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鉴赏>导航 > 最新信息

描写四季之美诗词(精选20首)

2025-08-01 15:48: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古诗的题材包罗万象,既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家国情怀,也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的亲情眷恋;既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友情赞颂,也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的爱情悲歌。在艺术手法上,除了 “赋、比、兴”,还广泛运用对仗、平仄、押韵等技巧,形成了格律诗(律诗、绝句)与古体诗(古风)两大体系,前者格律严谨,后者自由灵活,共同构成了古诗丰富多样的艺术风貌。本篇文章是®忧考网为您整理的《描写四季之美诗词(精选20首)》,供大家阅读。



1.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二


  春分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三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四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5.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五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六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七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8.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八


  夏花明

  唐·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9.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九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1.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一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二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3.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三


  秋兴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4.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四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5.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五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6.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六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7.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七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8.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十九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0.描写四季之美诗词 篇二十


  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诗词鉴赏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