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
你好。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最近进入了紧张的复习中,不过我现在很烦恼。我是否在复习的同时还要兼顾一下自主招生的内容呢?同时,我也很担心,如果这样两头都抓,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考试也没考好,自招也过不了。希望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烦恼的包子
包子同学:
你好。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得到了长足发展,申请、笔试、心理测试、面试形式多样,参与院校众多,改革呼声也高,尤其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校,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上海考生,已超过“*考”考生,再加之媒体连番报道,似乎给了学生一种暗示:不参加自主招生,就无法进入顶尖。
这暗示确如一块重石,压在不少高三考生心头,使其犹豫在自主招生与正常备考之间,身心疲惫不堪。我想,在回答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前,先简谈自主招生的性质,对其多些了解,可能有助你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自主招生不是大多数人的考试
2012年,本市自主招生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以复旦、上海交大为主的“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以本市“211工程”高校为主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及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
除了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录取人数近一万人之外,另两种自主招生的总人数与“*考”计划相比,并不算多,尤其是被称作“5%自主招生”的“录取改革试点”,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一般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2011年教育部再次强调这一限制。
由此可见,虽然自主招生形式在变、改革不断,但参与人数一直被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中,且除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外,其他获得自主招生名额的考生,仍须参加每年6月“秋考”,与主体“秋考”相比,自主招生仍属锦上添花,不参加自主招生就无法上的说法也并不确切。如华东师大、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2012年秋考计划都接近五百名,因此,有考生因为没有通过自主招生,就陷入沮丧情绪无法自拔影响高考备考,其实大可不必。
报考院校要有所取舍
为了给学生更多报考自由,也为了给更多学生公平的竞争机会,大多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都设有“考生自荐”这一环节。
但由于社会过度关注自主招生,“考生自荐”已成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更多学生通过自荐,获得参加自主招生的权利;另一方面,这额外的机会,也让学生陷入了“参加吃力,弃之可惜”的两难境地。在每年2月的自主招生季,接连转战数个高校参加自主招生,疲于奔命,最终无果的考生并不少见。
你究竟该如何选择?
也许,如果你感到时间紧张,应该先摈弃那些自己实力很难达到的高校。绝大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时,笔试仍是第一关。比如往年的“卓越联盟”的笔试科目为数学、社会科学(语文与英语)、自然科学(物理与化学);“北约”的笔试科目为理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文科: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
这就意味着,学科基础不扎实的“偏才”、“怪才”们,通过自主招生的机会渺茫。考生明知实力不达,仍抱着侥幸心理,参加复旦、交大这类顶尖的自主招生实属不智。不如退而求其次,全心全意备考其他院校。
适合自己的才有希望。比如,综合能力强,学业水平考试能获“全A”的考生,适合参加复旦大学的“千分考”;平时对理科竞赛题颇有心得的考生,可参加“北约”的“AAA测试”。
参加自主招生,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你可以多了解一些院校的自主招生形式,再作决定不迟。选定了目标高校,也许你会发现,目标明确,时间变多,自主招生不那么让你烦恼了。
以高考步调为主
最后谈一谈如何“平衡”。从报名到最终考试,自主招生“战线”长达数月,在正常备考高考与自主备考招生之间取得平衡,实属不易。
一些“过来人”的观点也许值得你参考。他们认为,备考自主招生应首先给高考让位,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备战自主招生,且不要过度沉溺于竞赛题、超纲题。
在“过来人”眼中,备考自主招生平均每天花1~2小时即可。一为做历届真题,二为分析解题思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用时不长,但你也应尽量保证复习频率,保持状态,细水长流。
尽管部分自主招生笔试会出现竞赛题、超纲题,但却并非主体,只因媒体报道才显得突出。复习时,建议你仍以常规知识为主,保持与高考相同的难度,如此不仅减轻负担,对高考也有所裨益。短期冲击竞赛题、超纲题效果极其有限,参加自主招生补习班,也会给自己添加沉重的负担。
自主招生一般于2月举行,因此在寒假复习时,可适当增加备战自主招生的时间。此时你除了复习常规知识外,也可安排时间做套完整真题,把握考试节奏。
自主招生季已经临近,不远了,这段时间,你可开始上网查询面试相关技巧,关注社会热点,多积累,勤思考,保持思维活跃、情绪稳定、心态放松,轻松迎接自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