主要特点及特殊原则。
2. 体操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3. 体操教学的基本要求。
(五)保护帮助的意义与运用
七、武术
(一)武术项目简介
1. 武术的概念与内容。
2. 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二)武术徒手基本动作与方法
1. 手形手法与步形步法。
2. 腿法练习。
(三)武术动作术语
(四)武术教学
1. 武术教学法。
2. 武术套路教学的步骤。
3. 中学武术教学的要求。
八、羽毛球
(一)羽毛球运动
1. 羽毛球的起源和发展。
2. 世界性正式赛事。
3. 羽毛球比赛项目。
(二)羽毛球运动的主要技术
1. 握拍法,主要掌握正手握拍法。
2. 发球法,主要掌握正手发高远球和正手发网前球。
3. 击球法,主要掌握高远球击球法和正手扣杀球的方法。
4. 步法。
(三)羽毛球运动的主要战术
1. 单打的打法类型。
2. 双打的打法类型。
3. 单打战术。
4. 双打战术。
(四)羽毛球运动的主要规则、裁判法及场地测画
1. 场地器材规格。
2. 比赛制度。
3. 基本裁判规则。
4. 羽毛球场地的测量与画法。
九、乒乓球
(一)乒乓球运动简介
1.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 世界性正式赛事。
(二)乒乓球的主要技术与打法
1. 乒乓球技术的类型。
2. 乒乓球技术的打法。
3. 乒乓球的握拍法。
4. 基本步法。
5. 发球技术。
6. 推挡球。
7. 攻球技术。
(三)乒乓球的基本战术
(四)乒乓球运动的主要规则与裁判法
1. 场地器材规格。
2. 比赛制度。
3. 比赛得分。
4. 裁判法:掌握双打比赛发球和接发球次序及其他简单的裁判方法。
十、体育游戏
(一)体育游戏的分类与特点
1. 体育游戏的分类。
2. 体育游戏的特点。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技法与程序
1. 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2. 体育游戏的创编技巧与程序。
3. 体育游戏的教学。
4. 体育游戏教学原则。
5. 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形式。
6. 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
7. 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部分 学科课程教学指导
一、体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1. 了解小学体育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
2. 理解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二、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含义
1. 体育教学的概念。
2. 体育教学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的原则
1. 体育教学原则。
2. 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含义。
3. 体育教学原则的作用。
4. 基本体育教学原则。
(三)体育教学方法
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2.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3. 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四)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2. 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3. 体育课组织与管理。
三、体育教学主体
(一)体育学习的主导
(二)体育学习的主体
(三)体育学习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四)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
1. 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学习动机的定义;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 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定义;体育兴趣的培养。
3. 体育态度:体育态度的概念;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五)运动技能学习
1.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2. 运动技能形成特征。
3. 运动技能的相互作用。
四、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
1. 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体育教学设计工作。
2. 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体育教学计划的层次。
3. 学年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
4. 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
5. 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
6. 学时体育教学计划(教案)的制订。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二)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三)体育教材化
1. 体育教材化的基础。
2. 体育教材化的工作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编辑;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和加工;体育教学内容的媒介化。
六、体育教学研究
(一)体育教学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二)体育教学研究的层次
1. 描述现象的层次。
2. 解释现象和归因层次。
3. 实证研究的层次。
4. 理论和外推层次的研究。
(三)体育教学研究的特点
(四)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
(五)体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
七、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一)体育学习评价
(二)体育教师教学评价
八、体育教师
(一)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性格;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二)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教师招聘江西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