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
【译语】精致的学问可以不断切磋,不断琢磨,这是没有止境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译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2.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二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译语】一个有志于行道的士,却以自己吃不好穿不好衣为耻,那就不值得和他说什么了。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译语】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3.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译语】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译语】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4.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语】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
【译语】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5.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五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译语】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章》
【译语】有志者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6.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六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语】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篇》
【译语】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7.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七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语】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译语】不揽,不谋,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行事恪守本分。
8.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八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译语】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译语】有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
9.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译语】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译语】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0.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十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译语】君子不单凭语言来举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译语】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再相互商议谋划了。
11.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十一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语】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译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12.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十二
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
【译语】使近处的人高兴,那么远处的人就会来归附。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译语】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3.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十三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译语】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译语】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4.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十四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与感悟】
一个人的学习与修养,应当有一定的志向,有正确的目标与恰当的措施、方法。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以六艺为手段,以仁、德为纲领,追求人生之道的学习模式,从而最终成就完善的人生。
15.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十五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评析与感悟】
这句话被后世广泛引用。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未来有一个统筹与规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而不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般地被动应付。
16.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篇十六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发扬光大。”
【评析与感悟】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句话阐述了人与道、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