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一
上坟扫墓,祭拜祖先,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一般会到坟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燃纸钱,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但现在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有的人会直接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2.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二
清明特色饮食青团/艾粿:江南地区用艾草汁和糯米制成,内包豆沙或咸馅。
馓子:北方油炸面食,酥脆可口。
清明螺:南方有“清明螺,赛肥鹅”之说,食螺应季。
3.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三
福建:部分地方保留“哭墓”仪式,表达哀思。山西:寒食传统延续,节前制作冷食。
港澳:结合宗族文化,举行大型祭祖仪式。
4.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四
安徽北部的清明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插柳条,把折来的柳枝插在家里所有门的两旁,还有最最喜欢的就是碰鸡蛋了,孩子们从家里拿出来鸡蛋(也有鸭蛋,鹅蛋),在学校里握着去碰,看谁的坚硬。当然,有的会使坏,里面挖空后放上石头。5.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五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6.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六
清明节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7.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七
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唯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8.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八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9.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九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禁火冷食、春嬉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10.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11.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一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12.清明习俗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二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