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力训练>导航 > 最新信息

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精选20篇)

2024-11-12 14:16: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庄子宛如一颗璀璨而神秘的巨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庄子,这位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深邃如渊海,宽广似苍穹。®无忧考网整理了20篇知识点,在这里,我们会触及庄子那充满奇幻色彩的哲学观点。他的齐物论,打破了万物之间的界限,让我们重新审视世间的异同;他的逍遥游,像一阵自由的风,带领我们超越世俗的羁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用他那汪洋恣肆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神奇瑰丽的画卷,鲲鹏展翅九万里,庄周梦蝶不知周,这些奇妙的故事背后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我们还将领略庄子在文学上的非凡成就。其独特的寓言风格,以小见大,生动形象,让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庄子思想的核心、艺术特色、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让我们借助这20篇内容,深入探索庄子的世界,感受这位先哲思想与文学交织而成的壮丽华章。

1.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一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二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技并存于事。事并存于义。义并存于德。德并存于道。道并存于天、地、人。

  兼:并。

  注意,如下要点,需要明白。

  要点一。这说的是,以德并存于道;又以道并存于三才。

  要点二。过程如下。

  首先,出世证道之旅。

  技兼于事。是说,技艺和事并存,没有离开事的技艺。这是令我等从技艺回归到事。

  事兼于义。是说,事和有为之德仁义礼等并存,没有离开有为之德的事。这是令我等从事回归到有为之德如仁义礼。

  义兼于德。是说,有为之德和无为之德并存,没有离开无为之德的有为之德。这是令我等从有为之德回归无为之德。

  德兼于道。是说,无为之德和道并存,没有离开道的无为之德。这是令我等从无为之德回归道。

  此即三二一出世证道之旅。

  其次,入世生活之旅。

  道兼于天。是说,实证到大道,并不执着圣境界;而是不舍入世生活,即,还要做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这是道和天、地、人三才并存。令我等悟道后,不堕断灭,积极入世生活。

  此即一二三入世生活之旅。

3.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三

  上治人者,事也。

  上,治理三才之人者,此即事。

  注意,如下要点,需要明白。

  要点一。何谓上?

  三才之人,其上是地和天。天地之上是道。

  要点二。居上,即居道、居天、居地,都能治理下人(万物)而成诸事

4.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四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君,源于无为之德而成于天。故而说:远古之君,天下是无为的,无为能止。

  原:本。

  玄古:远古。

  天德:无为之德。

  已:止。

  注意,如下要点,需要明白。

  要点一。君,源于德而成于天。此处之君,绝非世俗君王;而是主宰天、地、人之君,即道。

  源于德,是说通过无为之德,才能与大道谋面。

  成于天,是说通过无为,实证到无。无即天。此即成于天之谓。

  要点二。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古喻心。远古之君,喻清净吾心,喻道。

  这是说,以清净吾心治理天下,天下是无为的,并且无为能止,不执着无为。此即做到了为无为,此即玄德。

5.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五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天地虽大,其化则是均衡的。万物虽多,其治则是一。人卒虽众,其主则是君。

  化:心物互变称作化。心变为物,称作化生。物变为心,称作化去。

  注意,如下要点,需要明白。

  要点一。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心和天地是互化的。心化作天地,天地也能化作心。恰如阴阳鱼。一来一去,长远而言,其化十分均衡。

  要点二。万物虽多,其治是一。

  心所化万物固然多,但其治则是一。这一,初学可以解读为万物之母——有;上进一步可以解读为万物之始——无。彻底悟道,则明白,这一就是清净吾心。

  要点三。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心所化之人众多,但其主则是君。这君,初学可以解读为国君;悟道了,则明白这君指的是心王,实际就是自心

6.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六

  北冥有鱼

  1.作者为什么要将鲲鹏所居之地定为“北冥”?

  “北冥”是特别之词,为庄子创造,含义新颖,其中透露出旷远神秘的意味,暗示着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见,亦非人智所能测的,这种意味与鲲鹏神秘的形象融为一体。

  2.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3.作者把鲲鹏的居住地定为“南冥”,目的何在?

  把鲲鹏的目的地“南冥”与出发地“北冥”对举,表明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徙至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极远。

7.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七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8.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八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9.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九

  朝三暮四

  “狙公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成语“朝三暮四”出自此处,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无论是早3晚4,还是早4晚3,合计皆为7。

  要得到“7”这个数字,可以是“3+4”,还可以是“2+5”、“6+1”,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可以接受“3+4”,却无法接受其他方式的相加。

  好比文中的猴子,一旦超出自己的认知便难以接受。

  庄子通过讲故事,论证万物⻬一的人与那些猴子并无异样。

10.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

  适得而几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庸,常意平庸、平常之意,亦通“用”,有功勋、功劳之义。

  在小篆中,其字形从用,从庚。

  从庸到用,再到通,用是我们的方法,通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不用,不尝试,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

  用了,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再寻找方法破除阻碍。

  道路不通,事情也就不顺,通,讲究的是适得其法和恰到好处。

  找到了通道,那就沿着自己认为“适得”的这条路走下去。

11.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一

  道通为一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莛,草本植物之茎;楹,堂屋前部的柱子;疠,同“癞”,意指丑八怪;⻄施,古时第一美人。

  莛与楹,厉与⻄施,截然相反之物,且是粗细、美丑各异。

  在庄子眼里,莛与楹的本质皆是草木,厉与⻄施都是人,外在地形虽有各异,但内在本质都是一样。

  我们容易被花里胡哨的外表迷惑双眼,忽略事物本来的面目;我们也容易在欲/望中迷失方向,不记得自己出发的目的。

  抽丝剥茧,披沙拣金,或许我们才能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将事情做成。

12.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二

  方生之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万物随起随灭,随灭随起。正确之时出现错误,错误之时也有正确。

  不去计较是与非,是非因果,何人能言明,就像莫比乌斯环,相互嵌套,世间万物皆有联系,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原点,是无限循环与生生不息。

  庄子在此中,也看到了那些有限的、独立的个体在彼处看到存在的意义,进而认识了自己。

  终点也是起点,物极必反、一体两面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13.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三

  言者有言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言论出于机心,言语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我们的言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楚,他人的言语,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我们可否听出弦外之音,能否成为我们对事或人的评判标准。

  在庄子看来,一些话语虽然说了出来,但意思不够明确,无法形成定论。

  正如初生小⻦的啼叫,自以为已经阐明了一切,还是没有表达清楚。

  自己说的话,要三思;他人说的话,要辨别。

14.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四

  且无师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偏见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一套评价他人和外物的标准。

  我们时常以此去评价身边的一切,往往未窥得全貌,却断然得出结论。

  我们以为的“常识”,即是评判标准,也是对外物的成见。

  庄子一度思考世间是否存有不迷茫的人,也许正是这些人,他们夸夸其谈,将浮于表面的现象作为真理,而不加思考。

  ⻓此以往,我们不仅会失去理性地思考,也会失去生活的本真。

15.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五

  终身役役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一辈子都在劳碌却没有任何成就,身心憔悴却不知魂归何处,让人悲哀不已!

  我们有无数条路可以选择,选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却也有无数的人,一生都在迷茫之中毫无建树,不知因何而活,不知如何而活。

  无需害怕迷茫,不仅世人迷茫,庄子也迷茫,但庄子也在迷茫之中用一生寻找天籁,领悟人生。

16.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六

  非彼无我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你,也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失去一切可以执取之物。

  唐太宗在评价魏征时,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里阐述的是彼此的关系。

  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这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差异性。

  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以此作为参照物,形成联系。

  庄子在此以辩证的眼光揭示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并通过外物呈现出来。

17.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七

  日以心斗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有人即使是在睡着的时候,头脑中还盘算着争名夺利,醒来后又置身于纵横捭阖,勾心斗⻆的环境中。

  睡无安稳,醒则算计,烦忧几何,争名逐利,正如我们想躺躺不平,想卷又卷不动的现状。

  庄子发出“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的疑问,解决之法或许是要回归到最真实的自我,走得慢一点,让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方能抵得住随时而来的狂风骤雨。

18.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八

  众窍为虚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看不见,摸不着,然树叶、经幡飘动,以此有风。

  若遇洞穴,百声齐发,亦是有风。

  庄子借子綦的口来描述风,洞穴在轻柔的风中是悠扬地和鸣,在强劲的风中则是奔放的,如遇更大的风,洞穴反而无声。

  无论是风还是洞穴,都以其特有的方式,昭示万物的存在与变化。

  感受世间每个个体的特点,是庄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是对生命的认知与体悟。

19.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十九

  未闻天籁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綦回答学生子游说:“你只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过地籁,就算你听说过地籁,也肯定没有听说过天籁!”

  这是“天籁”一词的出处,我们常用“天籁之音”来形容声音的悦耳动听。

  地籁是各种空洞发出的声音,人籁则是竹箫之类发出的声音,而天籁是风吹过万种空洞所发出的声音,三者千差万别。

  子游原本只知道地籁和人籁,未闻天籁。经子綦一番诠释,子游又有了新的领悟。

20.庄子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二十

  使如槁木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我们常用“形如槁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瘦得像干枯的木头,用“心如死灰”来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的状态。

  子游看到老师子綦仰起头来有气无力地吐了口气,就像灵魂出了窍,一副活死人的样子,以此表达对老师的不满。

  庄子借子游的言语,既体现学生勇于质疑老师,也引出后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能力训练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