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当前,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省部级层面已接近尾声,第二批即将在基层全面推开。县级是活动的重点对象之一,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既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基层活动开展的组织者。作为县委书记,结合活动的总体要求,立足县域工作实际,对基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一、坚持三个原则,将力戒形式主义作为第一目标
形式主义作为“四风”之首,是当前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基层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抵制形式主义作为主攻点和突破口,聚焦“真”、“实”、“细”,切实杜绝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动真的。从历次主题教育活动来看,上紧下松、上热下冷是我们的敌人,也是制约活动向纵深开展的掣肘。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7月份开始,历时一年、分两批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层级的下移,极易出现摆样子、走过场的应付现象,特别是县、乡、村等基层组织,虚以应付、敷衍了事的问题更是易发多发。在基层开展活动,必须坚持“真”字当头,动真格、见真章,严格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找出来,处处求“真”、事事较“真”,全力避免“扎扎实实走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来实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第二批活动在群众的“家门口”开展,是欺上瞒下、自欺欺人,还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都逃不过群众的监督。因此,在基层开展活动,决不能搞半点虚的、空的,必须坚持“实”字为本,实打实地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真正深入到群众中接地气、通民气,扑下身子征求意见,直面问题揭短亮丑,瞄准最薄弱、最关键的环节,锁定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魄力,切实把“四风”问题整改到位。抓细的。基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抓事关发展的大事,更要抓惠及民生的“小事”。必须坚持“细”字为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从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着眼,从群众反映烈的问题入手,从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情抓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切实以活动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比如,针对当前群众抱怨最多、意见的“办事难”问题,在县级层面可结合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群众事务受理服务大厅,将涉及群众的各类事务集中起来,实行并联受理、串联运行、一站办结,让群众办事不再“磨破嘴、跑断腿”,享受更加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突出三个要求,将增强活动实效作为第一追求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硬要求与软创造的关系,不断提升活动的影响力,扩大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让活动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规定动作追求刚性。规定动作是确保活动规范健康开展的硬性举措,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必须严格落实上级的部署和要求,执行规定的标准和步骤,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一环不漏、一步不差地将规定动作落实到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干到什么程度就干到什么程度。同时,又要找准规定动作与地方实际的结合点、切入点,确保活动在基层开展不走样、不跑偏。自选动作谋求特色。“四风”问题是共性的,但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尤其在基层,突出问题更是千差万别。活动开展中,必须牢牢把握活动的本质和要义,将其内化、活化于基层的工作实践之中,针对各自突出的个性问题,从方案制定、载体创建、成果运用等方方面面入手,探索一批带有地域标签、彰显本地特色的自选动作。只有这样,第二批活动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呈现出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避免流于形式、落入俗套。拓展动作力求多样。第一批活动主要包括省级领导机关和省直单位,对象范围相对较窄,涉及层面相对单一。而第二批活动涵盖市、县、乡、村、校、企等多个层面,涉及人员构成复杂、素质不一。基层开展活动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针对这一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延伸活动触角,谋划实施一批针对性更强、形式更灵活的方式和载体,以多样化的举措,推动活动在多个层面深入开展。比如,学习教育阶段,除传统的学习形式外,应面向基层,特别是对镇村党员干部,采取发放明白纸、编制视频资料、主题文艺活动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真正将广大干部群众动员起来,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把握三个标准,将建立长效机制作为第一保障
制度既是活动成果的体现,又是巩固成果的保障。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集中力量清除的“四风”问题,都是积弊顽症、陈规陋习,不可能一抓就灵、一蹴而就,极易反弹、反复。开展好基层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四风”问题,更要着眼长远,把制度建设贯穿活动始终,着力建立健全一套系统、实用、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握针对性。作为第二批开展活动的市县基层,在制度建设上既要充分吸收借鉴第一批活动的先进经验,又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必须把中央要求、上级经验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按照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的工作方法,发扬创新精神,探索积累新鲜经验,瞄准自身的个性问题,固化成型的先进做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切实管用的规章制度,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把握可行性。制度不是束之高阁的文件,而是指导实践的法宝,如果只是在形式上追求多而全,而忽视了内容的细而精,就会形同虚设、徒有其表,偏离制度建设的初衷。必须瞄准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根本性的、实质性的要求,全力避免空洞、抽象的规定,真正让党员干部对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清晰明了,让活动真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把握严肃性。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否则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就是新的形式主义。必须全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督导检查,纠正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现象,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真正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使其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硬约束、抵制“四风”问题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