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精选16篇)

2025-05-08 13:48: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母亲的身影宛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她们以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深沉的慈爱,书写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孟母为孟子成长三次迁居,岳母于岳飞背上刺下 “精忠报国”,欧母用荻草秆教欧阳修习字…… 这些故事穿越时空,至今仍在耳畔回响,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了16个关于母亲的古代故事,去探寻母爱的真谛 ,感受那份穿越千年仍炽热如初的亲情力量。

1.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一

  苏轼幼年之时,很少受到父亲苏洵的管教,因为他忙着游历四方。所以交他读书写字的是母亲程夫人。

  程夫人会给苏轼读一些历史故事,有一次读《范滂传》时,程夫人更是声泪俱下。

  范滂是东汉名士,遭*人陷害而死。在临死之前,范滂与母亲告别,“我即将身赴归黄土,此生无法再孝敬母亲,我走后希望母亲能够忍住伤痛,不要惦念我,以免增加哀伤。”

  范滂之母也坚强的回了一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当是荣幸。长寿和名声又如何能兼得。”故事讲完之后,苏轼也受到了感染,说以想做范滂这类人,母亲准许吗?

  程夫人顺着回答:“如果你想成为范滂这样的人,那我也能成为他母亲这样的人!”

2.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二

  宋朝初年,朝中宰相魏仁浦位高权重,万人巴结。他能有今天的地步,也全离不开母亲的教育。他生于贫寒之家,父亲更是早早离世,剩母亲独自抚养他。

  母亲没有倒下,既要负责生计又要培养他长大成人。有一次,魏仁浦从学堂归来,看到母亲奔劳很久借来一块布,竟是要为他缝制夏天穿的衣服。

  对此,魏仁浦非常的感动,对母亲说到:“作为儿子,无法孝敬母亲,反而让母亲如此牵挂,借来布匹为儿缝制衣裳,真是叫我如何心安啊”。

  母亲的爱是伟大并且无私的,魏仁浦受这份温情的影响,下定决心要创出一番名堂来,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后来,魏仁浦赴洛阳求学,过济河时他将母亲亲手缝制的上衣脱下,并且立誓:“此生不显贵,绝不在渡此河。”

  努力之下,他达成了自己的愿望。为官之后,他依旧保持着母亲带给他的良好教养,深得人们尊敬。

3.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三

  刘邦还在沛县混迹时,结交了许多豪强好汉,王陵便是其中之一。后来,刘邦拉起一帮人马之后,王陵也追随了他。

  王陵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项羽想要拉拢他。于是便扣押了王陵的母亲,以此为要挟,让他归顺。王陵很有孝心,只得派出使者说自己同意归顺。

  王陵的母亲见到这位使者之后,悄悄的对他说:“帮我传话给王陵,汉王是一个仁君,要好好侍奉他,不要因为我而有转投之心。”说完,这位母亲便拔剑自刎了。

  项羽对此愤怒,好端端的事被搅和了,命人将她的尸体扔进了铁锅之中。王陵没有忘记母亲的遗愿,一直跟随刘邦,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4.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四

  在战国齐湣王时期,燕、秦等国联手攻打齐国。燕将乐毅率军攻入齐都临淄,齐湣王无奈逃往卫国。楚国派淖齿将军率军援齐,然而楚国并非真心助齐,淖齿竟杀死齐湣王,并与燕国瓜分齐国领土和珍宝。直至田单大败燕军,才帮助齐国收复失地。

  齐王的宗族成员王孙贾,自幼便入宫担任齐王的侍臣,年仅十五岁。他的母亲深爱着他,每当他入朝时,总会再三叮嘱他早归。若他回家晚了,母亲便会焦虑地在家门口等待。然而,在齐湣王外逃时,王孙贾未能随行。当他得知齐王下落不明后,决定回家探询。母亲见儿子归来,责问他为何不守护齐王。王孙贾坦言不知大王去向。

  母亲听后愤怒地指出:“你自幼便随我倚门倚闾,如今身为大王的侍臣,竟连他的去向都不知晓。你回家何用!”王孙贾深感愧疚,随即外出寻找齐湣王。经过多方打听,当他得知齐湣王已遇害时,毅然号召百姓起义,当场响应者达四百人。

5.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五

  欧阳修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跟着一直守寡的母亲长大的。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他在世的时候,家中门庭若市,经济也宽裕。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欧阳修五六岁了,他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没钱买纸笔,就用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教欧阳修写字。欧阳修母亲一生也是勤俭持家,欧阳修身居要职后,她还是俭约持家,一点都不想超过生活困难时的用度。她说她的儿子不是无原则的附和别人的人,难免不被罢黜,得时刻准备着将来患难的日子。后来,欧阳修被贬,欧阳修怕她不适应,而她却反而宽慰欧阳修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6.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六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的母亲郑氏以善于家庭教育而著称。据记载,郑氏在欧阳修年幼时就开始教他识字读书。然而,由于家境贫寒,欧阳修没有钱买纸笔。郑氏便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她教得非常认真,每当欧阳修写错一个字或笔画时,她都会耐心地纠正并让他重新写一遍。在郑氏的精心教育下,欧阳修逐渐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

  欧母画荻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在母亲节这一天,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7.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七

  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代先王周文王的孙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昆裔在颜邑做邑首,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成为颜氏,孔子的母亲就是鲁国颜氏之女颜征。她在怀上孔子后,他们夫妇学习周文王母亲太任孕育生命的经验及胎教的方式,“在怀胎的时候,从一开始就坚持做到眼睛不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口中不说不谦逊的话语”。

  孔子3岁时父亲匆匆离世,母亲颜征在独自承担起教育童年孔子的责任。但她更加崇尚母神、先贤“和平与快乐”的美好传统。孔母只活了38岁,她的教育与传授,成为一种传承“仁与礼”的行动,成为世代母亲典范的象征。也正因有这样千千万万位母亲——传统的承载者,人类的“无缝记忆”才得以维持下去,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成年后的孔子。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固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然而作为一个年青守寡的女人,可以或许择良假寓、亲临授教、外傅佳堂,造诣了中国最巨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贤人的身后,咱们可以说,是由于站着一名巨大的母亲。

8.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八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等典故被广为传颂,大家尊其为“贤母”。

  在陶侃年轻之时,有天下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虑。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你的朋友的。

  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斫诸屋柱”为薪柴;又卷起铺在床上的干草,切细后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教育出陶侃这样的人才啊!”

  母亲“截发筵宾”的待人美德,深深铭刻在陶侃心上。

  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

  这“封坛退鲊”的典故是说,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现在是官吏,拿官物送我,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增加我的忧虑。”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而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9.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九

  欧阳修之母郑氏,她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辛苦将他抚养长大。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去世后,家境逐渐贫寒,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

  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郑氏还经常以欧父的为官事绩告诫欧阳修,一定要廉洁奉公,乐于助人。

  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

  “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10.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十

  孝庄文皇后,一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率兵入关后,便开启了大清王朝,这位孝庄文皇后也开始了她睿智的一生。先后扶持辅佐了自己的儿子、孙子,也就是顺治帝、康熙帝。

  皇太极死后,年仅6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孝庄文皇后为了保护儿子,保住儿子的帝位,不惜下嫁给手握兵权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是她一直教导福临懂得忍辱负重。顺治死后,年仅8岁的小皇帝玄烨即位,又是孝庄文皇后为了保护孙儿,极力与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斡旋,同样也一直教导玄烨懂得忍辱负重。

  孝庄文皇后作为一个单亲妈妈,不愧为最睿智的母亲,大清盛世的开启有一半功劳可记在她身上。

11.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十一

  岳母刺字的故事,大家从小就听过。

  岳飞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在母亲的劝说下,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临走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后来岳飞的成就我们都知道了,是宋朝最有能力的军事家。

12.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十二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也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这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孟子年少时逃学,母亲就把织布机上的线割断,对他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像这些断线一样,成不了布”。

  孟子从此勤读,终成的学者。孟母没有棍棒相加,逼迫儿子习礼,也没有谩骂中伤其子须勤学立业,而是设法“训”了孟子一回。

  又是一位单亲妈妈,孟母的高明教子方法,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点不过时。

13.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十三

  折太君(误称佘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

  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后来在征辽之时,潘美挂帅,杨业为先锋之职,不意潘仁美向怀私怨,包藏祸心,逼孤军而临绝险,陈家峪矢尽力穷,番将则乌屯云集,遂致全军皆陷,杨业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杨业为国捐躯之后,折太君又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

  虽然正对折太君没有作更多记载,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

  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深度。

14.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十四

  曹操当时为了让徐庶归顺自己,在程昱的建议下,说是请来不如说是扣留了徐庶的母亲在许昌。而后,程昱凭借一封伪造的书信将徐庶骗到许昌,见到母亲的时候。徐母骂道:

  “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徐母骂完儿子,转入屏风后去了,不一会,家人出报曰:“老妇人自缢于梁间。”

  后来,徐庶自觉对不起母亲,虽一直在曹营,但从不献策,也就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15.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十五

  芈月,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

  后来对芈月的看法多为干政的权力掌控者,但事实上作为母亲,芈月是值得说道的。

  对于公子稷,从小就跟母亲芈月不和,受不到母亲的虎妈式的管教,但芈月心中有数,自己只是八子(封号,也就是嫔妾),在秦室里,有王后和太子嬴荡,秦惠文王又生性多疑,不喜欢有人背地里有什么勾当,所以一直告诫儿子不可有争夺王位的心。

  后来,芈月母子二人又被送到苦寒之地北燕作为人质,在此期间,一个人照顾和教导儿子嬴稷,也正是有这段历程,儿子嬴稷也学会忍辱负重,在即位后,一直被芈月打压,也帮助了他快速成长,最终掌握实权,废太后、逐魏冉(自己的舅舅)。

  当然,在芈月执政期间,确实有被权力的滋味冲昏头脑,但作为母亲,芈月最终没能让儿子理解自己。

16.古代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十六

  张汤任御史大夫一职,深得汉武帝重用。当时,汉文帝陵墓被人盗掘,随后丞相庄青翟想拉着张汤一同去向皇帝请罪。

  但是张汤拒绝了,原因是此事与他职责无关。如此一来,他便得罪了丞相庄青翟。庄青翟愤怒之下,便和属下三位长吏合谋陷害张汤。张汤无奈,最终被逼得自尽而死。

  张汤为官清廉,家中无贪/污之财,所以此案只涉及到他一人,无法牵连其家人。张汤的兄弟想要厚葬他,但是母亲却拒绝了,“张汤乃是天子之臣,如今受*臣之害,怎能享厚葬之礼?”

  所以,张汤的葬礼极其简陋,就连下葬时也只有棺木而无外椁。汉武帝听说后,对张汤母亲的做法很佩服,“有其母必有其子!”随后,汉武帝开始彻查此事,丞相庄青翟非常害怕,被吓得自尽了。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