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经典故事 篇一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却百般推脱不想见他,于是他托人赠送给孔子一只烤熟的小猪。在封建礼教中,如果有人赠送了你礼物,那么你必须要登门拜谢,按照礼节,孔子这么遵从礼教的人自然就会乖乖地去见他了。可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的时间,去往阳货的家里拜谢,不想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货说:“你过来一下,我有话对你说。”待孔子走到他跟前时,他说道:“空怀一身才能却不发挥,任凭国家迷乱,这是仁爱的体现吗?”然后他自己回答道:“不算。”接着又问道:“明明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是聪明的体现吗?”于是又自己回答道:“不算。”又说道:“时间是不等人的,它每天都在流逝。”孔子说道:“好吧,我这就答应你去做官。” 孔子之所以这么反感阳货,是因为阳货是他非常鄙视的乱臣贼子,他与国君的夫人南子有染,还想勾/结叛乱。如此大逆不道之人,孔子当然不愿意和他交往,更不愿意在他手下做官。但是出于礼数,他又不得不登门拜谢,所以他挑了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可见,孔子不是一个迂腐的书呆子,人各有志,但不能因为外界的诱惑而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在为人处世中,孔子既巧妙地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体现了自己睿智处事的一面。
2.论语经典故事 篇二
孔子教学有方,而且成绩巨大,同行的人都十分佩服他。孔子有一位朋友也是从事教学事业的,这位朋友当老师多年,对工作尽心竭力,但学生们进步很慢,成才的更没有几个,这令他非常苦恼。这位朋友与孔子在一起闲谈,他向孔子诉苦道:“仲尼兄,您所教导的学生,一个个都成了大器。而我的学生看起来倒挺用功,可收效实在不大,他们很难长进,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问:“你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他的朋友回答说:“他们总是教什么记什么,从不肯自己动脑筋。”
孔子听后,笑着说:“老兄啊,你不必着急,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哦,那你快告诉我啊!”朋友急切地说道。
孔子说:“我们教育学生,应遵守这样的原则:首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你只是对他们灌输知识,他们就会像鹦鹉学舌一样,自然是教什么学什么了。”
朋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问:“那么,你能传授给我一些教学方法吗?”
孔子回答道:“说到教学方法,我认为好的方法就是: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他们要学什么,而是应先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他们一个主动去动脑筋想问题的机会,不到他们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们。”
朋友点头表示赞同,但还是有疑问:“其实我也很希望他们能多动脑筋,但又怕他们在想问题的时候会钻牛角尖,该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孔子答道:“这就是个性方面的问题了,对于一个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在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时,那就不再开导他了。”
3.论语经典故事 篇三
有,弟子樊迟向老师孔子问道:“老师,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如果能专心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虽尊敬鬼神但远离它,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樊迟又问:“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孔子回答道:“把难做的事,做在别人的前面,但等到收取成果的时候,他却得在别人的后面。如果一个人能这样做的话,那么可以说他就是有仁德的人。”
其实孔子的回答,不仅说出了仁、智之间的区别,同时他还借机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目的是想让相信鬼神的樊迟不要再迷信,做一个既有仁德,又有智慧的人。
4.论语经典故事 篇四
以貌取人这种事,自古就有很多。孔子虽为圣人,也有这方面的失误。孔子有一名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子羽相貌丑陋,而且体形矮胖,当初他拜孔子为师的时候,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有什么前途,起初不愿意收他,后见他一片诚心才勉强收了他。但是孔子对他的态度一直十分冷淡,后来子羽只好主动退学,回去自己钻研学问。子羽原本就是一个热爱学习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离开孔子以后,他更加发奋努力了。而且他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于是,子羽不久便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他的名声也很快在诸侯之间传开了。
后来,子羽南渡长江讲学的时候,跟随他同行的弟子足足有三百多个。事情传到孔子那里时,孔子后悔不已,说:“都是因为我以貌取人,才失去了子羽这个人才啊!”孔子凭相貌去判断一个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因此,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以貌取人,否则到头来受损失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5.论语经典故事 篇五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十四岁时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跟随孔子。在孔门诸弟子当中,孔子对他称赞多,不仅赞他“好学”,而且还称他是“仁人”。颜回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合乎孔子的心意,因此孔子常常用他的事例来教育其他的弟子。有一天,孔子在讲学的时候,对弟子们说:“颜回,是一位真正的贤者啊!他整天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用竹子做的箪来盛饭,用木头做的瓢来舀水。这要是别人,谁能忍受得了?但是颜回却始终都感到满足和快乐。所以,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其实这就是孔子极力提倡的“安贫乐道”。
在孔子看来,真正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奔波劳碌。对于他们而言,即便是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会乐在其中;而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们是坚决不会接受的。
孔子希望人们在贫穷的时候,都能够达到“安贫乐道”的境界,这并不是说他崇尚贫穷,他只是想让那些处境贫困的人,仍能乐于坚守自己的信仰,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准则的人。
其实,在提倡“安贫乐道”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富而好礼”。“富而好礼”的意思是富有但不骄纵无礼,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富裕的时候,不能骄傲自大、不讲礼节、道义。
孔子认为,只要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6.论语经典故事 篇六
闵损,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此外,他敢于辞官,守身自爱的情操也颇为世人称道。闵损自幼丧母,后来曾一度受到继母的虐/待,生活得非常苦。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为他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很不好,冬天的时候,继母给她的亲生儿子做棉衣用的是棉花,而给闵损做的棉衣用的却是芦花。芦花并不能保暖,因此闵损常常受冻。由于太冷浑身没劲,所以闵损与父亲一起拉车时常弄掉绊绳。他父亲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以为是他偷懒,就常常鞭打他。后来有一天,父亲又在鞭打他的时候,把他的棉衣打破了,芦花露了出来,父亲终于知道了继母虐/待他的事情。父亲十分恼怒,便要将继母赶走。
这时,闵损却连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有继母在,只是孩儿我一个人受寒;而一旦继母离去了,那么您的三个孩子就只能都穿单衣服了。”因为如果继母走了,那么她生的那两个孩子就会变得跟闵损一样,失去母亲的照顾。闵损的善良感动了父亲和继母,也深得远近之人的赞赏。闵损长大后,不仅对父亲十分孝顺,对继母也很好,而且对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十分友爱,因此家人和邻居都对他赞不绝口。就连他的老师孔子,也夸奖他孝行超群。
闵损不但孝行超群,而且德行也十分突出。,季氏派人去请闵损出任费邑宰,闵损却要来人替他推辞掉。来人不肯,坚持要他去,闵损于是就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在孔子众多的弟子当中,闵损是一个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因为当时社会黑暗,闵损不愿与贪/官污吏、权臣显贵同流合污。
后来,晋国、楚国都想用高/官厚禄诱使闵损去干有损仁德的事,但都被他断然拒绝了。此事一时间被传为美谈。孔子后来在评价其得意门生时,曾将闵损与以德行名世的颜回相提并论。
7.论语经典故事 篇七
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生性刚直,品德高尚,不贪钱财。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请原思担任他家的总管。原思到孔子家上任那天,孔子对他说:“宪,从今以后,我就把这个家大大小小的事都交给你了,让你费心了。做为报酬,我会每月给你九百斛米,怎么样?”
原思听了,连忙推辞说:“老师,这可使不得,您给得太多了,九百斛真的太多了!”
孔子之所以给这么多报酬,主要是考虑到原思家里贫穷,而且又有一大家子要养活,但他没想到原思会推辞。于是,孔子暗暗佩服原思的为人,便笑着说:“宪,你就不要推辞了,如果你家吃不完,就送给你的乡亲们吧。”
8.论语经典故事 篇八
孔子的哥哥孟皮去世后,留下了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由孔子抚养。孔子自己也有一个女儿,孔子对侄女、女儿一视同仁,都尽心养育,并且都为她们俩选得了如意郎君。孔子为侄女选的女婿叫南宫适。南宫适,字子容,出身鲁国没落贵族,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人(孔子门下贤德的七十二名弟子)之一。很多人想不明白,南宫适是个破落贵族,想必一定有些贵族少爷的不良习气,更何况他还得罪过国君,嫁给这样的人怎会得到幸福?
然而,孔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南宫适是“君子”、“尚德”之人,因此足以让自己的侄女托付终身。孔子曾这样评价南宫适:“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时候,他能够有所做为;政治昏暗、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又能够保全自己。”
那么,孔子为自己的女儿选的女婿又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公冶长,字子长,同样是孔子的弟子,并且也是七十二贤之一。虽然聪明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但从小家境贫寒,而且相传他通鸟语,并因此获罪坐牢。
事情是这样的,传说有一天,一只大鸟飞到公冶长家院子的一棵大树上,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上有只羊被老虎咬死了,你快去把它捡回来,我只吃羊的内脏,羊肉都归你。”公冶长跑到南山上一看,果然有一只死羊,便将死羊背回了家。可是他却忘了对大鸟的,没有把羊内脏留给大鸟。大鸟很生气,就伺机报复公冶长。又一天,大鸟见了公冶长就叫道:“公冶长,公冶长,南山上有只羊被老虎咬死了。”公冶长信以为真,跑去一看,原来是具死人的尸体,正要走时,却与赶来的捕快碰了个正着。公冶长有口难辩,就被捉拿收监了。
孔子深知弟子的为人,因此坚信公冶长是无辜的,而且对他没有丝毫的嫌弃。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由此可见,孔子择婿,看的不是门第、财富。虽然没有钱,但人品好,有才能,就可以选作女婿;即使是坐过牢的,因为不是他的过错,是被冤枉的,也可以选作女婿。这说明,孔子择婿的标准只有两条:德行和才能。在他看来,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断然不会对妻子始乱终弃、打骂虐/待;一个才能出众的人,会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安定,即使不能富足,也至少不会穷困。因此,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好不过的做女婿的人选。
9.论语经典故事 篇九
一天,孔子问弟子子路一个问题,子路不知道答案,但他又不好意思说自己答不上来,便胡乱编造了一个答案。孔子听后,很生气,对子路说:“由,为师平时是怎么教你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见子路低下头不敢吭声,孔子缓和了一下口气,继续说道:“做人要诚实,做学问也是一样,必须端正态度。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不可不懂装懂,否则,对于不懂的东西你永远都弄不明白,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你明白了吗?”
子路点了点头,说:“老师,您教育的是,学生记住了,以后坚决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请您放心。”
孔子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10.论语经典故事 篇十
孔子崇尚孝道,因此时常叮嘱弟子们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亲。有一天,孔子在给众弟子讲课时,又说到了孝道,他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好不要出远门。如果非要出远门的话,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好让父母放心。”这时,有一位弟子站起来说:“老师,俗话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想要建功立业,就必须到外面去闯荡,那么不远游怎么行?还有,您说'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这也不可能,外出闯荡的时候,四处漂泊肯定在所难免呀,又怎么会有固定的去处呢?”
听这位弟子一说,其他弟子也纷纷说:“是呀,是呀,老师,您说的我们实在太难做到了。”
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其实并不难。为了建功立业,你们是需要出去闯荡一番,但并不是走得越远就越有出息。我只是希望当你们的父母健在的时候,你们好不要走得太远,而是应该守在他们的身边,侍奉他们,尽自己应尽的那份孝心。如果为了追求理想和目标,不得已必须远游,那么你们也应当及时给父母写信,报告自己的行踪。父母也希望你们有出息,所以大都会支持您们远游,但他们更希望你们平安,所以就会时时刻刻都牵挂着你们。他们都能体谅你们,你们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一下他们呢?”
众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老师,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11.论语经典故事 篇十一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孔子的学生。子禽生性多疑,他曾先后三次对孔子的人品和才学产生了怀疑。第,子禽怀疑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并不是为了宣扬“仁政”,而是想求官做,政治上有野心,于是他问子贡道:“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必定会关心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的所求呢,还是别人主动请他关心的呢?”
子贡知道子禽的意思,他是想说老师都这么大年纪了,又在这么糟的处境下漂泊了这么久,居然始终保持着治理国家的热情,他究竟是出于一己之私欲,还是缘于天下之公心呢?子贡才思敏捷又能言善语,他的回答很有技巧:“我们老师之所以得到闻政的机会,靠的是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逊。如果说这是老师之求,那么这种求法也和别人都不相同吧?”
通过这次释疑,子禽相信了自己的老师的确不是一般人,他以德闻政,志向高远,他的政治动机是纯洁的。
第二次,在孔子去世以后,子禽看孔子一生未得大用,他的才学、修养、政治理念以及整个学说并不被世人广泛地认同,因此对老师的声名也产生了怀疑。于是,他问子贡:“子贡学长您太过谦恭了,仲尼老师难道真的比您贤能吗?”
子贡晚年被鲁国重用,立下了不少功劳,所以子禽便以成败论英雄,对老师产生了这样的怀疑。面对这么高的赞扬,没想到子贡却非常冷静,他回答道:“如果我们的老师能获得治理国家的权位,那么凭借他那非凡的号召力,一定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可以使国家秩序井然。”
这次,子禽明白了,不要因为老师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否定他的一切。
12.论语经典故事 篇十二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中成就大的一个。子贡是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人,他文化知识丰富,政治才能突出,口才很好,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此外,子贡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由于篇幅有限,现在我们只介绍一下子贡的口才。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子贡的评价是:“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子贡的才华是得到孔子的肯定的,孔子对《诗》评价甚高,曾说出“不学诗,无以立”这样的话,但他曾经这样评价过子贡:“始可与言诗矣。”对于孔子来说,这样夸一个人应该是不常见的。
齐国的田常想要搞动/乱,于是打算将军队派到鲁国去挑衅,然后自己好在国内行动。孔子知道这件事后,问手下的弟子谁愿意前往处理这件事,好几个人都毛遂自荐,但孔子一直没点头,直到子贡说自己愿意前往后,孔子才同意。子贡先后出使了齐国、晋国、吴国和越国,他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利益关系揭示给各国看,结果鲁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没有招致祸患,齐国被扰乱,晋国、吴国、越国也因为子贡的这次活动,势力发生了不小的变更。司马迁评价这次行动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在这次活动中,子贡善辩的特长被发挥到高水平。
凭借自己的才华,子贡很快就谋到了一个很好的官职,名声一度响亮得盖过了自己的老师。孔子被困于陈蔡时,后还是凭借子贡去求楚王才得以脱险。但成功的子贡并没有骄傲自满,他还是一样的谦虚仁厚,一样的尊师敬长。孔子曾问过子贡,他和颜回比,谁更优秀。子贡的回答是:“当然是颜回更优秀。他听到一个道理可以自己再联想到十个,我多也就能想出一两个。”有人在子贡面前诋毁孔子,子贡总是挺身而出,说道:“孔子是无法诋毁的。别的贤人,多就像丘陵一样,虽然有高度,但都是可以越过去的,孔子不一样,他就像是天上的日月一般,是无法超越的。”
孔子死时,子贡不在身边,于是在别的学生守完孝的三年后,子贡又守了三年孝。
13.论语经典故事 篇十三
孔子号称学徒有三千之众,这其中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在这么多学生中间,孔老喜欢的一个,叫做颜回。颜回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渊,因此也被叫做颜渊。颜回的家里很贫穷,但是他十分好学,孔子曾经评价他说:“颜回这个人,只要给他一碗饭吃、一瓢水喝,他就能够在一间破房子里学习,还过得很安逸的样子。要是换了别人,发愁都来不及。颜回呢,不但不因为日子贫苦而烦恼,反而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继续勤于学业,实在不能不让人佩服。我是自愧不如啊!”
颜回平时话不多,但孔子却十分喜欢和他交流。孔子曾经说过:“颜回是能和我产生共鸣的人啊!他能够保持三个月的时间而不违背仁义之道,若换成我别的学生,能坚持一个月也就了不得了。我平时讲课的时候,他从来不发表看法,好像没听懂的样子,其实你仔细观察他就会发现,我讲的每个字,他都了然于心,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告诉大家的一些道理,也只有颜回能够毫不懈怠地去执行下去。对于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不被人赏识就能够隐居起来研究学问这件事,恐怕也只有颜回和我可以做到了。”
孔子经常在别的学生面前夸奖颜回,惹得子路很不高兴。子路常常以自己的勇猛自负,于是问孔子:“现在如果派您去带兵打仗,您会选谁跟您一起去?”孔子回答道:“如果是那种只知道徒手打老虎,徒步去涉水过河,死了还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绝对不会带他去的。我要带去的人,是那种遇到事情知道担忧,然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到好的解决方法后再去解决困难的人。”子路听完后没有再说话。
有次,孔子问子贡说:“你自己觉得你和颜回哪个更有才能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可以和颜回相比较呢。颜回这个人,如果他听到一个道理,就会自己再想出十个道理来;至于我嘛,能想出两个就了不得了。”孔子听到后竟然很不给子贡面子地说道:“对呀,我也是这么想的,你确实不如颜回。”
颜回虽然很好学,也深得孔子的喜欢,但是他身体一向不好,到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就全白了,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颜回死后,孔子大哭不止,不住地哭喊道:“这是老天要亡我啊!这是老天要亡我啊!”学生们怕孔子再哭下去哭坏了身体,都纷纷劝说道:“老师您悲伤过度了。不要再哭了。”孔子哭着回答道:“悲伤过度吗?颜回这样的人死了,我如果还不尽情悲伤,谁死了又值得我哭呢?”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叹息着回答道:“我曾经有个学生叫颜回,这个人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生气而迁怒于别的人和事,只要犯了错就会立刻改正,不会再犯第二次,特别的谦虚好学。可惜,他不幸早逝。颜回死后,我就再也没听说过如此好学的人了。”
14.论语经典故事 篇十四
孔子所在的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期。孔子所在的鲁国,大权被大夫季康子把持。季康子骄横跋扈,孔子对他很有意见。当时,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和子路都在季氏的府中做家臣,他们得知季氏要讨伐颛臾的消息后,结伴来通知孔子。孔子听完两个学生的来意后,气愤地说道:“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这个国家,本来是被先王册封在东蒙山主持祭祀活动的,况且还在鲁国境内,是社稷之臣,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委屈地说:“这是季夫子的想法,我们两个也不同意这么做的。”
孔子说:“求啊!古代的史官周任曾经说过,在一定的职位上就要做好相应的事情,如果做不好就干脆不要在那个位子上坐。遇到危险你不去护持,看见别人快摔倒了却不去搀扶,那让你们来当官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你刚说的话实在有些没道理,让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让龟甲、美玉毁在盒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又说道:“颛臾这个国家现在离我们这么近,而且又城坚墙厚,如果现在不去攻打他,恐怕会给后世子孙留下遗患。”
孔子很生气地说:“求!君子不会为了自己的欲求来找借口!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不担心财富的多少,却担心分配的是否平均,不害怕贫穷,却害怕动/乱。分配公平了就不会有动/乱,社会和谐就不用担心人少,国家安定就不必担心危险。像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应该靠加强自己的品德来吸引他们。别人来归附,就应该让人家安定下来。现在你们两个呢,季康子在你们的辅佐下,不能使远方的人归附,不能使国家安定,现在还要在国家内部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国内的事吧。”
15.论语经典故事 篇十五
有一天,孔子带着自己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闲聊。孔子问道:“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又虚长你们几岁,就在我面前拘谨不敢说心里话。大家平时不是老说没有人欣赏吗,如果现在有人欣赏你们,你们能有什么做为呢?”四个人中子路直率,孔子刚问完,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如果现在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中间,先是遭遇战祸,后又碰到饥荒,如果交给我来治理,只需要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让它的军队变得骁勇善战,国人也都懂得做人的道理。”对于子路的鸿鹄大志,孔子听完后只是微微笑了笑。
“冉有,你怎么说?”孔子问道。冉有说道:“如果让我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地或者五六十里地的小国,三年以后,我可以让那里的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至于教育人民礼仪方面的事,就需要等待贤德的君子来完成了。”
孔子听完,还是不置可否,又问公西华说:“赤,你的说法呢?”公西华回答道:“我不敢说我一定可以,但是我愿意学习。宗庙祭祀之事,或者是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做一个小小的礼仪官,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点小事。”
三人都说完了,只剩下曾皙在旁边默默无言地弹琴。孔子问他说:“点,说说你的想法。”曾皙这才停下来,有些犹豫地说道:“我和他们三个的都不一样。”孔子笑笑道:“这有什么关系?大家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罢了。”曾皙这才说道:“我理想的生活,就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郊外去春游,在沂水河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傍晚时分再唱着歌回家去。”孔子听完后叹息道:“我很赞同你的看法啊!”
谈话结束后,几个人都起身离开。曾皙故意走在后,问孔子道:“其他三个人的说法您有什么评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曾皙又问:“老师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答道:“治国要用礼,但是他的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我才笑他。冉有说的难道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五六十里、六七十里的地方就不是一个国家?公西华说的难道也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和会盟之事,不是诸侯国之间才进行的吗?而且,如果公西华都只能做一个小小的礼仪官,那大事谁又能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