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导航 > 最新信息

历史名人成语故事大全(20篇)

2024-12-30 15:20: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无数杰出的名人闪耀着智慧与光芒,他们的传奇经历历经岁月沉淀,凝练成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篇故事,带我们走近古人的世界:有蔺相如凭借非凡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尽显忠肝义胆;有祖逖闻鸡起舞,奋发图强,矢志不渝追求理想;还有匡衡凿壁偷光,在艰苦环境下刻苦攻读。这些成语故事,既是历史的生动剪影,又是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着古人的品德、智慧与精神力量,引领年轻一代探寻历史深处的奥秘,汲取成长奋进的养分。

1.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一

  出人头地——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诗人。

  北宋嘉袥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

  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

  不过,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青的学子苏轼,欧阳修才知闹误会了。

  欧阳修很欣赏苏轼,他给朋友写信时说:“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真痛快啊!我应当给苏轼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比其他人优秀。

2.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二

  坦腹东床——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晋朝时,王导声名在外,东晋重臣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想为女儿选一个女婿。

  王导说:你到东厢去看看吧,子侄都在那里,任你挑选。

  门生回去之后,告诉郗鉴:王家儿郎,都很不错,听说来选婿,都很矜持。只有一个人,躺在床上,露着肚子,仿佛没听到一般。

  郗鉴说:就是他了。一打听,这个人就是王羲之,郗鉴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成语“坦腹东床”就是好女婿的意思,是女婿的美称。

3.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三

  管宁割席

  管宁:汉末三国时期隐士。

  管宁和华歆起在菜园里锄菜。

  看到地里有一片黄金,管宁依旧锄草,看待黄金犹如瓦片,而华歆高兴地捡起金子。

  一旁的管宁看上去不高兴,华歆赶紧又丢掉了黄金。

  两个人曾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门口有一个衣着华贵的人乘着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像没看见一样,读书如故,而华歆赶紧跑出去看。

  管宁见此,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割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4.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四

  奇货可居——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战国时,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善于投机和囤积居奇,所以富甲一方,名声远扬。

  有一年,他来到赵国邯郸做生意,他发现一件稀有奇货:秦国王子子楚。

  彼时,子楚在赵国为人质,境况十分凄惨。

  吕不韦改善着子楚的生活,并且,献上了大量的金钱宝物给秦王的宠姬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子,并在秦王面前美言。

  后来,子楚被接回秦国,立为太子,后来,成为秦王。

  而吕不韦得到厚赏,成为秦国的丞相,得到从未得到过的权势。

  成语“奇货可居”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后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5.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五

  怀橘遗亲——陆绩

  陆绩:东汉末年大臣。

  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

  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怀橘遗亲意为孝顺父母。

6.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六

  断齑画粥——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小时候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十分酷爱读书。

  范仲淹住在庙里读书。每天的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粥。

  正是靠着苦学,范仲淹考上科举,走上仕途,成为大文学家和政治家。

  成语“断齏化粥”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

7.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七

  截发留宾——陶侃

  陶侃:东晋时期名将。其曾孙为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少年时,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家里很穷,生活过得清苦。

  有一天,范逵去陶侃家投宿,带了很多的车马仆从,陶侃发了愁:客人来了,可怎么招待他们呢?

  湛氏非常贤明,她对陶侃说:你去留住客人,我自有道理。

  湛氏剪下长发,卖了钱,换来了几斛米,把家里的房柱子砍削了一半当柴烧,把用来坐的草垫子铡碎了喂马。

  傍晚时分,家里便摆上了精美的食物,范逵既为陶侃的才华惊叹,也为他盛情款待而感动。

  成语“截发留宾”意为母亲贤明好客。

8.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八

  不欺暗室——蘧伯玉

  蘧【qú】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蘧伯玉德行非常好,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

  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

  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

  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

  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

  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

  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成语“不欺暗室”意为虽独处隐僻处,亦居心端正;形容为人坦诚磊落。

9.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九

  胯下之辱——韩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家里穷,饭都吃不上,却喜欢舞刀弄剑,村里的一群少年经常欺负他。

  有一个,一个屠户少年拦住了他说:要么,你用你的剑杀了我,要不,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握紧了剑,思索之下,他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

  多年之后,韩信在刘邦手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楚王,衣锦还乡。

  他找到当时的少年,封他做了尉官。别人都不解,韩信却说:当年,我并不是不敢杀他,可是,如果杀了他,我难逃责罚,心中的抱负如何实现呢?所以我强忍屈辱,才终于有了如今的成就。可以说,是他帮助我磨炼了意志,我怎么能不感谢他呢。

  “胯下之辱”指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10.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

  卿卿我我——王戎

  王戎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而按照礼仪,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

  可能感觉老被妻子这样叫不好意思,王戎就说:“你这样叫我,按照礼仪属于不敬,往后不要再叫了。”

  可他的妻子却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王戎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听之任之。

  由此,“卿卿我我”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11.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一

  退避三舍——重耳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2.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二

  不耻下问——孔圉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13.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三

  望梅止渴——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14.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四

  凿壁借光——匡衡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5.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五

  闻鸡起舞——祖逖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16.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六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17.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七

  程门立雪——程颐

  《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和游酢去拜见宋代理学家程颐,正巧程颐在屋里打坐。他们两个不忍心惊扰老师,但又不想放弃求教的机会,于是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过了许久,程颐才醒来,此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他们两个也变成了两个“雪人”。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形容尊师重道。

18.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八

  指鹿为马——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比喻颠倒是非。

19.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十九

  高山流水——伯牙、钟子期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0.历史名人成语故事 篇二十

  完璧归赵——蔺相如

  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婴幼儿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