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人物故事 篇一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吗?请接下来看。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乔风下雨,还是不停止学医的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老救了他并收他为徒。长老开始让华佗干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后来,华佗发现,长老把自己的医术的精华和心血都记录在几本题目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几眼。长老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小徒弟给长的洗脚水,冲上了楼。他一边给长老洗脚,一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大喜过望,他顾不着给长老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几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大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长老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一天,华佗在看《医案》。一个小徒弟跑过来了,他大声说道:“华佗,师/父生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父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原来,师没生病,而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华佗下去的时候,一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火烧了半边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团团转,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二天,师/父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给了师/父,他说:“师/父,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火烧了。”师/父一看,微微一笑,说:“华佗,你真过目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而是又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大后,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赞的“神医”。化发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但是,一代神医终死在曹操的监狱里了。
2.历史人物故事 篇二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历史人物故事 篇三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4.历史人物故事 篇四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候,孟母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迁居三次。据说,孟母起初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轲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见了,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轲看见商人们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觉得很有趣,便又学着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不行,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于是,她又寻找迁居的合适地方,很快将家搬到了靠近学堂的地方。在这里,孟轲不久就开始学习礼节,提出上学的请求了。孟母这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宜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后来,孟子果然未负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5.历史人物故事 篇五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6.历史人物故事 篇六
晋代大臣车胤年幼时,家境贫寒,没有钱买油灯。为了在夜晚也能学习,车胤便想到了一个夜晚照明的办法。一天晚上,车胤找来白绢做成一个透光的袋子,然后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就这样,每天晚上车胤就借着白绢里透出的萤火虫的光来看书。
车胤苦读多年,凭借自己的努力,他终于入朝为官。
7.历史人物故事 篇七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国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后来,勾践被释放回国。他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每天晚上晚睡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此来提醒自己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从而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
8.历史人物故事 篇八
秦朝末年,在巨鹿之战中,赵军被秦军围困在巨鹿城。楚王在得到求助后,派宋义与项羽前去救援。救援途中,由于上将宋义迟迟按兵不动,项羽急不可耐,于是将其杀之,自己率兵前去救赵国。宋义死后,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士气大增。项羽先派部分前锋前去切断秦国粮道,自己率领全军渡河后,便下令破釜沉舟烧营房,表明自己和将士们不胜则死、绝不回头的决心。士兵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于是拼死杀敌,将秦军包围,以一敌十,越挫越勇。
九次激战过后,项羽带领的军队终于大破秦军,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军。
9.历史人物故事 篇九
三国时期,吴国的偏将军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事后,诸葛亮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吴国派军队攻来,便叫弓箭手朝来船射箭。不一会儿,诸葛亮带来的船两边便都插满了箭。诸葛亮觉得差不多了,于是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才意识到上当了,可是想追也来不及了。
十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啊!”
10.历史人物故事 篇十
1796年的一天,一个青年开始做导师留的数学题。前两道题完成顺利。只剩第三道题:要求只用尺规,画出一个正17边形。
这位青年绞尽脑汁,但是毫无进展。困难激起了斗志。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导师看到学生的作业惊呆了。他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你解开了遗留两千多年的数学难题!”
原来,导师因为失误,把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学生。
每当回忆时,这位青年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这位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11.历史人物故事 篇十一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被所有人公认的一个小笨蛋,笨到同学们见到他就议论纷纷,笨到老师也觉得他无可救药了。可是呢,爱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奋”!在手工课上,别的小朋友都交了一个个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却交了一个工艺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话他。老师也讽刺他:“我看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东西了!”可是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个比这个更加糟糕的小凳子,这时,老师和同学们惊呆了,也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这是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小小的勤奋,他的收获是得到了同学和老师对他新的看法;长大了以后,爱因斯坦更加勤奋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诺贝尔奖、以及许多数都数不清的奖项。
12.历史人物故事 篇十二
火烧赤壁之后,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他梦见门外有只鲜血淋淋的牛头,惊醒之后心中十分惶恐。后来,他听说赵直解梦之术高超便立刻将他接到家中,让其为自己解梦。赵直听后看了看蒋琬,见其表情烦忧,随即笑着说:“不必/过虑,此为大喜之兆啊,你要当高/官了,将至三公之位!”蒋琬疑惑,便问何以见得,赵直解释说:“夫见血者,事之分明也。事之分明者,立可见也。牛头鼻头者,皆公字之象也。东家必当至公。”蒋琬听后终得以心安。事后,蒋琬果真被任为什邡令,后又升为大司马,位居三公之列。
13.历史人物故事 篇十三
北齐时期,有一个叫李元忠的人。当是他还是一介白衣,一天晚上,他突然做了一怪梦。梦见他执火炬进入了父亲的墓穴。醒来之后,他感到不吉利,于是,就找到恩师,求他解梦。老师闻听之后,言道:“此乃是大吉之兆,你执火炬进入你父亲的墓穴,此景此情不正是说‘光照先人’嘛?”果然,事后李元忠在仕途之路上,平步青云,官运亨通。14.历史人物故事 篇十四
房玄龄,字乔,出生于公元579年,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唐初一代名相。房玄龄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父亲房彦谦,通涉五经,善辞辩,他一生为官清廉善良,所得俸禄常周济亲友。他曾对房玄龄说:“人皆以官富,我独因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这样的一个家庭,对房玄龄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他小的时候,聪敏好学。五岁那年,父亲教他读《诗经》,他却要读史书。房彦谦问他为何要读史书,他说,史书都是讲的历朝兴衰大事,可以洞察时局,运筹帷幄,像萧何、陈平那样干一番大事业。房彦谦听了很吃惊,没想到儿子这般年龄就有这等大志,心中十分高兴,便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他找来了《左氏春秋》、《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
开始,房玄龄读史书难度大,许多字不认识,有些句子也读不懂。他并不去问父亲,因为父亲曾经说过,他年龄太小,那么深的书,怕他读不懂,等年龄大点再学。如今字不认识,句子不懂,去问父亲,岂不让父亲抓住理了?他虽然不去问父亲,但也没有放弃这些难点,而是把这些难点都记下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就这样,不懂的句子懂了,不认识的字也就顺过来了。
有,父亲检查他的学习情况,提出了几个问题要他回答,他拿过笔和纸来,挥笔疾书,不到半个时辰,就全部答完了。父亲感到惊奇,于是问道:“我提出的问题,是让你口答,你为什么要用文字来回答呢?”
小玄龄见问,便把自己的学习办法如实地说了出来:“有些字和句子,虽然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但在回答引用时却念不出,故只好用笔来回答。”
父亲听后,又看了看儿子用文字回答的问题,用词用字不仅完全正确,而且还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禁被儿子的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便把他记下的难句难字,给他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就这样。房玄龄用了五年的时间,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文章写得也很出色,被当地人称赞为“童子博士”。
公元593年,房玄龄随父亲房彦谦到京师拜访朋友。在这过程中,房玄龄接触了不少达官贵人。他们多数认为当时天下太平,国势昌盛。有一天,房彦谦去拜见好友高基素。此人时为吏部侍郎,精通史书,学识渊博。他见房玄龄生得气宇轩昂,言谈不凡,心中很是爱惜。
席间,高基素对房玄龄问道:“听说贤侄饱读史书,被人称为‘童子博士’,不知对当前时局如何看法?”
房玄龄道:“时下人皆言天下太平,国势昌盛,但小侄却不敢苟同。”
房彦谦一听苗头不对,急对玄龄大声训斥道:“住口,不许再胡言乱语!”
高基素微微笑道:“彦谦兄何必相阻?难道是信不过我吗?”然后对房玄龄道:“贤侄不要怕,一切由老夫做主,但说无妨!”
房玄龄这才又道:“以小侄看来,现在皇帝没有积下什么功德,又不思长治久安,只会追逐声色,欺压百姓,后必然要自相残杀,不能保全国家。现在表面上看来一片平静,其实亡国之日已经不远了。”
公元597年,房玄龄考中进士,官授羽骑尉。此时,隋文帝听信谗言,正准备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朝野上下无不议论纷纷。吏部尚书高基素记起当初房玄龄说过的话,便对好友裴矩私下称赞说:“有才华的人我见过不少,但都不及房玄龄这个年轻人。他小小年纪,就具有如此远见卓识,日后必然会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遗憾的是我已年老体衰,看不到他实现凌云志的日子了!”
不久,隋文帝被害,杨广即位,天下大乱。
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率军进入关中,房玄龄到渭北军中投靠,受到赏识。此后,房玄龄随李世民征战,参与军机。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官至宰相。他定法令,重人才,为官勤勉,对安定天下有重大贡献,享有良相美誉。
公元648年,房玄龄病死,时年七十岁。唐太宗不胜悲痛,并为其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15.历史人物故事 篇十五
作为中国历有影响人物之一的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多遍,还没有背下来。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那小偷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