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一
吃元宵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江南称为“汤团”。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当代中国无论南北,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天上明月,碗里元宵,象征着团圆吉利。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享受阖家团圆的美意。
不少地方街头流行“摇元宵”,将做好的馅心,放在大箩中的干粉上摇晃,粘上粉,洒水,再摇,越滚越大,最后成形。摇元宵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展示的过程,它为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2.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二
燃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上元天官,神职主管赐福,所以在上元节这一天燃灯放火,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灯代表智慧,驱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它也代表燃烧自己,照耀他人。
另外,我们今天说的“火树银花”,正是当时燃灯的实际描绘。当时的花灯叫“灯轮”、“灯树”,是一轮一轮的灯盏,越往上越窄,有点类似缠绕了彩灯的圣诞树,所以叫“火树银花”。
3.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三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代: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4.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四
1.如何是好(打三字体育名词)2.断桥会(打四字《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3.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打一用具)
4.有面没有口,有脚没有手,虽有四只脚,自己不会走。(打一家居用品)
5.把《郑板桥全集》一书拆成散页,一一张贴。(打《三国演义》中两个人名)
6.不着一字。(打一中草药名。)
7.臭豆腐(打一歌手)
8.壳儿硬,壳儿脆,四个姐妹隔床睡,从小到大背靠背,盖着一床疙瘩被(打一植物类食品)
9.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光爱吃菜,不爱喝汤。(打一物品)
10.圆筒白浆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打一物品)
谜底:1、女子组;2、白布郎君;3、伞;4、桌子;5、郑文、费观;6、白芷;7、莫文蔚;8、核桃;9、筷子;10、牙膏。
5.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五
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供人猜,既有趣味性,又能启迪智慧。 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寓意着吉祥如意。
6.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六
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食品,象征团圆和美满。它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馅料有甜、咸、荤、素等多种口味。 赏花灯: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人们张灯结彩,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7.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七
元宵节俗何时出现?元宵节的定型时期,学界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汉魏六朝时期,已经出现元宵节俗,唐宋以后,元宵节俗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而逐渐繁盛,诸多节俗传承至今。
比如张灯。《如梦录》记载明代开封一带:“诸王府、乡绅家俱放花灯,宴饮。各家共有大犁(梨)园七八十班,各街庙宇俱有灯棚,各家俱放花灯,门前俱点门灯,争放花炮。”
耍社火亦是元宵节习俗之一。社火是一种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至今,在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元宵节耍社火仍然是年节的重要活动。
贺少雅举例道,河北井陉县桃林坪花脸社火,属于武术社火,主要以表演古典名著中民众耳熟能详的片段为主,此外还有跑阵仪式。
8.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八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吗?元宵节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其狂欢性是传统节日中不多见的。
古代城市例有宵禁的规定,入夜有执金吾(仪仗棒者)执勤。但元宵节时,官方给予假期、特许夜游,以便于观灯。这时,官民士族、男女老幼走出家庭,饮宴玩乐、赏灯夜游。
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另外,古代元宵节时女性可借节日之机走上街市、畅游玩耍。也正因这种狂欢,男女青年在此时得以结识,许多文艺作品都描写了元宵节时发生的爱情。
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9.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九
“汤圆”“元宵”傻傻分不清楚?元宵和汤圆外形相似,但制作方法却有所不同。
贺少雅介绍,明代以后,宋代时所称的圆子类节令食物又被称为汤圆、元宵。“元宵”的叫法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较多称为“汤圆”。
《清稗类钞》云:“汤圆一曰汤团,北人谓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就制作方法而言,民间有“包”汤圆“滚”元宵之说。
二者在馅料上也有一些不同,元宵多为甜馅,有豆沙、黑芝麻等;汤圆则甜、咸、荤、素馅皆有,例如水果、肉类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和汤圆的馅料更加丰富,有些商家推出了各种新奇口味的元宵,有的还推出了低糖、木糖醇汤圆。
10.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
“汤圆”也称“浮圆子”?要说元宵节的节令食物,那就不得不提“汤圆”。
汤圆,又称圆子、汤团等。据记载:“京人以菉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
这里的“圆子”就是后来的汤圆,不过做法和食用方法与现在不同,当时的圆子没有馅,蘸以糖臛(即糖浆)吃。
宋代周必大写过一首诗《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其中提到:“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浮圆子就是汤圆,元宵节煮食浮圆子寓意着月圆人圆、幸福美满。
11.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一
“闹”是元宵节的节日主题?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一般来说包括忙年(迎年、迎新春)和辞年(辞旧年)两个部分,时间上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闹”是元宵活动的主题,“闹”的形式多样,游人喧哗、锣鼓喧天、灯火光彩。
明清时期,老百姓将元宵节过得热闹非凡,各种响器、歌舞竞相上演。顾禄《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
除此之外,还有放焰火。清雍正《朔州志》记载,民间“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经此一“闹”之后,人们再度回归到生活的日常。
12.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二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是,元宵节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
贺少雅说,《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她认为,元宵节的起源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元素,诸如传统的生产生活周期、天文历算知识、民间对月亮的信仰以及“年”的时间体系等。
自汉代“太初历”制定颁行后,正月十五之夜即成为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是这一轮圆月,寄托着人们对于农业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期许。
13.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三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来历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而食之。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史料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14.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四
木兰花令苏轼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
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15.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十五
观灯乐行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