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一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汪莘·宋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举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2.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二
传说中,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前曾遍游名山大川,寻求人生的真谛。后来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所以佛教徒称此日为“佛成道节”。在中国,佛教徒会在这一天举行诵经活动,并在佛座前献腊八粥。《武林旧事》曾载:“腊月八日,则寺院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子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明朝时,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佳品。到了清代,喝腊八粥之风更为盛行。以雍和宫腊八盛典为例,从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就会把粥料和干柴运到这里。奶油、羊肉丁、五谷杂粮以及各色干果等用料在初五晚准备就绪后,初六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至粥全部熬好。熬粥用的古铜大锅直径为2米,深1.5米,重达4吨。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百斤,共要熬六锅。粥熬好后,供粥大臣率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供奉完佛祖,第二锅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以快马递送承德行宫及全国各地。按程序,第三锅粥送给王公大臣、大喇嘛,第四锅粥送给文武官员和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粥送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粥作为施舍。天亮后,舍粥完毕,盛典结束。熬制腊八粥最初是为了祭祀,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3.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三
文化价值腊八节习俗留下不少传统食俗,其中较重要的莫过于喝腊八粥。从佛门施粥,进而发展到民间赠粥,是以佛教的“乐善好施”精神,为腊八节提供了一种关于“仁爱”和“感恩”的核心文化内涵。
社会价值
腊八节习俗在当代更注重发扬仁爱精神、感恩社会的理念,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灵隐寺每年施粥不少于30万份,参与义工数千人,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4.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四
腊八节习俗的源起可追溯到先秦时岁末的蜡祭(祭农业神)和腊祭(祭祖)。秦汉以来,二者逐渐合一,统称为“腊祭”。佛教传入后,腊日与佛成道日逐渐融合,形成了带有宗教色彩的腊八节雏形。至南北朝,腊日固定到农历十二月初八。
唐宋以来,腊日式微,渐为腊八节所替代。
自宋始,腊八节兴起喝腊八粥之俗,寺院、士庶均熬食腊八粥。《梦梁录》《武林旧事》等文献均记述了杭州地区的腊八煮粥施粥活动。宋室南渡后,腊八习俗亦传承不息。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后因战乱,寺败僧散,寺院腊八习俗衰落,但民间仍传承。
1978年,灵隐寺重启腊八节习俗活动,随后施粥范围扩大,不仅在寺院设粥棚施粥,而且广设施粥点,或送粥上门。施粥活动已渐渐辐射到了杭州周边县市,最远到达了北京。
5.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五
腊八蒜的来历与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腊八节”密切相关,通常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制作。这个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一带。传说中,腊八蒜的起源与旧时商家年终算账和祈福有关。因为“蒜”字与“算”字谐音,到了腊八这一天,各家商号不仅要结算一年的收支,也要偿还债务或收回欠款。人们开始腌制腊八蒜,寓意着清算过去、迎接新的一年,并期望来年生意兴隆,无债一身轻。 具体做法是将大蒜瓣用醋浸泡,经过一段时间后,原本辛辣的大蒜会变得酸甜可口,颜色也会变为翠绿色,成为冬季餐桌上的一道特色小菜。此外,大蒜本身具有保健作用,民间认为腊八蒜还有杀菌、开胃等功效。所以,腊八蒜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心的美好期盼。
6.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六
腊八粥的来历,与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腊八节”密切相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历六年苦行,身体极度虚弱。在他放弃苦行后,一位牧女献给他一碗乳糜(一种由牛奶和谷物熬制而成的食物),他恢复了体力。随后,他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想,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觉悟成佛。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古印度人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制作并食用杂粮粥以示怀念,并表达对佛陀智慧成就的敬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一习俗也随之流传开来,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腊八粥。 在中国,腊八粥的传统食材非常丰富,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各种谷物、豆类以及干果等,熬煮成一锅象征丰饶与和谐的美味粥品。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习俗,还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和来年吉祥如意。
7.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七
历史记载说:据《荆楚岁时记》等古籍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有在腊月初八食用“腊八粥”的风俗。此风俗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对自然、祖先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同时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腊八粥,不仅象征着五谷丰登,也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8.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八
佛教起源说: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与释迦牟尼佛有关。据传释迦牟尼在成道前苦修六年,身体极其虚弱,后接受牧羊女供奉乳糜(一种混合了牛奶和谷物的食物),恢复体力后于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佛教徒便在这一天煮粥供佛,并逐渐演变为民间普遍喝腊八粥的习俗。9.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九
农耕祭祀说:腊月是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月份,人们在此时会举行祭祀祖先神灵、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活动。腊八这天熬制杂粮粥,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寓意着丰收和富饶。 腊祭之日说:腊,本义为岁终之祭。古人会在每年的年终进行祭祀,感谢天地神灵一年来的庇佑,并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的祭祀活动后来被固定下来,形成了腊八节。
10.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
腊八节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
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11.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一
腊八简短儿歌腊八腊八,冷啊冷啊。
喝口稀饭,暖啊暖啊。
看看月亮,圆啊圆啊。
想起朋友,甜啊甜啊!
12.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二
陕西:腊八粥熬好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北京: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13.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三
腊八这一天,我国北方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不同的地区,腊八粥所需的材料也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黄豆、薏米、红枣、花生、莲子还有各种干果。在我国陕西还有喝剩的腊八粥的习俗。这个说法是这样的,人们喜欢把煮好的腊八粥先赠给亲友,而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送出去剩下的腊八粥保存几天还有剩下的,据说是取“年年有余”的意思。14.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四
腊八蒜,是在华北地区流行的,是一道传统小吃,将剥好的蒜瓣放到密封的罐子里,用腊八醋腌制,蒜瓣会慢慢变绿,通体碧绿如同翡翠。吃冰的习俗是在腊八前一天,人们用钢盆舀水,让它在里面结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一年都不会肚子痛。15.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五
1、“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腊八节过后,春节的脚步就近了,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新年,进入了过年的节奏。2、“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句谚语形象地描绘了腊月初七八时天气的寒冷程度,强调此时正值寒冬腊月,气温极低。
3、“腊八粥,你一碗,我一碗,明年能当状元郎”:此谚语寓含着喝腊八粥能带来好运和吉祥,尤其对孩子来说,有学业进步、金榜题名的美好寓意。
16.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六
1.腊八不吃粥,来年不丰收:在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腊八粥,这是一种寓意丰收和吉祥的食品。如果在腊八这一天没有吃腊八粥,就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来年可能会收成不好。2.腊八粥,食其家: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在腊八节这一天,吃腊八粥是一种家庭传统,代表着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温暖。
3.腊八生豆,豆花赛过金银: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在腊八节这一天,如果家里的豆子发芽了,那么这个家里的人将会有好的运气和财富。
17.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七
1、“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这个顺口溜将腊八节与春节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人们从腊八节开始逐渐进入喜庆的过年氛围。2、“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意指在腊八这一天喝完腊八粥后,就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一切事务。
3、“腊八粥,香四方”:这个谚语形象地描述了腊八节时家家户户熬制腊八粥的场景。
18.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八
腊八晴,一冬愁;腊八雪,一冬喜。腊八节在在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正值冬季。在这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比较低,天气寒冷干燥。而且一般在腊八节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几天,民间还有“腊八腊八,冻死鸡鸭”的说法。
而老祖宗的观察发现,如果在腊月初八这天是晴朗的天气,气温也偏高的话,那么农民就要发愁了。因为老祖宗的经验就是腊月初八这天是大晴天,预示着后面的天气晴天多,而雨雪较少,这就会导致天气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自然农民就要发愁了。
但如果腊八节当天是下雪了,那就是好事情,因为这预示着后面的雨雪多,而冬季雨雪多对农业是非常有利的,自然农民就高兴了。
19.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十九
腊八无雨又无雪,来年二人分馍馍。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腊月初八这天如果既没有下雨,也没有下雪,那肯定是晴天了,那么就预示着来年的粮食收成不好,这样就要两个人分吃一个馍馍。
在冬季的时候,农民最怕的就是干旱了,因为干旱也是冬季农作物的天敌。具体来说,只有在下雨或下雪的时候,土壤才能保持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而如果腊八节当天没有雨雪,则预示着这一年的雨雪很少,这样农作物就可能遭遇冬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人们会担心来年的收成不好,甚至可能面临饥荒的危险。
20.腊八手抄报文字内容精选 篇二十
腊八开了河,来年遍地贼。腊月初八的时候,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因为腊八节一般是在大寒节气期间,而大寒是24节气中最冷的一个节气,此时寒冷才正常。
但如果在腊八节期间冰冻的河流却开始融化了,那么就意味着这一年的腊八节不怎么寒冷,并且还非常的暖和。而冬季偏暖的话可不是好事,这样来年的粮食收成不太好。
原因在于暖冬的话,往往第二年的病虫害比较多,因为天气暖冬地里的害虫就容易轻松越冬而不会被冻死。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粮食产量不高,好些人吃不饱饭的时候,就会去偷去抢,甚至有些人还做土匪等。也就有了“来年遍地贼”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