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精选15篇)

2025-02-25 13:47: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当第一声春雷划破天际,沉睡的大地被轻轻唤醒,二十四节气中具动感的"惊蛰"翩然而至。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节气,不仅是农耕的号角,更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诗意课堂。®无忧考网为大家精选的15篇文字,将带您从"微雨众卉新"的清新画卷,走进"田家几日闲"的忙碌图景;既能欣赏唐诗宋词中的惊蛰意象,也能触摸民间谚语里的智慧结晶。让我们通过文字与画笔,捕捉昆虫破茧的瞬间,记录草木抽芽的惊喜,在方寸之间感受节气流转的韵律,完成与春天的这场特别对话。

1.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一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惊蛰雷鸣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2.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二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3.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三

  在我国的南方的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祭白虎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老虎是比较害怕和敬畏的。老虎凶残,因此当地的人们认为可以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坛前,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这一天的时候,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的口诀。

4.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四

  惊蛰时节,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习俗。例如,人们会在这一天理发,俗称“剃龙头”,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精神焕发、好运连连。此外,饮食方面也充满了讲究。

  人们会吃饺子,寓意着“吃龙耳”;吃馄饨,寓意着“吃龙眼”;吃米饭,寓意着“吃龙子”;吃面条,则寓意着“扶龙须”。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5.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五

  在古老的传说中,惊蛰的起源与雷神有关。据说在远古时代,雷神经常在天际敲响大鼓,制造雷电,以此来显示其威力。每当雷声滚滚,小动物们都被吓得四处躲藏。人们也对雷神敬畏有加,生怕其降下灾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位名叫陈洪的英勇猎人出现了。他不仅猎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奇异的肉球,从中跳出了一个手持宝葫芦的小男孩。

  这个小男孩左手掌有“雷”字,右手掌有“州”字,正是雷神的化身。陈洪收养了他,并教他如何控制雷电。从此,雷神成为了陈洪的得力助手,帮助他守护人间安宁。

6.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六

  相传,在古老的时代,龙王和蛇精是惊蛰节气的主宰。

  每逢这一时刻,龙王和蛇精便会在天地间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龙王驾驭着狂风暴雨,带来狂暴的春雷,而蛇精则操纵着冰雹狂舞,带来阵阵春雨。

  他们的争斗,象征着阴阳之间的较量,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传说中,龙王驾驭着乌云密布的天空,手持雷鸣之剑,掌握着惊雷之力。

  而蛇精则化身为阴云,携带着冰雹狂舞,凝结成冰霜之力。

  两者在空中交相较劲,雷电与冰雹纷飞,引发了天地间的巨大变化。

  终,龙王以雷霆之势击败了蛇精,夺得了春季的掌控权。

  春雷随即响彻大地,惊醒了冬眠中的万物,使得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而蛇精则被驱逐到深渊之中,暂时失去了对春季的控制权。

  这场龙蛇之战,被人们传颂成为惊蛰节气的重要传说,每年惊蛰之时,人们都会祈祷龙王的力量能够驱散寒冷,带来温暖和生机。

  同时,这也是人们纪念和庆祝的时刻,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7.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七

  何为惊蛰?

  古代称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它标志着二月仲春的开始。惊蛰一般在3月5-6日,今年惊蛰交节是在3月5日10时23分,这一时刻,太阳正好运行到黄经345度。

  “惊蛰”这个名字,表现的是生物对季节变化反应的一种物候现象:到了惊蛰时节,春气萌动,春雷开始震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或洞里越冬的小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类的小动物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

8.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八

  祭白虎

  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惊蛰会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百般不顺。为自保,便在这天祭白虎。祭白虎,是指拜祭纸绘的白老虎。拜祭时,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其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吃梨子

  在我国某些地区,惊蛰日有食梨的习俗。这个习俗来源已不可考,有的地方认为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有的地方认为吃梨取分离之意,可以和疾病分离。本草上说梨甘而微酸,性寒而无毒,正好符合春季养生的要求。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9.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九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候,仓庚鸣

  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三候,鹰化为鸠

  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huì)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10.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

  1、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2、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3、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4、二月打雷麦成堆。

  5、惊蛰地气通。

11.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一

  1、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2、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3、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4、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5、春雷响,万物长。

12.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二

  1.《菩萨蛮.春愁一段来无影》宋·萧汉杰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译文:春雨细细如烟,打湿了栏杆,杏花在惊蛰的寒气中绽放。

  2.《游景仁东园》宋·苏辙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译文:新春刚刚迎来了惊蛰,但草木还尚未察觉到春天的来临。

13.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三

  1.《惊蛰二月节》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译文: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

  2.《市饮》宋·陆游 

  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译文:春雷炸响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海上的太阳沐浴着鲸鱼翻腾的波浪。

14.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四

  1.《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2.《义雀行和朱评事》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译文:玄鸟:即燕子,因其羽黑,故称。这句诗以燕子为引子,通过描述春雷惊蛰后的情景,展现出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15.惊蛰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五

  1.《拟古》晋·陶渊明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译文:所有冬眠动物都被惊醒了,草木润泽舒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惊蛰》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

  译文:陌上杨柳刚刚抽芽,枝叶稀少,尚未能成荫。而池塘中的鲫鱼鲥鱼,却早已迎春嬉戏游动,像杨柳倒影入水成荫。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