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一
和端午张耒·宋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2.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二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3.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三
打五毒:在江南一带,端午节有打五毒的习俗。五毒指的是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蜘蛛这五种动物。据说五月是这五种动物最为活跃的时候,人们通过打五毒的方式来驱除病邪。
端午挂钟馗: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节把钟馗的画像挂在门上,因为据说钟馗能捉鬼,可以驱除邪灵和瘟疫。
4.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四
沐浴草药水:在端午节的时候,有些地方有用草药水沐浴的习俗,这被认为能够避邪驱疫,祛除疾病。
穿黄衣:
在一些地方,端午节当天,小孩会穿上新衣,特别是黄色的衣服,黄色被认为是五行中的“土”,可以克制“木”,以此抵御五月病邪。
5.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五
戴五色线:端午节这天,孩子们会在手腕上戴一条由五种颜色(红、黄、白、黑、绿)的线编成的手环,人们相信这能驱邪避疫,保护孩子们免受疾病和灾祸的侵扰。
悬挂菖蒲和艾草:
在端午节,人们常常会把菖蒲和艾草悬挂在家门之上,以驱除邪灵和瘟疫。菖蒲和艾草都具有较强的香气,被认为可以防止疾病的侵扰。
6.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六
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它是由糯米包裹在竹叶或者其他树叶中,通常内部会有豆子、肉类、甜点等不同的馅料。包粽子并投放到水中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和生活的热爱与怀念。
挂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会将各种香草(例如艾草)放入小布袋中,然后挂在门口或孩子的身上,据信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家人平安。
7.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七
挂艾草历的五月初五之所以被称为“毒日”,是因为在五月气候逐渐攀升,又正值雨季,蚊虫较多,湿气较重,古人则认为五月是“毒月”。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写的就是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治病,又可驱虫,古人们往往就会在家门口挂上几株艾草,用来防蚊、辟邪。
喝雄黄酒
在酒中可以加入雄黄、中药制成药材酒,因此,饮用雄黄酒也是古人避瘟避毒的习俗。但在古代有很多地方都只是将雄黄与酒混合、晒过后涂在小儿额头、鼻子处治病,并不饮用。
8.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八
赛龙舟由“纪念屈原说”中渔夫们划起船只寻找屈原,演变到如今在端午节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进行“赛龙舟”活动。龙舟上的船手们划动船桨,在江上以速度比拼,这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食粽子
为缅怀屈原,楚国人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经过数千年传承发展,现在的粽子大多用箬叶包裹,加入糯米、黄米制成,不同地区的做法还有不同,比如分口味的甜粽、分材料的肉粽等。
9.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九
端五在唐朝以前,五月初五被称作“端五节”,后来因唐玄宗生于八月五日,为了避唐玄宗之讳,大臣宋璟则将“端五”改成了“端午”。
五月节
在闽南地区,人们将吃粽子与五月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寓意为吃了五月节之后的粽子才可以不穿冬衣,因此又被称作“五月节”。
10.五年级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篇十
夏至说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的解释源于《岁华纪而》中对端午的描述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节处于夏季之中,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作“夏节”、“天中节”。而有关竞渡、吃粽子的习俗,隋代人都将它们视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而并非是打捞投江的诗人屈原。
恶日说
在先秦时期,古人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相传初五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因此便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在《吕氏春秋》中有一章规定:人们在这一天要禁欲,斋戒;而在先秦之后,这一天也被当作不吉之日,人们都会在这天插艾叶驱灾辟邪、喝雄黄酒避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