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经典故事 篇一
清朝年间,有个以算命为生的人叫雷乐仙,替人占卜卦象,都很准。在方圆百里,谁都知道他名字,有的科考人士,来问问仕途,他一一指点,也有不少生意人慕名前来占上几卦。他的妻子许氏怀孕了,他高兴不已,马上为未出生的孩子,算起命来,得知孩是个男孩子。更是喜上眉梢,他再掐指一算,脸色明显不好看。坐的家里也不出去摆摊占卦了。
许氏见他脸色很差劲,也不出去摆摊占卜。就问道:相公今天是怎么了,那里不舒服吗?”
他抬头看妻子,看她微微凸起的肚子叹了一口气说:你肚子里的孩子将来是个祸害呀!”
许氏听了一惊:“此话乍讲,莫非你算出孩子有什么不测”雷乐仙愁眉苦脸的说:我精确的算出孩子出生时间是明年九月的丑时,明年可是戊子年,那个时辰出生,是个贼命,所以会祸害四方。”
许氏听罢慌忙的问道:“那可怎么办,我不想孩子生出来就是个贼。’
雷乐仙拉起妻子的手说: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夫人忍住。拖廷孩子出生时间。待天亮了。孩子再出来就无碍事了。”
许氏听了连连点头:那我听你的,”然后忐忑不安的回到房间。
雷乐仙在不安中等待孩子的出世。转眼就到了孩儿出生时间。雷乐仙更没有心思出去摆摊。在家里悉心照顾妻子。
九月的一天夜里,刚到丑时,躺床上的许氏说感觉肚子一阵阵痛。连忙叫雷乐仙去叫产婆。雷乐仙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出生了,就对许氏说:夫人千万要忍住呀。产婆我已经请好了,现在我再去请她快来。要是现在孩子出来了就在大大不妙了。”
雷乐仙说完说风仆仆去请产婆,刚不巧,他请了一个出名的产婆,这个产婆被另一家人请去了,他等了大约一个时辰,实在等不及了。只有另请一位产婆李氏,他领着产婆往家里赶。这样来回折腾差不多花了两个时辰。
快到家门口时,老远就听见了孩子的响亮的啼哭声。雷乐仙听到了这哭声,就知道孩子已经出世了。可现在天还没有亮呢?。
他最不想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快速的'往家里跑,把上了年纪的产婆远远的甩在后面。一进屋看见许氏疲惫不堪躺在床上,一个混身是血的小孩滚在地下。妻子用无力的眼神看着他,雷乐仙看见此景紧拳头在抖动。
半晌他发出如狮般的吼声:“你这个臭女人。不是叫你忍住吗?为什么不忍住。现在好了。”他指着地下的孩子说:“现在出来就是个贼,你知道吗?。”
许氏听了怔住了。自从她下嫁给雷乐仙。一直都是相敬如宾,从来没有见他发这么大的火。被雷乐仙这样一骂,又想到孩儿将来是个贼命。忍不住伤心的啜泣。雷乐仙见状。大人哭,孩子哭。心里很烦。瞥见地下的孩儿,抱起来举得高高的。要把孩子摔死。许氏见了失声叫了起来。
“你这是干什么”,雷乐仙痛苦的说,“与其将来是个贼,还不如现在就结束他。免得祸害四方。”
许氏爬到地下,死死的拉住雷乐仙手说:“他是我十月怀怡生下来的。不管他是人,是贼。还是妖。我都要。”站起来夺过孩子。
雷乐仙气打一处来。把她们母子一起扔到了外面。收捨东西对许氏说道:“你要养一个贼儿子,就随你,”说完拂手而去。
许氏看着远去雷乐仙,看着怀中哇哇啼哭的孩子,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这时才赶来产婆看着怒气冲冲远去的雷乐仙。忙问:“这是怎么回事。”许氏摇了摇头。在产婆的帮助下,把孩子抱起来。
话说雷乐仙从儿子出生一直在外漂流。四海为家,二十几年过去了,也没的踏过那片土。还是以算命为生。
2.民间经典故事 篇二
早年,有这么个屯子,叫高家屯儿。单说屯子里有个高老员外,老两口子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叫高山,高山已有十八岁了,也没娶媳妇,老两口子整天把他关在书房里叫他念书。这一天,屋子外面日头旺旺的,一点风也没有。高山对阿玛和讷讷(满语:爸爸、妈妈)说:“一天到晚的总在屋里看书头昏眼花的,我想到外面溜达溜达去。”
“行,今儿个天挺好,你愿意出去就出去一会儿吧。”
高山走出家门心里挺乐,溜溜达达来到了郊外,只见郊外树上的雀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地上的花草青枝绿叶,真是风和日丽一片好景色。
忽然间,平地刮起一阵旋风,风越刮越大,连树都刮倒了。高山觉得脚下一轻,让旋风卷到空中,眼前一黑就昏迷过去了。醒来一看,自己让旋风刮到了一座山上,他也弄不清东南西北,只见眼前有条毛毛道儿,就顺着毛毛道儿走了下去。走,走,天就擦黑了,高山见不远儿有座小草房,就奔小草房去了。高山走进院儿,见没有什么动静,就上前敲门问:“屋里有人吗?”
“是谁呀?”
“找宿的。”
门开开了,开门的是一个姑娘。高山赶忙施礼说:“这位大姐,我是外乡人,天黑了,想找个宿,明儿个再走行吗?”
“你是哪个堡子的?”
“我是高家屯儿的。”
“那你怎么到这旮旯来了?”
“我是让一阵大旋风卷到这山顶上来的。”
“噢!让旋风刮出这么远伤着哪了吧?”
“没伤着。”
“没伤着就好,你进来吧。”
高山进了屋,姑娘说:“别客气,快坐着歇息一会儿吧。”高山就坐在了炕沿边儿上。
一袋烟的工夫过去了,高山见屋里除姑娘一个人在地上忙活外,这家没有别人,就站起来要告辞。姑娘说:“就在这住吧,你上哪儿去?”
“不啦,在这歇一会儿就行了,我到别处找个宿,明儿个天亮就回家了。”
“黑灯瞎火的你往哪儿走呀?再说这山上一半会儿找不着一家人家,别走了,就在我这住下吧。”
高山说:“家中就你一人,男女授受不亲,在此荒郊野外,我一男子同你在一起,不是让你这没出阁的闺秀如同白布掉染缸,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吗?”
姑娘听后说:“身正不怕影邪,脚正不怕鞋歪!”
姑娘再三挽留也留不住,高山说:“谢谢大姐的好心,我走啦。”说完,推开门就要走。这时,姑娘一把拽住他说:“我不让你走,你就走不了。”只见姑娘朝高山站着的地方点了一下,高山觉得两脚怎么也迈不开步了,只好答应住下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高山起身就要走。姑娘说:“你再在这里住个三天两日的,我给你打听打听回家的路怎么走,这山上连个正经道儿都没有,蒿草没稞的,你往哪儿走呀?弄不好走进那深山老峪让野兽吃了可怎么整。”
高山心想:人家姑娘说的也对,不打听明白道儿也没法儿走,万一自己丧了命,家中二老可怎么活呀!就又呆了一宿。
一连三天晚上,高山和姑娘都睡在一个屋里,高山没有宽衣解带,姑娘瞅他那忠厚老实劲儿,搁心里说:“看来我的眼力不错,是个好小伙儿呀!”
高山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了。看见姑娘正盯着瞅他,就觉得一阵不好意思,脸刷地一下就红了。高山心里纳闷儿,这年轻俊秀的女子怎么一个人在这荒山野岭上过日子呢?他正寻思着,就听姑娘轻声对他说:“你醒了,睡得怎么样?起来洗脸吃饭吧。”
高山起来一看,不知姑娘啥时做了一桌好饭好菜,还备了酒。高山洗完脸,姑娘又说:“快过来吃吧,一会儿凉了。”高山盛情难却,就在桌前坐下了。过了一会儿,高山问:“你是谁家的姑娘,怎么一个人住在这儿?家里没旁人吗?”
3.民间经典故事 篇三
康熙末年,有个卸了任的武官,名叫吉玉僧,曾任守备多年。当年随康熙爷平定三番时,瞎了一只左眼,立下大功。卸任时康熙爷奖赏了他许多金银,并在他老家彰德府西给他盖了座府第,供他颐养天年。这吉守备虽说已过花甲之年,却身体硬朗,依然每天舞枪弄棒,骑马拉弓,威风不减当年,为人豪爽正直,很受乡人尊重。
这一天,吉守备差家人请来当地颇负盛名的三个画匠为自己画像。这三个画匠是师兄弟,吉守备对三个画匠问道:“不知师傅们画一幅像要多少工钱?”三人答道:“画一幅的像须白银十两。”吉守备听了对三人说:“十两银子少了点儿,今天老夫出银五十两,你三人每人画一幅,画得不好工钱白搭,画得好的,也就是令老夫最满意的一幅,除得到五十两银子的工钱外,老夫另给五十两奖赏。你们准备一下,从明天开始用心地画吧。”
第二天,大师兄开始为吉守备画像。吉守备坐在练武场中间的凳子上,如同一棵苍松一般。大师兄见院里摆满了刀枪棍棒,弓箭钩斧,知道这主儿是个练武之人,便一心一意地把吉守备画得威武雄壮。至于那只瞎眼睛嘛,当然也只好按人物肖像画的规矩,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大师兄画完后,让吉守备看了,吉守备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啥也没说。
这一天,该是二师兄给吉守备画像了。吉守备特意拿来大师兄画的像,让二师兄看过后说:“简直是在揭老夫的短处。”说罢坐在椅子上让二师兄画。
二师兄看过大师兄画的像后心想:大师兄画的像十分标准规矩,无可挑剔,主人却不满意,猜想吉守备是对大师兄把他画成一只独眼有反感。二师兄心想:要想得到这一百两银子的工钱和奖赏,看来得动动心思、坏坏规矩。他拿定主意后,开始为吉守备画像。
二师兄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地把像画完后,又着意修饰了一番,把吉守备画得二目传神,虎气威严,一看就是个纠纠武夫。两个时辰后,二师兄把改得无法再改的画像交给吉守备过目。
吉守备看了二师兄画的像后,也是摇头叹息没说话。
这天,轮到三师弟给吉守备画像了。三师弟来到院里,吉守备拿着两位师兄的作品让他看,并对他说:“一个是在揭老夫的短处,一个是虚伪至极。”
三师弟听了吉守备的话后心里很为难:大师兄实事求是画一只眼睛,你说是在揭你的短处;二师兄画两只眼睛你又说虚伪;这可让画匠为难了。难怪人家一张画像要出百两纹银,这可是我这穷画匠半年也挣不到的工钱呀!
吉守备在凳子上坐好,让三师弟画像。三师弟看到了兵器架上的弓箭后,心胸豁然开朗,顿时来了灵感,立刻胸有成竹地画了起来。一个时辰不到就将像画好,略加修饰后便交到吉守备手上。
吉守备心想:你的两位师兄都是画了两个多时辰才画完,你怎么不到一个时辰就画好了,心里便有些不高兴。待拿过画像一看,见自己身穿战袍,腰悬箭壶,手拉硬弓,左手如推泰山,右手似抱婴儿,紧闭左眼在向远方的箭靶瞄准。那像画得既有形,又有神,吉守备看后满意地笑了。最后三师弟获得了一百两银子的工钱和奖赏,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4.民间经典故事 篇四
庄周在山上看见一棵巨大的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神态自若,健康长寿,看起来已经生长了好几千年,还要生长好几千年。伐木的人坐在树下歇息,一点儿也没有砍伐它的意思。
庄周走上前,问那伐木的人:“你为什么砍山上的小树,却不砍这棵大树?”
伐木的人说:“这种树的木材不中用——用它造船吧,船一下水就沉了;用它造棺材吧,棺材腐烂得比尸体还快;做凳子呢,一坐就坏啦;做门窗呢,一遇雨水就受潮;做柱子吧,又容易受虫蛀——这是不成才不中用的树木啊!”
庄周感叹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不中用,所以才健康长寿啊!”
5.民间经典故事 篇五
有一天,庄周和惠施出门游玩,两到走到濠水的桥上,看到桥下有鱼。那鱼游来游去好快活。
庄周说:“你看,白儵鱼在水中游,从容自在,它真快活呢!”
惠施想了一想,反问庄周说:“庄周,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活?”
庄周大笑起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活?”
“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可能知道鱼快活不快活。事情就是这样,这还要问吗?”
庄周说:“惠施,我告诉你,我当然知道鱼快活,这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吗?就在刚才,就在桥上,看到鱼的那一瞬间,我就感知到鱼游得好快活啊!”
我同意庄周,一个生命能直接感知另一个生命,无论喜悦,无论哀愁。
你说呢?你同意惠施,还是同意庄周?
6.民间经典故事 篇六
庄周有个好朋友名叫惠施。有一段时间,惠施离开家乡,在梁国当上了宰相。庄周很想念他,就起程去看望他。还没到梁国呢,就有人去告诉惠施:“惠施大人,你知道吗?那个聪明的庄周来梁国了,他一定是想要取代你,自己当梁国的宰相!”惠施很担心,因为他知道庄周比自己聪明。于是他派人在京城搜捕庄周,足足搜了三日三夜。
第四天,庄周去见惠施,给他讲故事:“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话说这个鹓雏今天我们叫凤凰,编者注)。鹓雏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如果找不到竹子的果实就不吃饭,如果遇不上甘泉就不喝水。这时候,有只鸱(这个鸱今天我们叫它猫头鹰,编者注)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鸱面前飞过,鸱以为鹓雏要来抢它的腐鼠呢,它心里很紧张,就抬头瞪眼,发出一声怒斥:‘吓!’——现在,你想拿你的梁国吓唬我吗?”
听了这话,惠施不禁笑了。
7.民间经典故事 篇七
春秋时,吴国境内有座高山,山脚下有一对铸剑的夫妻,男的叫干将,女的叫莫邪。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莫干。干将、莫邪日夜辛劳,千锤百炼,用自己的心血铸出了一对削铁如泥的雌雄宝剑,雄剑叫“干将”,雌剑就叫“莫邪”。可是这个消息传到贪婪的吴王耳中,他派人抢走了“莫邪”剑,还把干将给杀了。莫邪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含辛茹苦地把莫干抚养长大,并传给了他一身好武艺。到了莫干16岁那年,莫邪拿出“干将”剑,泪流满面的对莫干讲述了他父亲被害的经过。莫干听的心如刀绞:“娘,我一定要替爹报仇!”他佩上“干将”剑,拜别母亲,上路了。莫干来到姑苏城,正巧吴王在武场上看人比武。莫干大喝一声:“暴君,拿首级来!”挥动“干将”剑刺了过去。吴王吃了一惊,急忙抽出“莫邪”剑向莫干抛去。只见两道白光在空中闪耀,忽然并作了一道白光,从空中笔直飞落下来。青光一闪,吴王的首级滚了下来。
莫干报仇雪恨后,回到家乡,但是莫邪已经死了。莫干含泪埋葬了母亲,并用这套雌雄宝剑来陪葬。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取名为“莫干山”。
8.民间经典故事 篇八
乾隆是个象棋迷,他经常与被清太祖封为“铁帽子王”的老豫王多铎的第四/代小豫王下棋。俗话说“棋找对手,将寻良才”。两人棋艺相当,不分上下。有时,小豫主受命去宫中与乾隆嬉戏,有时,乾隆干脆去豫王府找小豫王“博弈”。 一次,乾隆与小豫王下棋时,小豫王说:“这次要论输赢和高低,我若输了,您可拔掉我府门钉一颗。”乾隆表示同意。小豫王紧接着又提出一个条件:“您要输了,得给我加一份俸禄,行吗?”“好!”乾隆高兴地答应下来。于是两人摆开阵式,拼杀激战起来,最后杀了个五比五平。小豫王对乾隆说:“我输给您五盘,您拔我五颗门钉,我赢您五盘,您给我加五份俸禄。”皇上是金口玉言,哪能反悔,只好勉强答应下来。小豫王走后,乾隆越想越不是滋味,我赢他五盘只拔去五颗门钉,输他五盘,却要给他增添五份俸禄,这不是有欺君之罪吗?这还了得,但又一寻思,豫王是“铁帽子王”之一,不能加罪服刑,但为了教训小豫王的贪婪,乾隆下旨工部将豫王府院墙加高三尺,形同大狱的院墙一般。
9.民间经典故事 篇九
话说当年南齐太祖萧道成是位能文能武的君主,他对书法也有些造诣,平时也爱挥毫泼墨写上几笔。自己也有孤芳自赏之感,听说朝中有位书法名士,姓王名僧虔,在当朝也是数一数二大家名仕。一日闲来无事太祖提议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看看到底谁的书法是上乘。于是让人把王请进皇宫里来,二人来到大殿之上,早有人准备好纸张笔墨,二人说好都写楷书一副,只见二人提气运神握笔劲书。不大的功夫二人写好了,大家上前观看。
有人把两幅字并放到一处,看着都赞口不绝一味叫好!此刻,太祖开口说道:“你们看谁的好啊?”众人说当然是太祖的好了!太祖又问:“王爱卿,你说我俩的谁的好啊?”此刻,大殿上众人无语,都把目光投向王僧虔。
只见王僧虔笑道:“为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众人听罢一起叫起好来,太祖也哈哈大笑,对王的回答无话可说。王的回答达到了即不偏低自己,也没得罪太祖的目的,这就是答话的艺术学问。
可见,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交际之中,对如何应答问题及如何答话,实在是大有学问!这正是:
太祖书法比高低,王僧虔巧岔话题。若知真的准答案,留给后人来解谜。
10.民间经典故事 篇十
乾隆年间,一次乾隆爷带着大臣和坤、纪晓岚外出私访,走进一个小县城,这个小县城是脏、乱、差,破烂不堪垃圾满地。乾隆皇帝问:“这个县城能治吗?”纪晓岚说:“回皇上,能治,没钱!”在路上走着皇上又问:“这条路能治吗?”纪晓岚回答:“回皇上,能治,没钱!”。君臣几人继续往前走,皇上又指着前面的一条河问:“这条河能治吗?”纪晓岚又抢在何坤的前头说:“回皇上,能治……,”皇上风趣地学着纪晓岚说:“能治,没钱,就会说没钱,能治没钱,那还不是治不了吗,”纪晓岚说:“皇上,治河有钱。”皇上一听说:“就道是奇了啊,治别的没钱,就治河有钱,”纪晓岚还在一边煽着风说:“对、对、对,就是治河有钱,”皇上高兴的一场手中扇子说:“好,治河有钱,那就治河!”
和坤这时早已是吓的满头大汗,扑通跪在皇上脚下不住的磕头喊着:“皇上赎罪,奴才罪该万死!奴才愿意出钱……”皇上一开始愣了一下,后来才醒过劲来,皇上哈哈大笑:“治河,治和,好你个铁齿铜牙,是在这要钱呢!”
11.民间经典故事 篇十一
民国年间,山西省洪洞县的洛桑镇外,有座破败的小寺院,那一带的人都叫它大佛寺。大佛寺里早没有了僧人,里面的佛像更是残缺不全,尤其是大殿上的如来佛,竟然身首异处,佛头狼狈地滚落在地上。那一年,洛桑镇的乡下,有个叫吕通的小生意人,到洛桑镇上去做生意。路过大佛寺时,他顺便进去烧香。那年头兵荒马乱的,生意人只求外出时平安,吕通也不例外,想进大佛寺祈求平安。到了大佛寺的正殿,吕通一看,如来佛没头,不由叹口气说:“这佛都保不了自身完全,怎么能保了世人的平安?”他转身想走,佛也不求了。可走了几步,看到地上的佛头,又觉于心不忍,抱起佛头擦拭干净,把它端端正正放到佛肩上。左右看看,如来佛也算法像庄严了。做完这些,吕通在佛像前拜了拜,也没说祈求平安的话,就走出了大佛寺。
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洛桑镇一带突发大水。吕通正在乡下的家里睡觉,忽然听到外面一片惨呼乱叫,原来河坝决堤发大水了。吕通顾不上穿衣服,摸黑开门向外就跑。水已经冲进院子里了,很快就涨到了吕通的腰间,进而淹到了他的脖颈,而且还在向上涨。眼看吕通有没顶之灾,吕通也以为必死无疑时,忽然见一个卷发庄严的大佛头从水中冒出来,把吕通顶离水面。这个大佛头顶着惊诧极了的吕通,顺水漂浮着,无论大水怎么汹涌疯涨,就是淹没不了佛头。
第二天天明时,吕通发现自己竟然坐在一个圆圆的麦秸垛上,是乡下随处可见的麦秸垛救了他的命。
大水退后,吕通独自出资,重修了大佛寺里的如来佛像。
12.民间经典故事 篇十二
明朝嘉靖年间,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村有个王秀才名叫王浩文,父亲早丧,和母亲靠种几亩薄田相依为命。王母王氏为了让孩子读书,早贪黑,忙种忙收,什么也不让儿子操心,一门心思让儿子专心读书,将来进京赶考,好弄个一官半职光祖耀宗。浩文不负母望,十年寒窗,学得满腹经纶,童试考上了秀才,乡试又中了举人。可王母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要孩子当状元,浩文只好应允母亲进京赶考,可连考五年,都是名落孙山,浩文着实心灰意冷,不愿再进京。这一年,科举考试又将开始,王母也早已看到孩子浩文心灰意冷的样子,可她还是不死心,总想让儿子再试试。于是,便把浩文叫道跟前说道:“文儿,今年还是再去试一次吧!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苍天还拍铁石心!还是再试试吧!”浩文看着满头白发的慈母,忍不住一阵阵内心酸痛,他不愿违背母意,更不想让母亲生气,只得又收拾行装,拜别母亲,再次进京。
这天,浩文走到太行山下,抬头看看天空,太阳已经偏西,心想:这么早就歇脚也太耽误时间,还是抓紧翻山的好,于是匆匆抄近路,一头扎进大山,浩文在山里一个人匆匆的走着,茂密的荆棘和蒿草覆盖着弯弯曲曲山间小道,路旁一棵棵满树的红叶灌木树枝交叉着把天空遮盖的严严实实,西下的阳光照射着红叶,路面上反射着血一般的点点红光,每走一步都让人心里发憷,可浩文赶路心切,尽管心里发憷,依然快速赶路。太阳渐渐地落下了山,天色越来越暗,忽然,嗖嗖的西北风刮了起来,呼啸着摇曳着山坡上的树木、草丛、荆棘、刹那间,红叶噼里啪啦的满山飞舞,浩文慌了,心想:“如果天黑再出不了山,万一碰上野兽,自己的性命搭上不说,家中的老母何人照看?”于是,大踏步的想走出山来,可走了半天,怎么又走回了老路,他感觉不妙,心中暗道:莫非自己迷失了方向?他鼓了鼓勇气,壮了壮胆量,下意识地继续前进,结果又转了回来,这一会,他真的感到了自己是彻底迷失了方向。他抬头看看天色,太阳早已落下了山去,星星已经布满天空,他害怕了,急得一下子坐在石板上放声大哭起来。
浩文正哭着,忽听一老者问道:“孩子,哭什么啊?”浩文忙擦干眼泪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位白须老翁,黑红脸膛,满面慈祥,肩上背着一弯打猎用的弓箭。
浩文忙起身深施一礼说道:“老伯伯!俺乃进京赶考的举子,因在山中迷了路,想起家中老母,不由心中难过,让老伯伯见笑了。”接着急忙拭去泪水。
老翁还了一礼说:“相公,眼看这天已经黑了,你就是出了山,也还得走二十多里夜路才能找到客栈投宿,我家就在前面不远,相公不如先到我家将就一晚,明早我再送你下山如何?”
浩文一听,心中暗道:我正愁走投无路,忽然有如此好宿之处,这是上天的有眼啊!于是,忙施礼答谢,便跟老翁而去。
浩文跟着老翁,穿出密林狭路,才感到视野辽阔,他不知道走了多远,忽然望见山路边有三间茅屋坐落在一个用木桩和荆条扎着的篱笆院内,心中正盘算:这就是老爷爷的家吗?
“到了!”老翁一边说一边进门喊道:“萍儿!有客人来,快把咱家腌的野味拿出来做几个好菜,我要和这位相公喝上几盅。”
话音没落,茅屋中迎出位大姑娘叫道:“来了!”
浩文随着一声清澈如玉般的话语,举目而望,那姑娘年不过二十岁,生得粉面桃腮,发乌眉秀,十分秀气。正巧姑娘也两目望来,忽见爹爹领回一位二十多岁的白面书生,不由得脸红两腮,四目巧对,姑娘一抿嘴转身跑进灶间做饭去了。
不大会儿,饭菜做好摆上了桌,老翁满上了酒说道:“相公,咱们相逢便是有缘,赶巧那会儿我出去查看逮野兽下的夹子便遇上了你,不知相公家住何处,姓啥名谁,家中可有何人,相公可曾婚配?”
浩文忙起身施礼说:“俺家住渑池仰韶村,姓王名浩文,家中有老母一人,学生今年二十有一,还不曾婚配。”老汉伸手让浩文坐下又道:“相公以往可曾进京赶过考?”
浩文不好意思地说:“去过几次了,却屡试不中,早已心灰意冷,今科若不是老母所劝,我也就今生不想进京了。”
“这么说小相公文章考得不好?”老翁道。
文浩道“不瞒老伯,俺五场文章考得都好,就是殿试回答不合万岁的意。”
老翁道:“怎么讲?”
文浩道:“当今万岁每次都出些稀奇古怪的题目,可惜我回答都不合他意。”
老翁一仰头喝干杯中酒说道:“你可还记得题目?说给我听听。”
浩文想了想把皇上历年来给他出的题和自己的答案一一说给老翁。老翁听浩文说完,哈哈大笑说:“想不到他还是那个德行,就那几下子,还老爱卖弄。”
13.民间经典故事 篇十三
话说古徽州有个偏远的村子,叫芽窝子庄。这芽窝子庄坐落在一个山坳里,交通极为不便。出山的路被一条小河拦住,小河虽是不大,但河水湍急,河上只有一条摇摇欲坠的独木桥,每年山洪暴发时,独木桥便会被洪水摧毁。这条河给芽窝子庄村民的出行带来很多麻烦。芽窝子庄所依着的齐云山海拔很高,终年烟云缭绕。传说齐云山是一座仙山,山中藏着不少黄金,这些黄金被仙气点染,都活了过来,经常会幻化成为各种动物在山中漫步,如果能捉到这些动物,它们便会变回金子,那就发大财了。当然这只是传说,芽窝子庄的村民祖祖辈辈谁也没见过幻化成金的动物。
芽窝子庄里住着一个叫陶铁的年轻人,与体弱多病的老母亲相依为命。陶铁已年近三旬,可还是找不到媳妇,不仅因为家境贫寒,也因为他有些懒惰,村里的姑娘没有愿意嫁给他的。这天,陶铁上齐云山打柴,打着打着便觉得累了,靠着柴堆就睡了一觉,醒来时天色已晚。看着自己身后那一小捆柴火,陶铁叹了口气,背上柴准备回去,忽然,他看见前方的灌木丛里有一只通体金黄的母鸡带着一群黄灿灿的小鸡在觅食,陶铁心中纳闷:这里离村子很远,怎么会有家鸡跑到这儿来?而且这样金黄的鸡群村子中也是从没见过啊!
正诧异,陶铁猛地想起齐云山的传说。他抑制住心中的狂喜,蹑手蹑脚地靠近了鸡群,这时母鸡发现了他,带着小鸡朝灌木丛深处逃去,陶铁情急之下,也不顾灌木伤人,纵身扑向落在最后的一只小鸡,尽管被灌木划出了一脸的口子,那只小鸡还是被他牢牢地握在了手中,陶铁感觉到手中的小鸡沉甸甸的,而且立即变成了一块硬实的东西。还没等陶铁细看手中的宝物,那只母鸡忽然扑了过来,冲着陶铁抓小鸡的手狠狠地啄了一口,陶铁顿时感觉手背一阵剧痛,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开手中的金块,反而站起来去扑那只母鸡,母鸡连飞带窜很快逃得无影无踪。
此时,陶铁慢慢地将手掌松开一条小缝,他看见了黄澄澄的金子露了出来。陶铁几乎是跳着回到了自己的家。回家之后,还来不及跟母亲一起高兴,他发现手背被母鸡啄的地方已经肿了起来,疼痛难耐。第二天一早,陶铁揣着金子跑到十几里外的镇子。的伤口已经开始发黑溃烂,他想赶紧去医馆看看,也想把手中的金子兑换成散碎的银两。到了医馆,陶铁还想以后到齐云山去捉那只母鸡,便没有说出实情,只是说自己被毒虫咬了一口。那些医馆的小徒弟们看了半天不明就里,最后把后院喝茶的老医师请了出来。老医师反复看了看,叫道:“哎呀,你这是中了金疾!”老医师赶忙问陶铁究竟是怎么回事,陶铁见已被看穿,只得和盘托出。
老医师替陶铁清洗了伤口,又开了药方。陶铁去钱庄兑换了金子,跑回来抓药,伙计对着方子抓完药后,扒拉着算盘,说了一句:“三十二两银子!”陶铁一下子呆了,这正好是他在钱庄兑换的数目。他赶紧去问老医师为什么这么贵,老医师说:“你中的是金疾,用药自然非同一般,光是那犀黄一味药便值二十多两白银,也是你命不该绝,这药材是我当年给一家大户人家治病时偷偷藏下的,否则这天然犀黄你上哪去找啊!”
陶铁感到分外郁闷,又心有不甘,抓药的时候让伙计把那每味药材的分量稍稍减了一些,这样他给自己剩了五钱银子。来到街上,他想用这五钱银子给自己买点东西,可是担心手背的伤势治不好还要再来买药,只得忍住了。陶铁虽然懒,却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最后只买了一份母亲最爱吃的桂花云片糕带了回去。
陶铁回到家中,煎好药之后服下,疼痛顿消,伤口也开始愈合。没想到过了两天,伤口又恶化了。陶铁赶紧来到镇上找老医师求救,老医师数落了他一通,要伙计按照药方把上次所减少的分量重新给他抓一副,陶铁对老医师说:“我的五钱银子,只买了一份桂花糕孝敬母亲了,剩下的都在这里了。”老医师见他孝顺,就把药给他了。陶铁吃完这次抓的药,伤口才彻底痊愈。
这件事通过医馆传遍了整个镇子,又传遍了整个芽窝子庄。于是镇上和芽窝子庄的人纷纷赶往齐云山,去寻找那幻化为鸡的黄金。人是去了一拨又一拨,却连鸡的影子也没看见,陶铁也跑了无数趟,也是毫无收获。这股淘金的热潮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终于平息了下来。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年冬天,陶铁的母亲又生病了。这次病得还非常厉害,家中穷得根本没有看病的钱,可把陶铁急坏了。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村子,也没凑够就医的钱。陶铁抱着母亲大哭:“妈妈,都怪孩儿懒惰,现在连给你看病的钱也没有挣到啊,孩儿无能啊!”哭着哭着,陶铁猛然想起上次捉鸡的事,也不管天已擦黑,拿上柴刀就出门了。
不知走了多久,陶铁已经到了齐云山深处。天已经很黑了,好在天空挂着一轮满月,借着月光行走倒不是太困难。陶铁走累了,靠在树下休息,忽然听到树丛沙沙作响,探身去看,顿时吓得他魂飞魄散,朦胧的月光下一条比人腿还粗的金鳞巨蟒正悠闲地游弋着。陶铁腿都软了,趴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巨蟒却慢慢地向他的藏身之处滑了过来,陶铁眼看藏不住了,鼓起勇气拔腿就跑,没想到那巨蟒看到突然出现的陶铁也吓得不轻,赶紧掉头逃窜。电光火石之间,陶铁恍然省悟,拔出柴刀朝那条金鳞巨蟒追去,巨蟒速度极快,眼看追不上了,陶铁急中生智,将手中柴刀掷出,正斩在巨蟒的尾尖上,巨逃蟒跑了,却留下了被砍断的一小段金黄色的尾巴,在月光下熠熠生辉,陶铁过去捡起来一看,果然是一块赤金。
14.民间经典故事 篇十四
明朝嘉靖年间,宾州镇出了个神童,名叫蒙大赉,他自小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尤其是诗联,他自是来者不拒,对答如流。当地名人墨客,没有一个人的才情能比得上他,后来大家送他一个“才子”的称号。蒙大赉长大之后,凭借自己的文采入朝为官。他虽为文官,却文武兼备,谋事有绩,戍边有功,屡次加官晋爵,颇受皇上重用。
话说恰逢皇后十月怀胎,谁知腹痛三日,就是不见小孩儿降生。这可把皇上急坏了,御医也是束手无策,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不得已,皇帝只得下旨召国师入宫为皇后占卜。国师掐指一算,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皇帝急忙问缘由。国师一躬到地,回答说:“陛下,恕臣直言,皇后迟迟不产太子,是因为没有文曲星从门前走过。”皇上忙问:“那文曲星何在?”国师答:“近在眼前,文曲星已下凡,如今就在朝为官。”皇上一听,乐了,既已是臣下,那干脆下旨召齐文武百官,让他们一一走过皇后/门前就是了。话说当时蒙大赉前一晚吃坏了东西,正闹肚子,文武百官都站成排等着,唯独他跑去茅房拉肚子了。所有的官员都从皇后/门前走过,仍不见小孩儿降生。正奇怪,蒙大赉突然慌慌张张跑过来,当他一走到皇后/门口,就听皇后房里有小孩儿呱呱坠地的哭声。顿时,龙颜大悦,皇帝一高兴,当即就拜蒙大赉为“国舅”,自此更是加以重用。
蒙大赉被封为国舅以后,自然与皇后以兄妹相称。皇后感激蒙大赉的恩情,因为有他自己才能母子平安,所以就把蒙大赉当成了自己的亲哥哥一样看待,平日里兄妹两个人亲密无间,举止也像家人那样随便,谈笑风生。这样一来,就有人嫉妒蒙大赉,说他与皇后举止轻浮,尽是流言飞语。这话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也非常怀疑,但苦无证据,也只好作罢。
太子稍稍长大一点,会走路说话了,蒙大赉常常抱太子到自己的住所玩耍。有一次,他在蒙大赉的房里看见床上有一把美丽的纸扇,非常喜欢,就偷偷把扇子藏在衣服里带回了皇宫。小孩子心性,一会儿不新鲜了就不喜欢了,玩够了随手就把扇子扔在了皇后的床上。碰巧这时,皇帝来皇后宫中,一眼就看见皇后床上有一把蒙大赉常用的纸扇,顿时怒火中烧,立即派人暗中调查蒙大赉与皇后的事。那些妒忌蒙大赉的人,便幸灾乐祸、添油加醋地编造是非。皇上半信半疑,便下令文武百官聚于殿堂,装作公议大事,顺便提及官员功过。最后,皇上故意给每个官员发一个柑子,以示慰藉,唯独蒙大赉得到的是一个被剥了皮的柑子。那些大放谗言的人趁机说蒙大赉犯了剥皮之罪。蒙大赉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索性打好行李,弃官而去,临走前他在自家墙上写了一联:
水清石自现
鹤飞鸟知音
蒙大赉弃官而去后,皇上知道了,便亲自来到蒙大赉家查看。突然,皇帝看见墙上有一副对联,看完之后恍然大悟,潸然泪下,后悔自己做了委屈良臣的蠢事……自此,皇帝下旨让人永不再提有关蒙大赉的事。
蒙大赉离开京城之后,改名换姓,隐居在江南一个缙绅家当了一名私塾老师。这个东家在当地很有名望,开设有大馆小馆,匿名隐姓的蒙大赉自愿当一名小馆老师。落难所迫,他衣着粗俗,平日里沉默寡言,所以大馆小馆的老师们都瞧不起他,经常欺负他,甚至想找法子把他赶走。
这一天,一名大馆的老师找到了借口,说蒙大赉不自量力,狂妄自大,胆敢修改大馆学生的文章,说蒙大赉有意拆他们的台,于是硬要蒙大赉同他们比试对联,若是比不过,就马上离开。蒙大赉本不想招惹是非,但是那些人实在是欺人太甚,他一时气不过便答应奉陪到底。在众目睽睽之下,大馆老师看着蒙大赉,琢磨出一道上联:
竹笋尖尖,乌鸦偏来尖峰企
蒙大赉随口答道:
荒茅利利,黄峰专照利边行
大馆老师不甘示弱,接着又出一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子
蒙大赉想也没多想,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我为探花郎
双方如此斗了几个回合,把大馆老师累得是气喘吁吁,而蒙大赉则对答如流,毫不费力。最后,大馆老师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好上联了,只得灰溜溜地走了,再不敢来欺负蒙大赉了。
过了几个月,东家举办寿宴,地方上大小官员、文武举人都请了来。蒙大赉心里想:东家瞧不起我,这里的老师也盛气凌人,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我趁此机会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
寿宴那天,正当宾客驾临时,蒙大赉悄悄将皇帝赐给他的那双太师靴搁放在东家大院的门口。那些官员学士、文武举人见了此靴,肃然起敬,立即在那双靴前跪下。其余众人莫名其妙,有的惊讶,有的议论,场面顿时混乱起来。这时,只见一个穿着朝服、头戴乌纱的人从小馆里走出来,走到那双靴子前,坐在地上,拿起那双靴就穿上了。等他穿好靴子,那些下跪的人们才起身。其中有一个客人一眼就认出那个穿靴的人,正是当朝国舅蒙大赉,连忙上前拜见,惊喜交加地说:“原来国舅隐居在此,如今皇上派钦差四处探听,召国舅你回朝呢。”
蒙大赉说:“皇上不能再见到我喽!让他到阎罗殿去找我吧。”说罢,独自回到小馆学堂去了。东家缙绅得知国舅隐居本府,惊恐万状,马上跑到蒙大赉面前跪拜,叩求恕罪,说:“卑职有目不识泰山,罪该万死!万望国舅海涵!”蒙大赉出口成联说:
龙游浅水遭虾虐
虎下平原被犬欺
缙绅立即派人专程报京。皇帝得知国舅隐居江南,当即御驾亲临,火速来到蒙大赉隐居的地方。可惜迟到了一步——蒙大赉在皇帝到达之前的凌晨吞金自尽了。皇帝只见到了蒙大赉的尸体,自然是追悔莫及。为了给蒙大赉恢复名誉,皇帝下令厚葬蒙大赉。
祭奠蒙大赉完毕,皇上金口下圣旨:要把蒙大赉的灵柩抬回宾州安葬。一路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抬杠在哪里断,就在哪里安葬。说来蒙大赉还有点福气,万里送灵柩,跨越万水千山,回到迢迢万里外的故乡,那台杠早不断晚不断,正好在宾州芦圩西北角的小坡上应声折断了,于是就在哪里挖冢垒坟,安葬了蒙大赉。
现在,蒙大赉的陵墓仍在,每年清明节的时候,蒙姓的后代子孙还为其挂纸扫墓,以示纪念。
15.民间经典故事 篇十五
清朝咸丰年间,有个叫陈路的人是戏班的武生。这天晚上,陈路回家拿换洗的衣裳,路上忽然听见街坊麦粒和他姐姐秋香的哭声,陈路便过去询问情况。麦粒边哭边说:“蒋贵和都快把我们逼死了……”蒋贵和是当地的财主,也是麦粒的表亲,见钱眼开,六亲不认。麦粒爹跟蒋贵和借过三十两银子,说好今年秋后还,可还没到日子蒋贵和就要账来了。麦粒东拼西凑把钱还了,可蒋贵和不干,非让他再还六十两,不然就拉牛扒房让秋香顶债。陈路听完就火了:“这不是欺负人嘛!钱庄票号也没这么大利呀!告他去,我给你写状子。”麦粒伤心地说:“告什么,到县衙就得栽!蒋贵和在借据上做了手脚,我爹借三十两他写的是六十两。爹又不识字,就在上面按了手印……”陈路一听泄了气,私凭文书官凭印,借据在人家手里,到哪打官司都赢不了!麦粒愁眉苦脸地说:“这么多拿什么还呀?”
陈路说:“不还他就利滚利,到时候更不好受!”麦粒也不哭了,拿刀就想去拼命。陈路赶紧把他拦住:“刀把子在人家手里,你找人家拼命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嘛!蒋贵和狡猾多诈,衙门有人,你根本斗不过他。”麦粒听了,眼泪又流了下来。陈路让他哭得心里酸溜溜的,很不好受。那年,票匪到陈家绑票,麦粒父子以死相拼,他媳妇翠平才幸免于难,眼下人家遇到困难怎么也不能袖手旁观呀!
想到这儿,他劝麦粒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甭着急,我帮你凑钱还他!”麦粒连忙道谢,陈路说:“谢什么,应该的,你们快烧火做饭吧,我去想辙。”待第二天从外地演出回来,陈路将此事对媳妇一说,翠平就发愁了,这么多银子怎么凑呀?陈家人多地少,日子紧紧巴巴,陈路唱戏又不怎么挣钱。陈路说:“先看看能凑多少,不够再想主意!”翠平听了,翻箱倒柜赶紧找银子,可是凑了半天也没凑多少。陈路愁得唉声叹气,大话说出去了,拿不出银子这不是麻子不叫麻子——坑人嘛!翠平说:“活人还叫尿憋死呀?没钱卖东西!”陈路心里一亮,马上想到了媳妇的金簪。金簪是翠平姥姥的姥姥传下来的,翠平爱不释手,压根儿没让它离过身。陈路笑嘻嘻地说:“卖东西倒是好主意,就怕你不愿意!”翠平一听就明白了,拔下金簪说:“都快出人命了,我还有什么不愿意的,把它卖了帮麦粒吧!”
陈路十分高兴,转天起了个大早到通州卖金簪去了。通州有家金店,陈路有熟人,到那卖不但挨不了骗,还能卖个好价钱。天蒙蒙亮时,陈路经过一片树林,树林很大,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清。突然,林子深处传出呼救声。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经常有人遭劫。陈路估计那人遇到了劫匪,赶紧捡起一根棍子跑了过去。走近一看,树上捆着一个男人,三十多岁,尖下颏小胡子,黑色裤褂戴着瓜皮帽。地上有个捎马子,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有账本算盘,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四周空荡荡的连人影都没有,劫道的把钱和东西抢走了,只剩一个人了。瓜皮帽一看陈路拿着棍跑过来,慌忙央求说:“行行好,赶紧救救我吧!”陈路安慰说:“别急,我这就救你!”陈路急忙跑到跟前放下棍子,给他解绳子。绳子拴得都是死扣,不好解,陈路把指甲都扣坏了才给他解开。
瓜皮帽甩掉绳子,抖抖身子,只见金光一闪,陈路不由得一惊,一眨眼的工夫人咋没了?突然,陈路身后响起瓜皮帽的笑声。陈路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问他为何发笑。瓜皮帽说:“好不容易把你糊弄到手了,能不高兴吗?”陈路听了,这才知道自己中了圈套。陈路十分气愤:“我和你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要骗我?”瓜皮帽说:“你还说和我无冤无仇?都是因为你,我的元气损伤大半,现在我要吃了你补充元气!”陈路气得眼都红了:“蛮横无理的东西,我非好好教训教训你不可!”瓜皮帽哈哈大笑:“简直是螳臂当车,就凭你还想教训我?”一晃身子变得又高又大,恶狠狠地说,“老老实实让吃了,否则把你撕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