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15个

2025-03-10 14:32: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言行智慧照亮了华夏文明的漫漫长路。在他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涯里,与一众弟子发生了无数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或关乎为人处世的准则,或体现求知问学的态度,或彰显师生间深厚情谊。©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15个小故事,它们将带我们走进孔子的杏坛世界,目睹弟子们在教诲下的成长蜕变,感受儒家思想在点滴交流中的传承发扬。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故事背后的深意,领略孔子的教育魅力与先贤的精神风采,开启一段充满启迪的文化之旅。

1.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一

  有一个人掉到了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就跳下水去,把人给救起来了,家属为了感谢他,给了他一头牛,他也就收了。

  别人就开始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于是就表扬这一个学生,说这一个学生做得很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之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会有人愿意去救。所以我们要看客观的效果。

2.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二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3.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三

  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

  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

  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就是成全别人。

4.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四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5.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五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态度。

6.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六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独自站在堂上,他儿子孔鲤恭敬地从庭院中走过。孔子就问孔鲤,学诗了吗?孔鲤说,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说不学《诗经》的话,你的言辞表达就会出问题。手是孔鲤就回去学《诗经》。

  又有一天,孔鲤从亭中走过。孔子问他,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上立身。于是孔鲤又回去学礼。

7.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七

  有子夏问孔子,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学生都要拜到您的门下跟您学习?

  孔子就告诉子夏,颜回懂得仁义,但是他不知道变通。所以仁义心很强的人就要学习变通。子贡口才很好、很聪明,但是不够谦虚,所以像他这种才辩之士要学习谦虚。

  子路这个人非常地勇敢,但是不懂得避让。所以像他这种勇敢的人要学习如何避让,如何回避。而子张这个人为人庄重,但是他不太合群。所以像他这种庄重的人应该学习如何跟别人沟通交流。

8.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八

  有一天孔子走在街头,看到有一个年轻人头插着公鸡的毛,身披着野猪的皮,带着一个长剑,非常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这个人就是子路。

  孔子对子路说,你何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为什么要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地好,砍下来直接可以做箭射穿牛皮。这意思就是说我自己资质很好,做什么事都能做得很漂亮,不需要学习。

  孔子摇摇头说,你想一想,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边插上羽毛,它岂不是可以射得更远,穿得更深吗?

  孔子这是在告诉子路,天赋很重要,不过如果在天赋好的基础上再加强学习,那就能表现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就。听了孔子的劝告以后,子路就拜孔子为师。

9.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九

  有,孔子周游列国时,他和弟子们正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没有带伞,子路提议去附近的子夏家借伞。然而,孔子拒绝了,他说:“子夏虽然是我的弟子,但他很吝啬。如果勉强借给我们伞,他会不开心;如果不借,别人可能会说他不尊敬师长。我们不向他借伞,既保全了他的名声,也避免了让他为难。”

10.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十

  一天深夜,孔子因读书而忽略了饥饿,直至腹中咕咕作响。他唤来心爱的弟子颜回,吩咐道:“颜回,为师此刻饥肠辘辘,渴望能有一碗热粥。烦请你至厨房,将晚间剩余的粥加热后送来。”

  颜回领命而去,不久便将粥热好,正欲端出厨房,不料狂风大作,沙土纷飞,粥碗中落满了尘土。颜回陷入两难境地:将粥送至老师处显然是不敬,而倒掉又过于可惜。在这战乱频仍的年代,获取食物实属不易。终,他决定自己品尝那碗粥,再为老师准备一碗新的。

  孔子久候不见,便起身探询缘由。当他走出书房,正巧看到颜回在品尝那碗粥。孔子不禁大怒,质问道:“颜回,何故饮我之粥?”颜回急忙解释:“老师,狂风卷入沙土,污染了粥品。倒之可惜,故我尝试其味,以备再为老师煮制。”

  孔子恍然大悟,微笑着拍拍颜回的肩膀:“我误解你了,孩子。可见,眼见之事实未必为真,何况听闻之事?”

11.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十一

  在鲁国的一个宁静角落,有一片美丽的杏林,每当杏花盛开时,如云似霞,美不胜收。孔子便在这片杏林中设立讲堂,称为“杏坛”。他坐在杏坛上,弟子们围坐在四周,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教诲。孔子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做人、处事、为学的道理。

  有,一个弟子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孔子微笑着回答:“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你不喜欢别人对你不礼貌,那么你首先就要对别人有礼貌。”在杏坛讲学的日子里,孔子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弟子们的品德和思考能力。他鼓励弟子们积极提问,相互讨论,有时弟子们会因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孔子就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等他们争论完了,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

12.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十二

  孔子有一群非常优秀的弟子,他们个个聪明绝顶,常常和孔子进行思想上的“交锋”。有,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老师,您觉得人大的优点是什么?”孔子想了想,回答说:“仁。”

  子贡又问:“那您觉得人大的缺点是什么呢?”孔子笑着说:“缺乏仁德。”这时,另一位弟子冉子插嘴说:“老师,那我们是不是都缺点呢?”孔子一脸无奈地摇摇头:“你们这些小子,真是给我添麻烦!”

13.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十三

  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有,孔子带着弟子们去参加一个宴会,大家都很兴奋,尤其是弟子们。宴会上,大家开始畅饮,气氛热烈。

  这时,孔子却一脸严肃地说:“喝酒可以,但要有礼仪!”于是,他开始给弟子们讲解如何在宴会上举杯、敬酒、致辞。弟子们听得目瞪口呆,心想:“老师,咱们是来喝酒的,不是来上课的!”

14.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十四

  孔子提倡“仁”,有,他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这个人正在哭泣。孔子上前询问,得知是这个人的父亲去世了。孔子立刻表示关心,并告诉他:“要节哀顺变,人生总有离别。”

  可是,那个哭泣的人却反问:“老师,您不是说人生在世要追求仁德吗?我哭是因为我对父亲的仁爱。”孔子一愣,随后笑着说:“好吧,看来我得重新考虑一下我的教义了!”

15.孔子与弟子简短小故事 篇十五

  孔子常常鼓励弟子们学习,有,他在课堂上问大家:“你们觉得,知识和热爱哪个更重要?”弟子们纷纷回答:“当然是知识!”孔子听后,微微一笑,摇头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时,一个弟子立刻反驳:“老师,那我乐于吃饭,是不是就能成为大厨?”孔子哈哈大笑:“只要你乐于学习,就一定能成为大厨!”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