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一
大器晚成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yǎn)的人。他从小喜欢舞枪弄棍,不好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求师爱学。由于他很有灵气,再加上学习刻苦,所以他后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性情沉默,不好讲话,人看起来也不很聪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贬他才智不足,认为他没有出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常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显露头脚,崔林年纪大些的时候,一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成语“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2.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二
画饼充饥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3.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三
悬梁刺股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悬梁”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最终苏秦佩带了六国的相印,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成语“悬梁刺股”,常用来形容学习认真,勤奋刻苦。
4.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四
鹿死谁手东晋时,北方羯(jié)族有个叫石勒的人,做过小贩,种过地,也被人作为苦力贩卖过。后来,石勒聚众起事,建立了后赵政权。不久,石勒又率兵消灭了前赵国,从而取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
石勒自命不凡地对臣子徐光说:“假如我生活在汉高祖刘邦的时代,我会老老实实地效忠于他;但如果我的对手是汉光武帝刘秀,我就要和他在中原大地上决一雌雄,看看到底是'鹿死谁手’,天下被谁争夺到?”
“鹿死谁手”这个成语,现在比喻不知谁会取胜。
5.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五
才高八斗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jī),常常与友人酗(xù)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6.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六
江郎才尽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后来人们用“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
7.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七
一事无成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所以时常出去,想藉此游玩散心。
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面前,有一个极小的香炉,炉内檀香轻烟袅袅(niǎo)。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第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huàn)海里浮沉,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叹。
8.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八
口蜜腹剑唐玄宗时,李林甫是个有名的*臣。他无德无才,却是个拍马溜须的老手。昏庸的皇上竟让他当上了宰相。
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耿直,对李林甫十分鄙薄。李林甫便在皇上面前说严挺之的坏话。唐玄宗信以为真,当即把他贬斥到洛阳。
过了许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严挺之。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拔他,于是,他托人转告严挺之,说皇上问起他的病。严挺之便上书皇上请求上京治病。玄宗得知严挺之有病,从此打消重用他的念头。
民间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形容嘴甜心毒,*诈阴险,称“口蜜腹剑”。
9.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九
春风得意唐代大诗人孟郊,生前留下了许多首流传千古的佳篇,可是他的一生却非常坎坷。孟郊年轻时在河南傲(ào)山隐居。孤僻、耿直的他很少与人合得来,但与大文学家韩愈却一见如故。韩愈很推崇孟郊的诗文,尽力扶持他,望他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可是孟郊的运气总是很背,屡试不中,一直处于贫困之中。
孟郊四十一岁那年,曾两度前往京城考进士,但都名落孙山。终于在第三次应考时,他考中了进士。为了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他高兴地作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wò)龊(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在春风轻拂中洋洋自得,后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后那种得意洋洋的心态。
10.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十
抛砖引玉唐朝有两个诗人,一个叫常建,一个叫赵嘏(gǔ)。赵嘏的诗写得好,常建从心里羡慕,总想得到赵嘏的诗句。
有一次赵嘏到了苏州,常建得知赵嘏要去灵岩寺游览,就先到那里,故意在一块显眼的墙壁上挥笔题诗,并且只写了开头两句。不久,赵嘏来到了灵岩寺。他看到墙上那首不完整的诗,觉得非常惋惜,便借来笔砚,补上了结尾两句。
因为赵嘏续写的诗句比常建写得好,所以人们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抛砖引玉”。这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以便引出别人更好的见解和作品。
11.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十一
呕心沥血唐朝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kū)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12.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十二
一挥而就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年伟大的抗元民族英雄。同时,文天祥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被囚禁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记录了他的英勇气概。
公元1256年,二十岁的文天祥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进士考试。考试那天,他根据题目,就当时的一系列政治问题,写了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文章,主张改善朝政。他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连草稿也没有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从头到尾一口气就写成了。
监试官见了,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位贤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为赏识,亲自选定他为第一名。
成语“一挥而就”,常用来比喻写文章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13.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十三
名落孙山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14.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十四
胸有成竹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雨雪,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成语“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5.二分钟成语故事小演讲 篇十五
巧取豪夺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fú)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很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领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
后来的人又从此引申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以不正当的方法,攫(jué)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