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一
诺伯特·维纳,这位世纪的数学家,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智力。在他仅有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读写,而到了十四岁,更是惊人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后,诺伯特·维纳荣获了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在庄严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当执行主席惊讶地看到这位稚气未脱的年轻博士时,不禁当场询问他的年龄。维纳,这位数学神童,以一种巧妙的回答回应了主席的疑问:“我如今的年龄,其立方是个四位数,而四次方则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字恰好涵盖了所有的十个数字0到9,无一遗漏。这象征着全体数字都对我俯首称臣,预示着我在未来的数学领域必将有一番惊人的成就。”维纳的这番言辞,令在场者无不惊叹,大家纷纷被他的独特见解和巧妙回答所吸引。而这位年仅18岁的少年博士,终也如他所愿,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信息论的先行者及控制论的奠基人。
2.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二
阿基米德,这位公元前287年至212年间的希腊物理学家与数学家,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智慧故事而闻名于世。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从小,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王委托他鉴定金匠打造的新王冠是否掺杂了银子,同时强调不得损毁王冠。面对这一难题,阿基米德陷入了沉思。直到有一天,他在浴盆中泡澡时,观察到溢出的水量恰好等于自己身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这个发现激发了他的灵感:如果将王冠浸入水中,通过观察水面上升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王冠的体积。若王冠的体积与相同重量的纯金体积相等,则证明其为纯金;若体积偏大,则说明掺杂了其他金属。这个巧妙的想法让阿基米德兴奋不已,他赤/*着身体冲出浴盆,奔向皇宫,高呼:“我找到了!找到了!”这一发现为他后来提出的浮力原理奠定了基础。
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杠杆原理。他自信地宣称:“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一名言至今仍广为流传。
在阿基米德的晚年,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了战争。当他的城市遭受劫掠时,他仍然专注于研究沙地上的几何图形。不幸的是,一位罗马士兵误杀了这位75岁的高龄科学家。在他倒下的瞬间,鲜血染红了他亲手绘制的几何图形。
阿基米德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杰出贡献,整理并出版了《阿基米德遗著全集》。这部著作成为后人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宝贵财富。
3.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三
据说有一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病榻上苦思冥想。他深知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与代数方程的抽象性,并试图探索一个方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他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桥梁,将几何图形的点和代数方程的数相联系。在苦苦思索之际,他偶然瞥见了屋顶角落里的一只蜘蛛。蜘蛛在屋内自由穿梭,拉动丝线上下翻飞,这给笛卡尔带来了灵感。他意识到,可以将蜘蛛视为一个点,其位置完全可以通过一组数来精确描述。 进一步地,笛卡尔观察到屋内墙面与地面的交线,这三条线构成了空间中的三个维度。他灵机一动,以地面墙角为起点,将这三条线分别作为数轴,这样空间中的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在这三根数轴上找到的三个有序数来确定位置。反之,任意一组有序数也可以确定空间中的一个点P。同样地,平面上的点可以通过一组两个有序数(即x和y坐标)来表示,反之亦然。这样的思考为后来的坐标系奠定了基础。
4.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四
高斯,这位德国伟大的科学家,于1777年诞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环境中。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贫困中崛起,终成为科学界的璀璨星辰。高斯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表现出对计算的兴趣。当他在三岁时,有偶然看到父亲在算工钱,竟然能指出父亲的错误。八岁时,他进入乡村小学读书,尽管那里的教学条件简陋,但他对数学的热爱却愈发强烈。
有,数学老师布置了一个难题:计算从1加到100的总和。孩子们面对这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显得手足无措。然而,高斯却与众不同。他很快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自信地给出了答案。老师起初并不相信,但当高斯详细解释他的发现时,老师才恍然大悟。这个发现不仅让老师感到震惊,更让他对自己的偏见和轻视穷人家孩子的观点感到愧疚。
在老师的支持下,高斯开始广泛阅读数学书籍,并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传奇人生由此开启,成为科学界一颗璀璨的星辰。
5.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五
华罗庚,这位杰出的数学家,于1910年诞生在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在他出生那天,父亲华老祥希望他能健康长寿,便将他放入箩筐中,寓意“进箩避邪,同庚百岁”,因而得名罗庚。华罗庚自幼便活泼好动,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唯独学业成绩平平,甚至有时会不及格。尽管如此,他仍顺利完成了小学教育,并考入家乡的金坛中学。然而,他依旧贪玩成性,字迹潦草,数学作业上的涂鸦虽然看似杂乱无章,却透露出他解题时的独特思维。尽管如此,华罗庚在初中时期并未得到老师的青睐。
然而,金坛中学的王维克教员却独具慧眼。他深入研究华罗庚的涂鸦本,发现其中涂改之处竟反映了他解题时的多元尝试。在讲解《孙子算经》的课堂上,王维克老师提出了一道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当众人都陷入沉思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竟是平日里被忽视的华罗庚。当时他年仅十四岁,而他的答案,你猜到了吗?
6.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六
有一天,陈景润在享用午餐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头发已经过长,需要修剪,否则可能会给人误解为女性。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放下碗筷,直奔理发店。在理发店内,众多顾客正依次等待。陈景润领取了一张三十八号的牌子,耐心地等待。然而,他深知时间的宝贵,不愿浪费一分一秒。因此,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学习。他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从口袋中掏出小本子,开始背诵外文生字。
背诵了一段时间后,陈景润想起上午读外文时遇到的一个未解之处。他坚信,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必须彻底弄懂。查看手表,发现现在才刚刚十二点半。他心想,可以利用这个空隙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再回来理发,时间应该来得及。于是,他决定起身前往图书馆。
然而,就在他离开不久后,理发员高声呼唤:“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遗憾的是,陈景润当时正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图书馆的书籍中,完全没听到理发员的呼唤。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陈景润终于在图书馆弄懂了那个问题。他兴高采烈地准备返回理发店,但当他经过外文阅览室时,被各式各样的新书所吸引。他又坐在了书架前,开始了新的阅读之旅。直到太阳落山,他才恍然大悟,自己竟然忘记了理发的事。当他伸手去摸口袋里的牌子时,发现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静静地躺在那里。然而,当他匆匆赶到理发店时,才发现那个号码早已过期。
7.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七
在祖冲之的童年记忆中,祖父常常娓娓道来科学家的传奇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壮举,如同星辰般闪耀,深深铭刻在祖冲之幼小的心灵上。祖冲之常伴随祖父左右,夜晚时分,他常与农村的孩子们一同在建筑工地的凉亭下乘凉、嬉戏。仰望星空,祖冲之发现那些繁星在他眼中似乎杂乱无章,而农村的孩子们却能一一指认出诸如牛郎、织女及北斗星等星座。这让他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与他们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尽管祖冲之对古书并无太多兴趣,但他对数学和天文却有着天生的热爱。当他5岁时,父亲尝试教他背诵诗句,然而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也只能记住十几句,这让父亲既愤怒又失望。然而,这并未能浇灭他对数学和天文的热情。
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回想着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三倍”这一说法,他总觉得这似乎并不准确。次日清晨,他便带着一段绳子来到村头的路旁,开始等待过往的马车。不久,一辆马车缓缓驶来,祖冲之上前礼貌地请求驾车老人允许他用绳子量量车轮。老人欣然应允。祖冲之用绳子仔细量了车轮的周长,并将其折成三段后去量车轮的直径。经过反复的量测,他发现车轮的直径竟然无法达到周长的三分之一。这个发现让祖冲之困惑不已,他决定要解开这个谜团。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祖冲之终于掌握了刘徽的“割圆术”。这一技术是通过在圆内绘制正多边形,并利用勾股定理逐步求出多边形的边长,进而逼近圆的周长。通过这种方法,祖冲之成功地揭示了圆周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的数学和天文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8.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八
欧拉是数学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天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年轻的大学生。
9.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九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10.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十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大一满盆洗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战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专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伟大的科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阿基米德死后,人们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遗著全集》,以永远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业绩。
11.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十一
牛顿(1642~1727)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23毕业于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有,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
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伟大的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
牛顿61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作为举世公认的、卓越的科学巨匠,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逝世了。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12.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十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的“蒲丰试验”。
13.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十三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14.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十四
时间来到20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以其对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开创性贡献,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图灵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还是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二战期间,图灵领导的团队成功破译了德国的密码系统,为盟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灵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提出了的“图灵测试”,试图定义机器智能的标准,这一思想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图灵的一生,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和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数学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以及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
15.数学家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篇十五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