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导航 > 最新信息

寓言故事(精选16篇)

2025-07-18 15:45: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寓言故事,就像一颗颗包裹着智慧的“小种子”,以简短生动的情节为壳,藏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它们往往借动物、植物或虚构的人物为主角,在轻松有趣的叙事中,悄悄传递着善恶美丑的判断、处世行事的准则,让读者在会心一笑后,收获直击心灵的启示。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寓言故事 篇一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2.寓言故事 篇二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3.寓言故事 篇三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寓言故事 篇四

  墨子在经过一家染坊时,观察工匠们将洁白的丝织品分别放进热气腾腾的染缸里,浸泡良久后取出,在晾晒时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织物了。工匠们工作得非常辛苦而仔细。

  墨子认真地观看了染丝的全过程后,顿有所悟,不觉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原来都是洁白的丝织品,而今放到青色颜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变成了青色,放到黄色颜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变成了黄色。所用的颜料不同,染出来的颜色也随之不同。假如我们将白丝先后放到五种不同颜色的染缸里各染一遍,它就会转变五次颜色了。如此看来,染丝的时候,人们就不能不慎重从事啊。”

  接着,墨子又从染丝的原理引伸开去,进一步产生联想,从而深深地感到,其实在人世间,不仅是染丝与染缸的颜料有关,即使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不也存在着一个会染上什么颜色的问题吗? 这则寓言提示人们,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纯净无瑕的青少年,当他身处五颜六色的社会大染缸之中时,肯定要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理,择善而从,以促使自己更安康地成长。

 

5.寓言故事 篇五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笨人,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动脑筋、不加思考,经常做出一些糊涂事来惹人家笑话。

  有一次,他在家里熬一锅菜汤。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试试咸淡合不合适,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汤出来尝。这人喝了一点汤,咂了咂嘴巴,觉得好像淡了一些,就顺手把装着剩汤的木勺放到一边,抓了一把盐撒到锅里。这时,锅里的汤已经加上盐了,而木勺里的汤还是原来的汤,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来的那勺汤来尝。尝过以后,他奇怪地摸了摸脑袋,又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地说:“咦,明明加过盐了,这锅汤为什么还是这么淡呢?”

  于是这个人就又抓了一把盐放进锅里,但他还是没有觉察到自己终究在哪里出了差错,照旧还是去尝勺里的汤。勺里的汤自然还是淡的,他就又以为锅里的汤盐还是不够,于是又往锅里舍命加盐。

  就这样,木勺里的汤始终没有更换过,他也重复着尝一口汤、往锅里加一把盐的过程,也不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满罐盐经他这么一折腾,已经见了底了,可他还挠着头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日真是活见鬼了,为什么盐都快要加完了,锅里的汤却还是咸不起来呢?

  这个笨人实在是办了一件傻事,通过没有加盐的汤来评定加过盐的汤。事物总是进展转变的,我们若总是通过相对僵化的局部来判断全局的状况,又和这个笨人的错误有什么两样呢?

 

6.寓言故事 篇六

  有一个人背着一把大弓,四处游历。他那张弓的确是美丽,雕花的弓弯,上好牛皮条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人上前新颖地问他说:“为什么只见你有弓而没有箭呢?”那人骄傲地回答说:“我的弓是的弓,惋惜还没有发觉可供它运用的箭!”

  又有一个人拿着一支箭,处处转悠。他那支箭的确是支好箭,箭头包着银,犀利而闪闪发亮,箭尾上带着美丽的羽毛。可是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这个人手中,不能实现它高远的抱负。有人走过去不解地问:“怎么你只是手里拿着一支箭空转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为然地笑笑说:“我这支箭太好了,独一无二,惋惜还没有见到能发射它的好弓!”

  这两个人的话被后羿(yi)听见后,后羿马上找到那个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个有利箭的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弓和箭的确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不用弓发射,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阁或被你永久地握在手中。再说你的弓,再好的弓假如没有箭,也只能是张空泛无用的弓。”

  这两个人听了后羿一番话,好像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对他俩说:“来,把你们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来教你们射箭,你们再来真正体味一下你们的弓和箭好在哪里吧!”

  这个故事告知我们,有些事情是相互依靠对方而存在,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它本身的光芒来。假如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而片面地强调一面,那就很难使之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

7.寓言故事 篇七

  薛道衡是北朝时代人,他诗作得很好,闻名于当世;所以,常常有慕名人前来求教于他。

  有一次,齐国邀请他前去观光,因为当地人民过于热情,他不忍拂逆他们好意,就一向这样在那住了下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称人日,薛道衡就在这一天作了一首纪念人日诗。这时,齐国有个慕名者前来拜访薛道衡,看到他作诗,就念着头两句:“立春才七日,离家已半年。这是什么诗呀?”那个人失望问,“人家都说薛道衡很会作诗,但这首诗中说是什么话呀?看来只是虚有其表,被人误传罢了。”那人说着,又接下去看后面两句诗:“人归落雁,思发在花前。”这时他不禁大加赞赏,点点头说道:“薛道衡诗果然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成语,就这样成了恭维之词,它本来是指一个人既然有了名气,必须会有些本领,绝不会是虚传。此刻则广泛被运用,只要看到别人有好表现,都会用“名不虚传”这句成语来夸赞他。

8.寓言故事 篇八

  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准备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开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对惠文王说:

  “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非常温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河蚌只觉得浑身舒适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静静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快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假如今日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非常强硬地说:

  “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日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愿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非常轻易地就捡了个廉价,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快乐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

  “多谢先生的启发,假如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分呢?”

  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从这则寓言我们应当熟悉到,有头脑的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索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冲突而相互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9.寓言故事 篇九

  夏天到了,小狗吐着舌头热得直吐气。蝉在树枝上叫着:知了、知了……小动物们都长高了一节。

  就在这时,小狐狸正在偷又大又嫩,而且肥的像皮球的鸡。可被农夫发现了,农夫像光似得飞奔去抓小狐狸。可小狐狸动做比农夫还要快,可甩掉农夫之后。小狐狸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水豆般的珠汗坐着滑滑梯直往下流。

  长颈鹿再吃着又嫩又大的叶子,不时还哼起曲子来。走着走,就遇到了正在休息的小狐狸。

  它们俩个,看着对方都起了遐想。

  小狐狸想:如果我有那双脚,我一定不会累。

  长颈鹿想:如果我有那双脚,我一定会很方便地吃叶子。

  它们都很想换,就在愿望台上许愿,果真它们都如愿所常了。它们真换脚了!

  小狐狸这次去偷又肥又大有嫩,而且很珍贵的烧鸟。因为它知道自己跑得很快。可被一条又大又凶狠的猎狗发现了。小狐狸脚急手忙地跑,可好几次被绊倒,要不是狗去吃饭,可没有那么幸运了。小狐狸像这脚不好,我不要了。

  长颈鹿在快活地走,肚子饿了,就开始吃叶子,可一抬头,没有叶子,还在原地,长颈鹿很急,就活蹦乱跳地往上跳,可还是不行。长颈鹿也不要这一双脚。

  只好去许愿台许愿,碰巧看见了小狐狸,它们俩,衣装不整,头发也爆成爆炸头。

  它们都不理对方。都去忙着许愿,啊!它们的脚很快就变回来了。很开心,它俩,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想的一样。

  它们握了握手,成了永远的朋友。

  这告诉我们,只有自己的脚或别的,一定要珍惜,因为只有一个。

10.寓言故事 篇十

  山羊公公老了,小白兔瞧不起他,要和他比赛割草。山羊捋捋胡须,说:“那好,你紧挨在我的右边割,看谁第一。”小白兔同意了。

  他们来到草地上,山羊公公一直走到草地中心,转着圈儿割起草来,小白兔紧靠着他也急忙割起来。可是,圆圈越割越大,小白兔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怎么也赶不上山羊公公。

  过了一会儿,山羊歇下来,拿出磨刀石,不慌不忙地磨起镰刀来。小白兔见了,暗暗高兴,打起精神加快割。山羊磨好镰刀,又开始割草了,这时,山羊割得更快了。最后,小兔累倒了,他认输了。

  山羊公公扶起小白兔,笑着对他说:“你很有胆量和勇气,可还缺少智慧呀!”

  小朋友,想想看,是这样吗?

  大启发:

  为什么小白兔总也赶不上老山羊?因为转着圈儿割草,小白兔所走的路程会越来越长,自然也就会消耗更多的体力了。小白兔只会凭着“胆量和勇气”一味蛮干,而老山羊却用“智慧”巧妙地割草,小朋友,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定要尊重长辈,还要学会向长辈学习动脑筋。

 

11.寓言故事 篇十一

  船夫在河里划着桨。

  风吹过来,对船夫说:“我送你一程吧,这样你就不用这么费力了。”

  船夫高兴地说:“好呀好呀。”

  于是,风吹着船往前飘去。

  船夫虽然轻松了,可还是觉得划桨是件麻烦事,便对风说:“风啊,你能不能加大点力度,这样我就不用划桨了。”

  风说:“可以呀。”

  于是,风加大了力度,吹着船迅速在河里行驶。

  船夫舒服极了,心想:既然有风了,我留着桨还有什么用呢?

  于是船夫将桨扔进了河里。

  过了一会,风停了,船在河里不动了。

  船夫急了,大喊道:“风啊,你可不能扔下我不管呀。”

  风的余音从远处飘来:“我帮得了你一时,却帮不了你一世啊!”

12.寓言故事 篇十二

  一个奴隶想获得自由。“那么,请你光着身子到的山头上过一夜。”主人说。奴隶义无反顾地去了,为了他的自由。

  晚上的风,像刀片一样切割着他的身体。他不停地蹦跳,依然挡不住寒冷,还是不停地哆嗦。快要熬不住的时候,他看到了月亮。他想,那是多么旺盛的一堆篝火啊!他对着它伸出双手,似乎感觉到了一丝温暖,使他挨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回到主人的庄园,主人问他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说他把月亮当成了一堆篝火……“我不能给你自由,因为你用月亮取暖了。”主人摇着头说。奴隶哀求主人再给他一次机会。主人说:“好吧,但今夜你不能看月亮。”为了自由,奴隶又一次来到了高高的山上。冷风像无耻的匪徒,专门抢劫人身上的温暖。奴隶使劲蜷缩着身子,依然无法抵挡那疯狂的劫掠,他身上所有的温暖瞬间便被抢劫一空。他孤零零地坐在高高的山头,和寒冷对峙着。自由在苍茫的远方向他招手,那是他心头上的火焰。为了不看到月亮,他背转了身体。那个夜晚,像一辈子那么长,他真的有些快熬不住了。这时,他无意间抬头看到了星星,他想,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多么像一闪一闪的灯笼啊,把它们握在手里,也可以暖暖身子吧。虽然没有篝火那么温暖,却也可以不至于让他的身体僵硬。他便对着星星不停地喃喃低语:慈悲的灯笼啊,借我点光热吧。就这样,他终于熬到了天亮。

  主人听了他的经过后,对他说:“我还是不能给你自由,因为你用星星来取暖了。”“你还要你的自由吗?”主人轻蔑地问。

  “是的,我要。”他坚定地回答。“那么,你不能用月亮和星星取暖。你只能靠你自己。”

  为了不让他看到月亮和星星,主人蒙上了他的眼睛,并捆了他的双手。“去吧,为了你那该死的自由。”主人派人把他送到了死神的山顶。

  连无情的风都有些同情他了,这天夜里不再呼啸。即便如此,那山顶的冷也足以把一个人冻僵。他在黑暗里蹦跳着,他给自己打气:过了这个夜晚,就会得到自由!但风终究是无情之物,半夜的时候又开始肆虐起来。他躲进了一个岩洞里,瑟缩成一团。他开始想念月亮和星星,他抬头,却再也看不到月亮和星星,到处都是黑暗。他的身体慢慢地僵硬了。

  恍恍惚惚之中,他感觉到火光冲天,硕大的太阳正暖融融地烘烤着他。他来到了天国,他终于得到了他的自由。

  上帝通过奴隶的口,向世人传谕:没有诗意的月亮和星星,人的灵魂便会慢慢僵硬,因为它再也没有办法取暖。

13.寓言故事 篇十三

  有着这样一个关于猴子的经典实验,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全是这样。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淋湿。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放出来,换进去一只新猴子。这只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打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得它们被水淋湿,所以制止它去拿香蕉,新猴子尝试了几次,总是挨打,却拿不到香蕉。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这只另外的新猴子看到香蕉,也是一如原来所发生的情形,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一只一只地把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其他猴子打。据说这个实验是研究人类道德起源的。但从这个故事里,猴子们都由于失败的经验变得胆小害怕,不再敢越雷池一步。

  你知道人们是如何训练跳蚤的吗?

  实验者训练跳蚤时,是把它们放在大玻璃瓶中,用透明的盖子盖上。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随后不久,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跳蚤继续跳,但是不再会跳到撞到盖子的高度。等你拿掉盖子,虽然跳蚤还在继续跳,但不会跳出大玻璃瓶之外了。

14.寓言故事 篇十四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房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15.寓言故事 篇十五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样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样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日,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明白怎样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样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

  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我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样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细心地趟到了对岸。

  原先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16.寓言故事 篇十六

  杨时求学

  宋朝有一个人叫杨时,从青少年时起就非常用功读书。后来他虽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于是便继续拜师求学。

  当时,程颢、程颐两兄弟做学问名气颇大,杨时便拜程颢为师。后来,程颢去世,他又拜程颐为师。尽管这时他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仍是谦恭。

  有一天,吃罢午饭后,杨时为了请教一个问题,便约同学游酢一起去找程颐。到老师住所后,发现他正在午睡,杨时不愿打扰,于是便在门外安静等着。

  这时,天上突然飘起大雪。他和同学冻得浑身发抖,却仍不愿敲门。过了好久,程颐醒了,打开门才发现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而杨时、游酢却在门外雪地里等了很久。

  寓意: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尊师重教是做学生的美好品德。学习不仅要虚心向老师求教,更要刻苦钻研。

婴幼儿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