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一
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有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晋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2.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二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3.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三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4.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四
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拦路。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父亲在后面被擒。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有诗赞曰: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 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5.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五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6.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六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7.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七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 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8.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八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9.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九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10.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11.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一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春秋时期一个士大夫在其父死后,没有将其父的爱妾陪葬,而是令其自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在该士大夫一敌人的一次战争中,将战场地上野草缠成乱结,导致恩人的敌手因脚步被袢而被擒报答了对方的恩情;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12.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二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13.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三
投桃报李【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后世“投桃报李”成了成语,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是一种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14.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四
知遇之恩【出处】《列子•汤问》的《伯牙与钟子期》
春秋时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一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正在附近躲雨的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称赞:“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二人结为知音,并约来年再相会论琴。
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15.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五
士为知己者死【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语出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
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后事情败露,自刎而死,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16.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六
子路负米【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
仲由,字子路,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他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却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坚持走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风雨不改。
后来,父母双双过世,仲由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所吃饭菜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因为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17.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七
一饭之恩【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生活困苦,时常饿着肚子。在他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一位漂母同情他的遭遇,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很感激,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听了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后来,韩信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她黄金一千两作为答谢。
18.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八
慈母之恩【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而作为儿女,用一生也难以报答慈母的恩情。
作者孟郊,是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因此对他来说,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描写的正是这种时候,写的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对慈母深沉的内心情感。
19.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十九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出处】《增广贤文》:“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据说老乌鸦不能自己去找食物的时候,小鸦会把吃进去的东西反哺出来,也就是吐出来给老乌鸦吃,来感戴老乌鸦的恩义,这是动物长大后反过来“赡养”父母的行为;小羊羔喝奶的时候,是跪着的,这是一种感恩的举动。
动物尚且懂得感恩,我们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0.古代关于感恩的故事 篇二十
黄香温席【出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
他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他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更暖和。黄香的事迹名播京师,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