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剧小知识 篇一
花脸戏中的“三闯”指的是哪三出剧目?“闯帐”、“闯棚”、“闯堂”。
红生戏中的“三挡”指的是哪三出剧目?
挡曹、挡谅、挡幽。
花旦跷工技巧最显著的三种工是哪三种?在哪三出戏中应用?
盘子功、扇子功、担子功。小上坟、红梅阁、阴阳河。
2.京剧小知识 篇二
丑角的“四盗、一偷”其中“四盗”(有说是“五盗”)是指哪四出剧目?盗甲、盗钩、盗王坟、盗银壶。
以马超为主演的“四块白”剧目是哪四出?
“反西凉”、“战渭南”、“战冀州”、“诈历城”。
四平调来源于什么曲调?什么角色不用?而反四平调只有什么角色专用?
吹腔,花脸,旦角。
3.京剧小知识 篇三
1.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2.京剧起源:起源清朝,曾称平剧、京戏
3.京剧唱腔:“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
4.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
5.文场:以胡琴为注奏乐器
6.武场:以鼓板为主
4.京剧小知识 篇四
什么是京剧:京剧是一种综合性戏曲艺术,演员们会穿着五颜六色的戏服,化着花花绿绿的脸谱,用独特的唱腔和念白讲故事,有时候还会跳舞和打斗。它的音乐主要用胡琴和锣鼓伴奏,听起来很有特色。为什么叫京剧:“京剧”之所以被称为“京”,是因为它起源于北京,并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繁荣发展。
京剧的受众:京剧的受众广泛,包括各个年龄层,它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青睐,还吸引着对表演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一代。
5.京剧小知识 篇五
音乐曲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腔调,还有昆曲、吹腔等辅助曲调,使京剧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故事情节。舞蹈动作:京剧中有许多舞蹈化的动作和武打场面,如舞剑、舞扇等,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来强化角色的形象。
化妆和服饰:京剧的化妆讲究脸谱化,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了不同的角色性格,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道具和布景:京剧舞台上使用的道具和布景相对简单,但富有象征意义,如马鞭代表骑马,船桨代表行船。
文学剧本:京剧的剧本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文学名著改编,情节紧凑,对白韵律感强。
6.京剧小知识 篇六
京剧的特点综合性:京剧艺术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同时吸取了文学、音乐、美术、诗歌、舞蹈和杂技等元素,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综合艺术体系。
程式化:京剧的表演和表现形式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包括角色的行当分类、表演动作、唱腔、念白、舞台布景、服装、音乐及脸谱等,都有固定的程式和规范。
娱乐与技艺:京剧的表演精致细腻,唱腔悠扬委婉,注重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同时,京剧表演对演员的技艺要求极高,需要多年的训练和实践。
象征与写意:京剧艺术强调象征和写意,不追求舞台上的生活真实,而是通过夸张、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境和审美。
7.京剧小知识 篇七
《西游记》:改编自同名古典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降妖除魔,历经艰辛取得真经的奇幻冒险故事。《水浒传》:围绕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反映了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的智勇较量,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
《贵妃醉酒》:通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美人的忧愁,同时体现了京剧的舞蹈美学。
《白蛇传》:讲述了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传说,表现了人与妖、善与恶之间的冲突,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8.京剧小知识 篇八
《窦娥冤》:根据元代关汉卿的剧作改编,描述了窦娥被冤枉而死,后得雪冤的悲惨故事,凸显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主题。《穆桂英挂帅》:讲述了宋朝女将穆桂英挂帅出征,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坚韧和智慧。
《赵氏孤儿》:这是一部历史悲剧,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被*臣陷害,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铡美案》:讲述了宋朝包拯审案,用铡刀处决了负心汉陈世美的故事,体现了正义与法律的严肃性。
《群英会》: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周瑜、诸葛亮等群英聚会,通过斗智斗勇展现了人物的智慧与英勇。
9.京剧小知识 篇九
京剧如何欣赏京剧基础:了解京剧的历史起源、四大行当(生、旦、净、末)、唱腔(如西皮、二黄)、表演技巧(唱念做打)、脸谱意义、服饰特点及经典剧目等关键元素。
文化背景:深入了解京剧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道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以及每个剧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有助于提高欣赏京剧的层次。
表演艺术:京剧的表演艺术是其灵魂,可以关注演员的表演技巧,如脸谱、服饰、动作、念白等。尤其是动作表演,如“水袖”、“扇子功”等,都极具艺术魅力。
舞台艺术:京剧的舞台美术也是欣赏的重点之一,观察戏服、道具、布景的设计和使用,这些都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观众提供视觉上的享受。
情感投入:对于初次接触京剧的观众,保持开放的心态最为重要,尝试与舞台上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让自己逐渐沉浸其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10.京剧小知识 篇十
形成与简述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京剧小知识 篇十一
表现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唱
指歌唱,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精神状态,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剧中人的心曲。
念
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念白与唱互相补充、配合,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
做
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打
是戏曲形体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准确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凡用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技艺,称毯子功。
12.京剧小知识 篇十二
行当分类京剧行当指的是京剧中的角色,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杂剧的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作角色,大致分成末、旦、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但后来末融入了生,成为四大行当。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
13.京剧小知识 篇十三
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脸谱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如项羽的双眼画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剧性结局。
14.京剧小知识 篇十四
《空城计》 《空城计》又名《抚琴退兵》,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该剧目在剧情上通常前接《失街亭》,后接《斩马谡》,合成《失空斩》。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城中兵力空虚,却临危不惧,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退敌。这出戏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演员通过精彩的表演,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和司马懿的多疑谨慎表现得栩栩如生。
15.京剧小知识 篇十五
《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谁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其中,项羽与虞姬的生死诀别,被演绎得荡气回肠。剑舞纷飞间,是英雄末路的无奈,亦是红颜薄命的哀歌,令人扼腕叹息,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