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师招聘>导航 > 备考辅导 >山西

山西省特岗教师招聘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要点

2015-05-04 11:44:00 来源:无忧考网
1.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清商乐的形式结构略同于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亦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
  2.吴歌在东晋、南朝时颇盛,流传于以建康(南京)为中心的地区。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3.西曲的产生较吴歌略晚,时在南朝宋、齐、梁时期,流传地区大体以念江陵为中心。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4.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型。歌舞戏产生的直接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觚。歌舞戏重要的节目有《大面》、《钵头》、《踏谣娘》。
  5.曲项琵琶:此乐器是我国现在通用琵琶的前身。它的形制为:曲颈、梨形音箱。溯其源渊,为东晋十六国时,经印度传入我国,到南朝梁代时传到江南。
  6.何承天的新律:南朝律学家何承天(370—447)宋人。他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旨在解决由三分损益律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律学研究方面的缺憾。何承天所创的“新律”,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在世界律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7.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8.鼓吹乐:西汉初年出现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9.相和歌是汉代的一种民间歌曲。它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最初产生于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称为“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叫做“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10.相和歌所用的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三种,称为“相和三调”。后来,相和歌演变为清商乐,相和三调也随之改称为“清商三调”。
  11.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了角、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百戏在汉代得到高度的发展。
  12.为适应鼓吹及相和歌等俗乐形式的发展,两汉以来吹管乐器与古琴等弦乐器的发展颇引人注目。其中吹管乐器以排箫、笛、羌笛、笳、角等更为突出。
  13.京房六十律:在古代律学的发展中,汉代的京房(字君明)曾提出六十律的理论。他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15.简述汉代琴曲的音乐内容。
  答:从现存的琴曲看,有两个特点:其一,具有情节性。在一些琴曲中已具有一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如《聂政刺韩王曲》;其二,在演奏形式上,琴的演奏开始与歌唱相结合。现存两汉琴曲名称中《梁甫吟》、《饮马长城窟》、《箜篌引》等均为相和歌词。
教师招聘山西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