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对联故事 篇一
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经常喜欢讥讽议论朝政是非,抨击时弊,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家豪门。一天,皇上派来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到地方来查察,当地绅士豪门伺机出来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讲得一无是处,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教训别人,这不好。此刻我有一边对联,让你来对。”说罢,便念出了上联:
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人人之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去。
2.经典对联故事 篇二
相传唐代宣化府有一对女神童姐妹。姐姐十三岁,妹妹只有九岁,两人聪明过人,能诗善对。一天,爱才好文的女皇帝武则天,传旨面试女神童。武后一见她们,十分喜欢,当她们来到佛祖殿御河岸边,见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荷花。武后对姐姐说:“朕以此为题出一联你对。”随即吟道: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此联连用“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难度不小。那姐妹举目四眺,忽闻优乐堂琴弦切切,歌声袅袅。因即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此联亦用“情、琴、清、青”四个谐音字,切情切景。武后闻之甚喜。
3.经典对联故事 篇三
郑板桥当县令时,有一天微服私访,看到一户人家门上贴着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又是一年”。这穷得连“一”和“十”都凑不齐的对联,直接戳中了郑板桥的心。 他立马回衙,送米送衣,还让人帮这户人家度过难关。对联不只是文人的风花雪月,有时候,它也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透着一股心酸的智慧。
4.经典对联故事 篇四
唐伯虎的才华在对联界那可是一骑绝尘。传说他在庙里画了一幅荷花图,顺手题了句:“画上荷花和尚画。”这七个字,可正读反读都通顺,简直是绝妙的文字游戏。他还放话:“谁能对出下联,必是当世奇才。”后来蜀地才子李调元不负众望,对了一句:“书临汉帖翰林书。”这下联同样正反皆通,堪称完美。
两人虽未谋面,却通过这对联隔空交锋,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这样的对联,读着不光有趣,还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5.经典对联故事 篇五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三教”指儒、释、道,儒排在最前面,“三才”指天、地、人,人排最后,与张之洞的第一第二相呼应,十分妙绝。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6.经典对联故事 篇六
于谦小时候,被称为神童,14岁赶考,碰巧主考官也叫虞谦。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于谦不应答。主考问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主考顺口出了上联来宽劝于谦: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三个历名字都叫无忌的人物排出,告诉于谦,他们都没有忌讳,你也不必有。
于谦一听,从容答对: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7.经典对联故事 篇七
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客人想考考他,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十分巧妙。这时,只见他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请各位指教,我的下联对出来了。”他见客人纳闷,补充说,刚才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赞不绝口。
“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是“八”、“刀”。此联巧妙运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
8.经典对联故事 篇八
一次,纪晓岚乘船而行,遇一船与他并头而行,船上一个武夫人物出了一副对联后,拉帆快行,扬长而去,这副对联就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马上明白了,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鲁肃为东吴文臣,樊哙却是汉刘邦手下的武将,以此嘲笑文不如武。纪晓岚苦思冥想之后,对出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箫合与狄青、箫何是谐音,而且也是一文一武。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握之内,决胜千里之外。以此显示文官的作用之大。
9.经典对联故事 篇九
宴会之上,知府看解缙穿得破破烂烂,有意羞辱,笑着问:“小子,你爹娘是做什么营生的?”周围的宾客也瞪大了眼睛,等待着看解缙的笑话。谁都知道,解缙是个穷小子,穷小子的爹娘也是乡巴佬,在这个场合里说出来,那就是丢人。
可是解缙却不觉得自己的爹娘丢人。解缙大大方方说:“我爹娘是做豆腐、卖豆腐的。慈父肩挑日月;家母手转乾坤。”
一个对联,瞬间化解了知府的刁难和看客的奚落,瞬间让卖豆腐这件普通的事情变得光辉伟大起来。
卖豆腐早起晚归,桶里的水所以说肩膀上挑的是太阳和月亮。做豆腐需要磨豆粉,所以说“手转乾坤”。
这是解缙的机智,也是解缙对父爱母爱的敬意。解缙不觉得父母的事业卑贱,而是感动父母的不容易,觉得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如乾坤一般让人心里暖洋洋。
10.经典对联故事 篇十
有个农民欠财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只写了一个“老”字(没有里面一“点”)
财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
老(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11.经典对联故事 篇十一
清朝有个宰相张英,平时喜欢对联,很有一些文才。有一次,他到民间微服私访,碰上那里的农民用稻草捆秧,一位农民要张英对对子,其上联是:稻草捆秧父抱子
这上联妙在前半句“稻草捆秧”是写了眼前实景,下半句以“父抱子”来作比,以“稻”喻“父”,以待插之“秧”喻“子”,颇为生动传神。
张英在田头想了好久也没有对出下联,回家后他和夫人谈起此事,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他的话正好被一个侍女听见了,张英问她笑什么,她笑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下联就是:
竹篮装笋母怀儿
这下联对得工整巧妙,和上联一样暗含几层比喻,而且和上联意境相合,堪称绝对。张英连连点头称赞。原来这侍女虽是贫苦人家出身,幼时也读过一些诗书,灾荒之年被卖做女婢,她小时侯常在家乡提竹篮挖笋,所以能出口成章。
12.经典对联故事 篇十二
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某书生家贫,无酒为友祝寿,遂持水一杯,谓友人曰:“君子之交淡如。”友人知其意,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这一问一答恰好构成一幅对联: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上联出自《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下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出句系俗语“君子之交淡如水”中藏去“水”字。纯朴友情,尽在对中。联语正整。
13.经典对联故事 篇十三
一年除夕,王羲之家大门口对联几次贴出几次被人揭走,王心生一计,贴出一副对联: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对联不吉利就没人揭了。第二天凌晨,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14.经典对联故事 篇十四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15.经典对联故事 篇十五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16.经典对联故事 篇十六
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南管北关,北管南关,
一过手,再过手,
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
千磕头,万磕头,
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