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鹏谈到,北上广尽管聚集着很多人,但是还会聚集更多的人。因为现阶段中国人首先考虑的要务是收入和机会,考虑的不是雾霾和拥堵。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之所以聚集这么多人,因为它确实比别的城市能够给普通人带来更多的收入和更多的机会,还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出现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在于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主导、行政级别主导城市发展格局,导致把很多鸡蛋都往一些特大城市尤其一线城市装。使得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直接推动了大量的人口、产业、资本、资金向特大城市、一线城市聚集。比如说北京,2012年底,它的存款额8.3万亿,贷款额4.3万亿,而人口和面积要远远大于北京的一些省份,它的存款额也就2万亿,贷款额1万多亿。
易鹏认为,要想破除这个困局,关键一点是要降低一线城市的优势。我们不能为了降低一线城市的优势,人为地把一线城市的优势打低,比如把一线城市的医院、学校都搬走到别的城市,因为这种动存量的改革,叫伤筋动骨。而是要做增量,利用这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方式,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培育一些城市群并做强做大,使得他们和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的差距能够缩小。比如说像武汉、西安、郑州、长沙、成都、重庆、沈阳、大连,这些城市有潜力,追追赶赶可以拉小和北京、上海、广州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越拉越小,这些地方就有更多承载力。
易鹏同时指出,客观讲在短时间之内,这些城市能够追上北上广的难度比较大,估计北京的人口继续往上走的可能性比较大,未来突破三千万是大概率。但是,对于三千万怎么来看,事实上我们现在北京2069万人,上海是2300万人,但是一个大东京3500万人,东京一个核心区一千多平方公里,聚集了1300万人;香港整个面积才二千多平方公里,但是有很多岛不能用,真正建设面积是几百平方公里,香港拥堵吗?不拥堵,香港有这么严重的空气污染吗?没有。也就是说,人口聚集多,不是造成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我们城市的管理、规划、功能分区和低碳、绿色、节能技术的使用。也就是说提高我们城市管理、规划、运行能力,是有利于提高一线城市的承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