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一>导航 > 备考辅导

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2024-05-07 15:24:00 来源:无忧考网
【导语】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

1.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一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2.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二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3.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三


  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4.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四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5.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五


  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3)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

  ①直接接触,

  ②有弹性形变.

  (4)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5)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6.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六


  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4、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5、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

7.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七


  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Δ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8.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八


  重力势能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9.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九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12.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3.“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0.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知识点 篇十


  滑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高一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无忧考网移动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7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