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一
关于翟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的身边,除了我的家人几乎没有认识翟姓的人,所以我对翟姓为什么那么少,而感到好奇。“翟”姓是怎么来的?有哪些“翟”姓名人?“翟”姓的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翟”姓作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翻看书籍或报刊;
2、咨询老师或家人;
3、上网查询收集。
三、翟姓的来源
出自隗信,以国名为氏。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是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秋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据《国语注》所载,新安翟姓,春秋时,赤翟(即赤狄),后改为翟(Zhai)姓。
1、翟毅东(1917至1974),原名翟明仁,山东省德平人,1935年在北京大同中学高中部读书,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回家乡,参加国民党进步人士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该游击队后缩编为民党临沂专区独立营3连,任排长。
2、翟志刚,男,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龙江人,大学文化、双学士学位。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飞过歼七、歼八等几种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四、翟姓的现状:
翟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排名第108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翟姓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48%。江苏省连云港市宿城乡是翟姓较多的聚集地,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8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5%。
2.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二
关于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姓丁的同学,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丁。“丁”姓是怎么来的?历姓“丁”的名人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对“丁”姓历史和现状做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丁”姓来源:出于高阳氏颛项之后。颛顼子称,称氏族居住在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化。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三子篯铿,又称丁祖氏,丁姓。
“丁”姓历史名人:丁德文海洋生态医学馆;丁取忠近代数学专家;丁文华广播电视专家;丁大钊核物理家;唐代诗人有:丁居晦、丁谓、丁泽……
“丁”姓现状:当代丁姓的人口仅40万人,占全国0。43%并且“贾”性比“丁”性略多。
四、研究结论
1、传说,“丁”姓出于高氏之后,吴回之子陆中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又称丁祖氏,丁姓。
2、历,“丁”姓名人辈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丁秋,战国哲学家丁云鹏……。
3、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多的姓氏是“王”,“丁”姓排名第四十八位。
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三
关于黄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提出
姓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我的姓氏是“黄”。
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就对我的姓氏“黄”做了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黄姓的历史。
2、上网搜索,了解黄姓名人的故事。
3、询问亲朋好友,了解“黄”姓的现状。
三、资料整理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而来:
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四、结论
1、我国的黄姓源远流长,传说起源有三支:(1)出自赢家(2)出自金天氏之后。(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
2、在历史长河中黄姓人才辈出。有黄庭坚、黄道婆、黄石公、黄生、黄帝、黄兴、黄齐生、黄克诚、黄金荣、黄飞鸿……我们为黄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黄姓是当代中国人口第八多的姓氏,据统计,目前黄姓人口总数以超过一亿。
4、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4.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四
关于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提的提出
我们家一家六口,除了妈妈和奶奶之外,我家的全部人都姓唐,我们家乡的村子里也几乎都是姓“唐”。“唐”姓是怎么来的呢?历关于“唐”姓究竟在我国姓氏中占怎样的位置,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唐”姓的历史和发现做了一些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唐”姓来源:皇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帝尧,姓依祁,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迁杜国,称唐杜氏。
“唐”姓氏史名人: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朝散文家,观至右金都御史、化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姓现状:当代唐姓人口已达101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人口的0。65%从明朝至金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010余万,约19倍。
四、研究结论
1、唐姓起源很早,传说,舜帝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说以被称为陶唐氏。
2、“唐”姓是中国姓氏排行25位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
3、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这6省唐姓占全国唐姓人口60%。
5.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五
关于郭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里姓郭的人虽然不多,但是我家总共只有四口人,除了妈妈姓张之外,其余的人全都姓郭,爷爷还说,郭姓在历是皇族,可有名了。那么郭姓是怎样来的?历姓郭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郭姓是不是我国人口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郭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郭姓的来源:郭姓主要源自于姬性、任性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的郭序为郭姓的姓始祖,西周武王封其叔叔虢仲、虢叔建立了东西虢国(虢通郭)。东西虢国地跨黄河两岸,实为一国,他们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东虢国位于现在的河南荥阳,西虢国位于陕西宝鸡,后迁到现在的三门峡,称为南虢,咱们灵宝当时就是南虢国的一部分。历有名的成语假途灭虢,就说的是咱们三门峡的这个虢国,当时晋国想灭掉虢国,重金贿/赂他旁边的虞国,想向虞国借道要灭掉虢国。虞国国君见利忘义,不顾大臣劝阻,不管什么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答应了借道,结果在晋国灭掉了虢国后,他也被晋国灭掉了。这就是假途灭虢的故事,留下了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
在前不久,三门峡上村岭挖掘到了虢国的墓地,出土了3万多件文物,其中陪葬了特别多的兵器和车马坑,说明虢国国君在历地位崇高。他们当时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才会在墓葬中有这么高规格的陪葬品,后来三门峡还建造了虢国博物馆,我还去参观过呢。
2、历史名人:郭氏历出了许多名人,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唐朝名将郭子仪;元代编制了《授时历》的郭守敬;东进的训诂学家郭璞;东汉时期与华佗齐名的神医郭玉;周朝开创“界画”画派的名画家郭忠恕以及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当然,还有现代一位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威望的人物,我们郭姓都应该引以为荣,他就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
3、现状,据统计,郭姓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5%。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省,其他省也各有分布,中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与东北三大郭姓聚集区。
四、研究结论:
1、郭姓主要源自于姬性、任性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的郭序为郭姓的姓始祖,西周武王封其叔叔虢仲、虢叔建立了东西虢国,使郭姓慢慢发展壮大,直至现在中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东北三大郭姓聚集区。
2、历,郭姓名人辈出,有名将郭子仪、天文学家郭守敬、训诂学家郭璞、名医郭玉、界画家郭忠恕、现代作家郭沫若,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着光芒。
3、2015年,当代郭姓人口达到千余万,是中国第17大姓。
6.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六
关于何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我姓“何”,我对我的姓氏有几个问题想要问。“何”姓是怎么来的?历姓“何”的名人有哪些?现在姓“何”的中国人有多少?带着这些问题,我对“何”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些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资料
2、查阅网络资料
3、询问家长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何”姓来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姓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历史名人:
1、何进:东汉末年灵帝时外戚、大将军。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何皇后的异母兄。时黄巾起义拜进为大将军,率军卫镇京师,以功封慎侯,及灵帝崩,皇子辩即位,以主幼宫廷内外不安,进谋诛宦官不密,反为所害。
2、何仙姑:传说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她一生博爱仁慈,经常施药施医给贫苦人,博得民间广泛敬仰。因此,名登仙籍,为全国人民所纪念。
3、何绍基:别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4、何应钦:(1890-1987)贵州兴义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黄埔军校总教官,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抗战任总参谋长,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冈村宁次投降,后曾任国防部长,行政院长。
5、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何香凝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政治活动家、画家。
……
人口现状:
目前“何”姓人口在全国的数量约为1700万,占全国大姓的第17位,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在分布上,除遍布全国各地之外,呈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格局。
四、研究结论
1、我国的“何”姓源远流长,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2、“何”姓人才辈出。有东汉大将军何进、晚清书法家何绍基、黄埔军校教官何应钦、女权运动先驱何香凝……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着光芒。
3、“何”姓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17位,人口约1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2%。
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七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提出问题
想要知道“张”姓是怎么来的?历姓张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张”姓是不是我国人口多的姓氏?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资料;
2、网络检索资料;
3、请教老师及他人;
三、资料整理
(一)、“张”姓是怎么来的?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历姓张的名人有哪些?
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飞: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择端北宋画家,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大千:画家。
(三)、现在的“张”姓是不是我国人口多的姓氏?
“张”姓是中国三大姓氏之一,在人口排列上稳居第三位,尤其在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中有影响。当代,“张”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6.79%,总人口大约在8500万,是当代世界上大的同姓人群之一。
四、调查结论
1、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姓人才辈出。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西汉外交家张骞;东汉医圣张仲景;唐朝名相张九龄、晋代文学家张翰、现代国画家张大千等。
2、张姓出自皇帝之后代挥。得姓始祖:张挥。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他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了启发,发明了弓。于是黄帝封挥为制造弓的官叫“弓正。”
3、张姓是中国三大姓氏之一,据统计,张姓人口数量已接近9000万。
8.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八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陈,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从课本上看到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觉得这份研究报告很有意思,所以我也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报刊,了解“陈”姓的起源和“陈”姓历史名人。
2.上网浏览,了解“陈”姓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陈”姓名人的历史故事。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1.书籍、报刊来源,据说“陈”姓出自陈胡公的后裔,帝王赐姓也是来源之一。
2.老师的讲述名人陈胜、陈叔宝、陈独秀……
3.网络人口数量,据统计,目前全国“陈”姓人口数量大约有7000万。
四、研究结论
1.我国的“陈”姓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主的后裔,找到了舜的后裔妫满,武王封他为陈侯,奉守舜的宗祠。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他的后代就姓“陈”。从资料中还发现,隋朝及明朝的部分将领,因立功被帝王赐予“陈”姓,还有部分少数民族改为“陈”姓,这些都是“陈”姓的起源。
2.“陈”姓历史名人有很多。秦朝农民起义将领陈胜、西晋史学家陈寿、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唐代文学家陈子昂、近现代伟大的革命家陈独秀……“陈”姓在历真可谓是人才辈出。
3.“陈”姓是当代中国的第五大姓,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据统计,全国“陈”姓人口总数约有7000万。
9.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九
关于用字不规范问题的研究报告一、调查内容
整个小区的店牌、指示牌、广告牌中的汉字,找繁体字,篡改成语,出现错别字、异体字、字形不全等不规范用字现象进行调查,查找街头错别字,促进规范使用汉字,纯洁语言环境。
二、分析出现不规范字的原因
(一)篡改成语,形成广告效应。
一家理发店把“一手遮天”写成“艺手遮天”,餐饮店把招牌“时尚”改为“食尚”,目的是追求与众不同,以招徕照顾。
(二)同音字混用。
长虹汽配城中汽车配件店前的“装璜”与“装潢”混用;把“家具”的“具”被写成了“俱”,这些都属于同音字混用。这使我们联想到使同学们头疼的“的”“地”“得”,每次考试都是碰运气。后来,老师告诉我们,“的”后面跟的是名字词,如,五彩的云;“地”后面跟的是动词,如:飞快地跑;“得”后面跟的是是形容词,如:跑得快。看来以后要注意正确区分。
(三)写字潦草。
出现错字,有一部分原因是写字潦草,当然还有的是当一笔少一笔的。如在包子店前发现的“咸”字多写了一撇;修鞋的店前“补鞋”的“补”被写成“礻”字旁;移动公司的广告,“存”字少一竖的;超市橱窗上的“蒙牛”的“蒙”字少一横。
(四)简体字与繁体这字混用。
有的店面招牌出现繁体字,也是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如:我们九江比较有名的餐饭店“阳光家园”的“阳”就被写成了繁体字“阳”。
(五)网络语言及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
同学们对新鲜事物好奇,模仿能力强。因此,网络语言及网络表情符号就成了某些同学的所爱。QQ聊天中出现,甚至同学们的文章中也不陌生。如:哼~,就知道笑别人,自己也“吃”到了被雪花冷的滋味了吧,嘻嘻……
(六)用语中夹杂英文。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因为它有生存的土壤,随着对英语重视程度的加强,这些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如:“噢——NO”我今天又没有带钱。完了,我回不了家了。
三、改进意见
街头出现不规范字,轻则影响了市容环境,重则祖国语言环境的纯洁,建议大家规范地书写,使祖国的文字规范化;作为我们学生则要认真学好汉语,写好自己的汉字!少写,甚至不写错别字;在正式的场合及作文用语中不出现网络语言。这样我们生活环境就会更纯净。
10.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十
有关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写规范的汉字是我们准确地表情达意的基础。但是,随着汉字的广泛使用,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为了帮助人们提高对规范汉字的重视,我们针对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走上街头,对商家招牌、广告、标语等进行收集整理。
2.阅读报刊、上网浏览,对其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及相关的报道进行记录。
3.询问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平时关注到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三、资料整理
经调查,发现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错别字。
网络上使用错别字的现象非常多,各类文章,甚至一些小型网站的报道中,存在大量的错别字。如,将“馄饨”写成“混沌”;贴在路边的广告中,将“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示”等。
2.滥用谐音字。
滥用谐音字的现象主要出现于商家招牌、广告中,如,快餐店起名“食全食美”,烧烤店的广告用“鸡不可失”等。
四、研究结论
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
1.人们的错误认识。有些字读音相似、字形相近,容易混淆,人们未能正确区分它们,无意间用错字。
2.人们对规范书写汉字的重视程度不够。写完后不进行校对,或对自己不确定的文字不经过确认就使用。尤其是在各类网文或网络聊天中,很多人为了追求速度而不会对自己写的文字进行确认,甚至看到错别字也懒得改正。
3.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眼球,故意使用谐音字滥改成语。通过这次调查,我对汉字的规范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认为社会中的不规范用字,实际上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污染,特别是对我们小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希望人人都能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
11.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十一
关于汉字歇后语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中有各种各样有趣的文字游戏,歇后语就是其中的一种。歇后语是怎么产生的?歇后语有哪些类型?歇后语在语言表达中有什么作用?如何使用好歇后语?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汉字歇后语作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老师和同学。
3.上网搜索资料。
三、资料整理
起源: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繁列传》中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分类:
1.谐音类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如,空棺材出葬一一目(墓)中无人。
2.喻事类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况有所了解,就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如,弄堂里搬木头一一直来直去。
3.喻物类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用某种物品或动物作比方。如果了解设比物的性质,就能领悟这类歇后语的意思。
如,棋盘里的卒子一一只能进不能退。
4.故事类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一般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或神话传说等作比方。如果对相关故事有所了解就能明白这类歇后语的意思。
如,刘备借荆州一一有借无还。
作用:
1.歇后语诙谐、幽默,能使人加深理解和记忆。
2.歇后语能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所要说的意思。
3.歇后语更能强调要表达的意思。
用法:
1.歇后语具有诙谐、风趣的特点,所以在庄重、肃穆的场合不宜使用,如在悼词或纪念性的文字中不能使用。
2.不能用歇后语嘲笑,讽刺有生理缺陷的人等。
3.使用歇后语时,表达意思要尽可能准确自然,不能勉强为之。
四、研究结论
1.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了。
2.歇后语主要有四种类型: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和故事类。
3.歇后语诙谐,幽默并能使人加深理解和记忆,能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所要说的意思。
4.在庄重、肃穆的场合不宜使用歇后语,不能用歇后语嘲笑、讽刺有生理缺陷的人等。
12.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十二
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呢?为了增进大家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图书和网上资料。
2.请教老师。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我们通过查阅图书、网上资料得知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传说文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出来的,他根据万物的形象创造了汉字。这个故事说明汉字的出现与图画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早的汉字都是象形文字。
从早期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就不断在变化,终形成了横平竖直、四角方折的方块字,并流传下了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等优美字体,无论是刀刻,还是用毛笔书写,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历代文人用不同的汉字字体书写了大量杰出的书法作品。
1.甲骨文:古时候的人用还不太成熟的文字或符号刻在龟甲、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
2.金文:到了青铜时代,文字经常被铸刻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古人把铜叫作“金”,所以这时的汉字就叫金文。
3.篆书:金文经过整理,成为大篆。秦始皇统一汉字时,对各国使用的大篆字体进行简化,创造了小篆,奠定了方块字的形体基础,这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大进步。
4.隶书:秦汉时期,有一个叫程邈的人,创造出了一种结构简易、书写方便的字体——隶书。这是汉字字体的关键性的变革。
5.楷书、草书:在隶书的基础上,汉字向两个方向发展和变化。一方面向简易和秀美的字体改进,出现了工整漂亮的楷书;另一方面是追求书写的便捷,产生了简笔连写的奔放自由的草书。
四、研究资料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弄懂了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这有利于我们掌握这些汉字,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同时,汉字发展史也是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投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及其变革。
五、研究结论
1.汉字字体的演变不仅体现了汉字的悠久历史,还折射出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兴亡。
2.汉字字义的变化就更加大了,从一开始的象形字(用线条来描绘事物的形状)到如今的形声字(字义用偏旁表示,读音用同音字代替,再与偏旁合成字),处处体现出人类思维的进步。
3.如今的汉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现在还有很多异体字出现在大街上,但是字典里又没有明确地标注这属不属于汉字等。不过中国现在进步得越来越快,我相信,在将来,汉字的不足之处会逐步完善。
1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十三
关于广告中不规范使用成语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接触的广告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商家误用、故意窜改汉字成语的情况,商家这么做一般是想让自己的广告更醒目、明显,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引起好奇、刺激消费的目的。但是这种不规范使用成语的现象出现的源头是什么呢?宣传效果真的好吗?这样的广告有没有危害?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广告中不规范使用成语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寻找各种实体店的广告招牌。
2.上网查找资料。
3.询问身边的人。
三、资料整理
1.广告中不规范使用成语的现象的起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新记牙刷的创始人梁日新很注重广告营销。他在广州繁华的地段立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灯箱,上面“一毛不拔”四个大学十分醒目,凡是路过的人,总要停下脚步看上两眼。此外,梁新记还每天派出二三十个伙计沿街叫卖,伙计们穿着一样的服饰,挑着一样的牙刷箱,箱子里面放着各式的牙刷。箱上一边写着“一毛不拔”另一边写着“脱毛包换”。如此醒目的装扮,再加上一模一样的叫卖声,人们只觉得走到哪里都能碰上梁新记的人,因而对梁新记印象十分深刻。
“一毛不拔”原为带贬义色彩的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吝啬,广告语却让它带上了褒义色彩,妙趣横生地突出了牙刷经久耐用的特点,使该牙刷“一毛不拔”的美名不胫而走,牙刷销量大增,这一广告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不规范使用成语的广告词。
后来人们纷纷效仿梁新记牙刷的广告套路,开始不规范使用成语,比如:
某洗衣机广告——“洗”出望外(喜出望外)
某洗发水广告——无“屑”可击(无懈可击)
某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默默无闻)
某钢琴广告——一见钟“琴”(一见钟情)
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步步高升)
某眼镜广告——一“明”惊人(一鸣惊人)
某服装广告——“衣”表人才(一表人才)
某药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某水果店榴梿广告——“榴梿”忘返(流连忘返)
3.广告中不规范使用成语的危害
(1)一位同学在考试时把“察言观色”写成“茶言观色”,因此被老师扣分,他不服气地和老师争辩:“我没错,学校门口的茶楼招牌上写的就是这四个字!”
(2)某电动摩托车广告为“骑乐融融”宣传的意思自然是“骑上了我们的产品,你会感觉非常的快乐”。广告把“其乐融融”的“其”改为了“骑”,虽然使用巧妙,但容易误导人们,使还在识字、学习的未成年人形成错误的认知。
四、研究结论
1.广告中不规范使用成语的现象具有较长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现在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不规范使用成语的广告。
2.不规范使用成语的广告有一定的宣传效果。这些广告往往更新颖、醒目,让人印象深刻,从广告效果来看的确有奇效,但满大街滥用之后,会适得其反,给人东施效颦的感觉,影响观感。
3.这些广告词会影响成语的使用和传承。这些使用不规范的成语可能会误导孩子,如果孩子误认为某些错误成语是正确的,势必会影响他们对成语的学习和使用,进而影响成语的传承。
4.我们需要加强广告词的审查管理和排查整治,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十四
关于作业中的错别字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说起错别字,想必同学们都不陌生。可是,为什么我们会写错别字?我们作业本上的错别字有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错别字产生的具体原因又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书写规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同学们作业中的错别字情况展开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通过查看本班同学的作业本,调查错别字的情况。
2.阅读书籍,上网浏览,查找相关资料。
3.询问身边的人,并结合自身问题与经验进行研究。
三、资料整理
通过整理我们班同学的46本作业本,并结合自身写字时爱犯的错误,我发现错别字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写错字,多的就是笔画错误。别看我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仍然会犯这种错误,即使是一些常用字,有很多同学也常写错,往往不是多一画就是少一画。比如,将“武”字多写了一撇,将“黄”字中间的“由”写成了“田”,将“直”字少写了一横,将“肺”字的右半部分写成“市”……各种各样的错字层出不穷。
2.写别字,就是把这个字写成了另外一个字。比如,将“已”写成了“己”,将“染”写成了“柒”,将“值”写成了“直”……这种现象为严重。
四、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我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原因是个人态度问题。有的同学识字、认字时不认真,汉字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是随意乱写,就是写错字、别字。因此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识字、写字的能力,做到认真书写、规范用字。
15.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十五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的同学发现街头有很多错别字,所以大家想搜集街头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并思考街头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意见。于是,我们在学校附近的街头展开了关于错别字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在学校附近的街头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街头易错的错别字及总体情况。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1.我们行走在街头,可以看见城市广告、宣传画、招牌、标语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故意使用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有的误用繁体字等。
2.一些街边店面广告上出现的错别字,如,将“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家具”写成“家俱”……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仔细琢磨,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3.在调查的102张街头广告中,有48张街头广告出现了错别字,错误率达到47.1%。错别字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如,将“打折”写成“打拆”,“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四、研究结论
(一)原因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街头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写字人没有查证就随意使用汉字。
2.商家故意写错汉字,以此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3.写字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掌握一些同音字、形近字的字形区别。
(二)建议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正:
1.成立一个“净化街头语言文字小卫士”志愿者活动小组,定期走上街头,宣传街头错别字的危害,提高人们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
2.倡议商家制作标准、规范的广告牌。
16.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研究报告 篇十六
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我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但我对汉字发展演变知之甚少。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汉字的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我对此十分好奇,所以我对汉字的演变作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汉字演变过程的书籍。
2.阅读报刊、上网浏览。
三、资料整理
1.汉字早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汉字的演变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为典型。
2.汉字的自然流变包括结构、读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
四、研究结论
1.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关于起源,说法不一。实际上,汉字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原始的画画记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2.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汉字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为典型。
3.时间和地理上的因素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等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