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字经小故事 篇一
《苏发愤》 宋朝文学家苏,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2.三字经小故事 篇二
《孙康映雪》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3.三字经小故事 篇三
《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战略家,开始时随鬼谷子学纵横术,学成后变卖家产四处游说。几年后,没有一官半职,钱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认为他没本事没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开始发愤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最后终于学成,提出了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合纵术,成了天下名人。
4.三字经小故事 篇四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人,他家境非常贫寒,但是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用扇子把父母的枕席扇凉,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把父母的被窝暖热,辛勤做家务事。另外,还能努力学习儒家经典,写的一手好文章,被人称赞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被后人评为“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孝子。黄香的孝顺长辈,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美德。
5.三字经小故事 篇五
《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的诗人。
6.三字经小故事 篇六
《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思想家。
7.三字经小故事 篇七
《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8.三字经小故事 篇八
《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三字经小故事 篇九
《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思想家。
10.三字经小故事 篇十
《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11.三字经小故事 篇十一
《赵普夜读》赵中令是指宋朝的赵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书的中书令这个大官,白天处理国政,晚上仍然不忘读论语。
古人读书,有些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考中进士,求得一官半职,而赵普已经做了那么大的官了,为什么还要读论语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因此驾临赵普家中。看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的说:「论语小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
赵普回答说:「论语中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以前我以半部论语助您平天下,现在以另外半部论语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论语是一本最为简要精粹,不可多读的好书,一个平民百姓读了可以修养身心,成为正人君子;官吏读了可以仁政治国,成为忠臣良相。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官尚且如此虚心好学,何况我们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学呢?
12.三字经小故事 篇十二
《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13.三字经小故事 篇十三
《梁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14.三字经小故事 篇十四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着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15.三字经小故事 篇十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子自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