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四单元》,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基础练习
1.分科考试 隋羹 章蓑 两经 芝士 2.D l C 4.C 5.D 6.C 厂C
二、拓展练习
(2)三省六部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三省六部制分立了相权,三省之间互相合作又
互相牵制。唐朝又设政事堂,这些措施确保了皇权的至上地位,也完善了管理体制,扩大
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明确了各部职责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
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基础练习
1.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2.唐高宗 武则天 贞双年间 3.B 4.A 5.A 6.C
二、拓展练习
7.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创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地方:实行州县制等。
8.重农主义、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一、基础练习 、
1.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西域 波斯 粟特人 2.A 3.B 4.略
二、拓展练习
5.(1)朝鲜半岛。(2)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
类生产技术。(3)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6.(1)名称:觐见太子。·理由:此图为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壁画。图中左侧三人为唐朝鸿胪寺官
员,身后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外国宾客。此图表现了鸿胪寺官员引领外国宾客见太子的情
景,故名。(2)摩尼教通过西北的丝绸之路传人,因胡商的日益增多而趋于流行。(3)如佛教传
人中国后,融人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也促成了回族的形成。西域的音乐传人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
重大影响,至今二胡、琵琶仍为中国民乐的主要乐器。(4)中国与中亚、西亚与南亚国家人民的
交往,不仅带来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且经由中亚、西亚与南亚人民的传递,基督教
文化、亚述文化、埃及文化、拜占庭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与唐文化均有不同层次的接触。
(5)可能是东亚人、粟特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等。因为唐朝时期,这些民族均有人到过中国。
第16课 灿烂的文学艺术
一、基础练习
1.山水画 花鸟画 2.D 3.A 4.D 5.C 6.B
二、拓展练习
叮
“ 诗 人 作品特色
李 白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
杜 甫 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怀
王 维 描写山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
白居易 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2)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学作品往往受到作者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的
影响。如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其作品很多反映了盛唐社会的景象;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
衰时期,其作品很多反映了安史之乱及其带来的民生疾苦问题。
(3)科举制考试考诗赋;唐朝诗歌继承了自周代《诗经》以来至魏晋时期的诗歌艺术成果。
8.(1)印度。(2)佛教传人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唐朝时期,佛教中国本土化基本完
成。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3)史料:“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
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历史叙述:“据专家研究,杨贵妃是《霓裳羽衣曲》的
编舞者”,“描绘了杨贵妃舞姿轻柔优美”。
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一、隋唐中央集权制
1.礼部。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作与制约关系。
2.一般宰相由贵族组成,他们形成一个政治群体。凡遇军国大事,由宰相组成的政事堂做出决
定,然后经皇帝批准,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故此,宰相与皇帝之间既存在宰相对皇帝负责,
又存在相权制约皇权的关系。
3.不同: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不同。秦的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在职权上有分工,但相权过重,皇
权容易被架空。唐的体制中,相权与皇权之间则存在着互相依靠,有互相牵制的关系。原因:
秦与隋唐在地方上均实行郡县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但唐有专门的地方巡视官员。秦在选
拔官吏时采用举孝廉的方法,而隋唐则采用科举制。理论依据:科举制导致了社会统治基础的
扩大,有利于政治稳定与社会的进步。
4.魏徵、王硅、房玄龄、杜如晦等(任选三人)。
5.D
二、开放的大唐文明
1.不可信。因为这种描述有浓重的夸张成分。这种理想化的传闻,为双方增进了解、促进交流提
供了强烈而恒久的动力。
。2.可从多个角度得到结论。如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12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温泉的热水进行
瓜类栽培等。3.唐玄宗。
4.康居。
5.节度使。
6.言之成理即可。如胡旋舞在唐朝时期十分流行;西域的歌舞对唐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西域歌舞
成为唐宫廷生活的内容之一;唐朝时期宫廷妇女的发型、服饰;唐代的绘画艺术特色等。
7.言之成理即可,但需用史料来说明白己的理解。
8.唐文明是一种积极开放的文明,它兼收并蓄,在宗教、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博采众长。同时
唐又积极地向外传播中国文明,朝鲜半岛、日本、天竺等西域诸国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唐文明的
影口向。
唐积极开放的姿态,是导致唐强势文明形成的关键原因。
唐文明的繁盛建立在唐朝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均
能清明宽政,唐太宗和唐玄宗均善于纳谏,吸取历史教训,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
三、灿烂的文化艺术
1.言之成理即可,如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受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时代审美观、书
法家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颜氏一门,以礼传家,学术渊博,名臣辈出。
至唐中期,包括佛教在内的西域文化的渗入,影响唐代书法风格的转变。
唐朝的社会特色,颜真卿的家学传统,影响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形成了颜真卿字形雄伟端
庄,笔力浑厚,体势开张,大气磅礴、正气凛然的风格。他的书法风格,也正是盛唐社会风范以
及颜真卿个人性格特点的反映。
2.相似之处:均带有晋代王羲之书法的风格。原因:唐朝前期的书法吸收了东晋“二王”潇洒、清逸的书法风格。唐太宗本人就喜好王羲之的书法。日本在唐时期,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空海就是其中一位。故而,潇洒、清逸的“二王”书法也成了此时期日本书法的主要书体。
第二分册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A 2. A 3.B 4.C 5.B 6.B 7. C 8.B 9.D 10.D 11.B 12.B
13.D 14.D 15.B 16.B 17.D 18.D 19.C 20.C 21.A 22.A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D 30.D
第二部分
31.(1)时间与地点相符,宫殿规模大。(2)殷墟的发掘使商朝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
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而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也能用丰富的考古资料来印证后世文献,如果能
释读刻划符号,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夏代。
32.(1)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2)修建原因:“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
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规模与过程:“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
五十丈,……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
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3)司马迁:“阿房宫未成”与项羽“烧秦宫室”;杜牧:项羽火烧阿房宫;现*古发掘:有关火烧
阿房宫说法不准确。(4)考古发掘的结果是可信的资料,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看,尚不能证明
阿房宫就是毁于焚烧;司马迁是距离楚汉战争时间较近的史学家,《史记》所载“阿房宫未成”,所
以项羽所烧的“秦宫室”未必就是阿房宫;唐朝诗人杜牧距离楚汉战争时间久远,所说情况或许
是对司马迁记载的曲解。
33.尼雅文明在文化上兼容印度和中国中原文化,也有欧洲罗马文化的痕迹,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
精华。尼雅所处的新疆地区,古称西域,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同时也使它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痕迹。 ·
34.(1)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冯太后和孝
文帝仿行汉制,推行变法。北魏统治者在诏书中提出鲜卑祖先为黄帝,是由于其认识到要立国
中原,必须更改鲜卑旧俗,化解民族隔阂。
35.(1)材料一认为由于小篆的不便导致秦始皇下令创立隶书,而材料二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
经通行隶书。(2)材料二。可由第一手史料(考古发现)来印证,而材料一仅仅是传说。
36.崔宴的观点是为分封制辩护,攻击郡县制。
崔定对分封制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夸大其作用。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
政权的作用。但到春秋时代,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
面,而非崔定所说的“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西汉初分封同姓王做诸侯,企
图以此巩固刘姓天下,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西汉统治者采取一系
列措施,至汉武帝时才终解决,并非“君臣和睦”“祸乱不作”。
崔定的秦“罢侯置县,……君臣始有不亲之衅”的观点是错误的。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
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西汉统治得以长期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