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一>导航 > 最新信息

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精选18篇)

2025-07-25 16:21: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迈入高中,语文学习迎来全新篇章,知识点犹如繁星,繁杂却闪耀着智慧光芒。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一

  《登泰山记》

  一、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

  2.多平方,少圜“圜”同“圆”

  二、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3.山多石,少土形容词作动词,多有;少有

  三、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古:到达。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古: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今:数学用语。

2.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二

  《赤壁赋》

  一、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盘绕、围绕

  二、词类活用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2.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4.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吟诵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7.舞幽壑之潜蛟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

  8.泣孤舟之嫠妇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旷远的样子。今: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指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女子。

3.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三

  《荷塘月色》

  一、文学常识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你的歌声真甜啊!”中的“甜”字,本来是味觉用词,在这里却应用到听觉上,以味觉来写听觉。这个“甜”字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歌声的柔美、动人,比“好听”“悦耳”更有味道。

  二、字词梳理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

4.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四

  《我与地坛(节选)》

  一、文学文化常识

  1.《我与地坛》

  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共有一万三千多字,分为七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其中前两部分。

  2.地坛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大的祭地之坛。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旅游景点。

  二、字词梳理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难宁:指人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又表示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5.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五

  《劝学》

  一、通假字

  1.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二、词类活用

  1.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4.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5.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6.见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7.非利足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8.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9.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11.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6.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六

  《拿来主义》

  一、文学常识

  杂文

  杂文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文艺性的社会评论。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既是议论文,有议论性,旨在说理;又可归入文艺作品,具有文学性、形象性。它短小精悍,能大中取小、小中见大,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二、字词梳理

  自诩:自夸。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7.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七

  《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诗经》有成就的部分,共有十五国风,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多讽刺之声)和《大雅》(多歌功颂/德之作);《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提出:“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即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朱熹指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说过:“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8.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八

  《声声慢》

  1.了解词人

  李清照(1104~1155),齐州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病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了解“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3.了解“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李清照是词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4.了解“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9.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九

  《琵琶行并序》

  1.了解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文体——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10.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

  《沁园春.长沙》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拓展:

  (1)万户侯:汉代设置的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2)侯hóu:①封建制度五等爵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的第二等:侯爵、侯门、公侯、封侯、诸侯。②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11.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一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青青子衿: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越陌度阡:意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谥号魏武帝。

12.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关于文体:“吟”是古体诗的体裁之一,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其他常识:

  ①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山。

13.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三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14.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四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拓展:【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9.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5.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五

  《登泰山记》

  ①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

  ②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如衡阳市,就处于衡山之南;江阴市,处于长江之南。

  ③知府: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高行政长官。

  ④晦:农历每个月后一天称为“晦”。

  ⑤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⑥【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由西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谥号】古代皇宫贵族、王侯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有褒有贬的称号叫谥号。

  ⑦【五鼓】五更。

16.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六

  《师说》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不耻相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7.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8.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古: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今: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今:小学学校教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17.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七

  《故都的秋》

  一、文学常识

  1.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淮南子·说山》:“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知秋”比喻由细微的迹象看出形势的变化,由现象或部分推知本质或全部。

  2.陶然亭

  位于北京城南,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名亭(绍兴的兰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变成了文人墨客“红尘中清净世界也”,在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有林则徐、翁同龢所写的对联,还留下了很多诗文,秋瑾、龚自珍等人都曾在陶然亭上留诗。陶然亭也曾经是早期革命者高君宇与石评梅爱情的见证者,两人后来合葬于此,“冰雪情谊”流传至今。

  3.秋士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指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春天的时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伤感)陪伴相出。也指迟暮不遇之士。

  二、字词梳理

  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18.高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十八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基本、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高一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