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在三年级下册和第一单元“亲情”中,编排了《奶奶喜欢的铃儿》这篇文章。预习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什么内容吗?很多学生都说是写奶奶喜欢的一种铃。我接着问道:“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的作文,你会怎样去写呢?”“课文写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认真地预习就明白了,文章主要是写奶奶和冬冬之间的浓浓亲情。整篇文章看似写奶奶喜欢的铃儿,实际上却是通过铃来写奶奶爱冬冬,冬冬爱奶奶。接下来,我就顺理成章地提出要求:“你从哪里看出来奶奶疼爱冬冬,冬冬关心奶奶?从文中找出来。”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品读词语和句子,学生也明白了,原来课文中不出现一个“爱”字,却也能表达出亲人之间浓浓的爱意!
通过学习,学生也发现了文章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方法: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和我们平时写作的方法不一样。通过学习,学生也能体会出:在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逗的对话中,奶奶和孙女的亲密关系表露无疑,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却处处流淌着“爱”。而且整篇文章在这一老一小的对话中,显得非常有趣味,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
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不但明白了“亲情是需要用心经营”的,而且也知道了亲情是爱的互动,并表示愿意向冬冬那样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亲人的爱。
2.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麻雀》一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这是一篇老课文,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拯救小麻雀,老麻雀的所作所为,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以及“我”唤回老麻雀的原因。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本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的,简单小结如下:一、能够结合本学期抓重点词语谈体会的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训练。
根据本学期训练重点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在这节课上继续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比如: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词语谈体会。通过读书,有学生认识到:小麻雀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麻雀;是一只无可奈何的小麻雀……这些内容都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词语,而后我在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总结。以此来训练学生抓关键理解词句的能力。
在此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书上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虽然,学生用找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还很生疏,但是,从这节课我能感受到学生进步的迹象,我相信,在进行一点时间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会逐步提高上来的。
二、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思想升华。
本课老麻雀全力保护小麻雀的爱子之情是令人震撼的。动物界能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情感,我们人类则更应该拥有。为了让还不太懂得关爱别人的学生受到爱的触动,能体会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能学会去关爱别人,我在教学的后,(在学生知道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之后),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触动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感受爱的伟大,从而教育他们要学会用爱去关爱别人。
三、不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在让学生体会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做法这一教学环节时,由于学生自学体会时间不充裕,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学生在谈理解时,不够深入,气氛没有烘托起来,教师又过于急功近利,将学生应该自己体会的内容强硬的说出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老师剥夺了,掩盖了学生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氛围很沉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大胆放手,体现教师主体作用,还学生主体地位。
以上是自己对这一课教学反思,今后会不断改进不足,让课堂更加和谐活跃。
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在执教《理想的翅膀》这堂课后,学校老师给予我了很多中肯的指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本次授课与以前相比有了一些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下面我就对本节课做以下总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们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较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所以那每一位学生的答案或朗读的方式就会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无疑是应当得到尊重的,因此在给予学生评价时,也应当注重对他们个性的尊重。例如:学生读课文时,有的语速较快,有的语速较慢,无疑这是由个人性格决定的,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加以评价。对于语速较快的学生,我给予的评价是说:“你的风筝真活泼!”;而对于语速较慢的同学,我则会说:“你的风筝真悠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的兴趣。本堂课总起来说比较流畅,环节安排也较为合理,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实施时,我将问题提出后,接着就请同学们进行讨论,中间没有个孩子们自主思考,形成观点的过程,影响了讨论的效果。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在教学经验方面的欠缺,所以今后我更要用心钻研教法,争取早日成熟起来。4.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上了《小虾》这一课,我确实觉得先不说我这节课的问题,我确实再明白了,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多读文学作品,多看教学实录,多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这些才是帮助自己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是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到底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刻画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而不一定是象我课堂上讲的非要死板的用那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那几个词语用不用,要用,但不是只能用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也不是按照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了,文章就写好,关键是能象《小虾》这篇文章一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是好的。文章写出来才生动,才有特色。
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其实,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到位了的,就不怕学生读不到位。
这一课上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问题,但我也觉得收获颇丰,也触动了我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备课。
5.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小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可爱的小生灵”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小虾有趣和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这节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好好去思考,至少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来。课文比较浅显,我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想要让学生熟悉文本,进而领悟文本精神,对文本的多方式朗读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朗读,期望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进而体会小虾的特点,终感悟“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譬如,文本“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着缸壁上休息”如何读出语气变化,朗读之前我稍稍提醒了他们一下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然后让他们自己先练读练读。接着指名读,根据他们的朗读引导他们应该抓住“独自”、“追逐”、“紧贴着”和“休息”这个词语来读出语气的变化,体会到此时的小虾“十分自在”。整堂课朗读方式多样,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小组赛读等,试图做到读中有悟。
利用文本,培养学生写作。我认为《小虾》是一篇比较理想的写作范文,至少对于三年级来说它是。文本中通过围绕中心句来写具体、详细,还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小虾吃食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引导孩子们去体会、感悟。譬如在课堂中,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后,我来了个小练笔,让学生通过一些表示顺序的词来练练笔,希望让他们在日后的写作中能有个方向。
这样一堂“家常课”也留给我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在师生对话中有时评价缺乏针对性,课堂中有些环节显得比较拖拉,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为自己留下了好些遗憾。
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真正掌握什么,势必还得根据课标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给予他们足够的正能量。
6.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松鼠》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同时,这篇课文也是属于一篇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一不小心,就会把这堂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在备课时,我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说明语言。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在教学过程中,我仍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语言赏析、写作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本来设计了小组交流的环节被迫减掉,例如从文中找出让人觉得松鼠讨人喜欢的句子,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再回答应该会更全面。
语文课堂应是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上课前我创设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活动片以及歌曲《小松鼠快长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设计效果很好,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我设计了交流资料这一环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后,让学生说一说对松鼠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感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文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
1、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找时间词,加以运用———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表示顺序的词,并出示顺序词,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把学生的认识与创造结合起来,我设计了采访,表演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8.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山沟里的孩子》这篇课文短小而充满情感,但是它的内容又与城市孩子们的生活有较远的距离。为了提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开课时就引出一个问题,“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寻找这把神奇的金钥匙?”让孩子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课文学习。教学时注意带着孩子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句子。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充分感悟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情感。为了使孩子能深刻地体会孩子们读书的艰辛,在教学时让孩子联系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山里的孩子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时再读课文,孩子们读起来就比较投入。在教学中,我还借助媒体,把自己搜集的边远山区孩子们艰苦学习条件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了解山沟的穷面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充分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这样艰辛的学习就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金钥匙时,也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山沟里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家乡能够改变穷面貌,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而刻苦学习的精神。后让孩子说说山沟里灿烂的黎明将是什么样的。这个环节是希望再次强化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的重难点也被解决。学生学的很认真,很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教学活动也进行的很顺利。但是不足的是:在抓重点词体会上学道路远和难走时,还不够深入,挖掘地不够。以至于孩子们在谈“要改变山沟哪些穷面貌”时,只停留在表面,只想到要装上路灯。同时在畅想未来的时候,学生没有大胆设想,语言显得很苍白,没有形象感。在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的时候,没有放手让学生说,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没有出现精彩的生成。还有问题的提法有些还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以后的课堂中,应该多注意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全方位训练,同时还要继续提高自身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9.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我的教学设计紧扣课文主题,抓住课文重难点,高效的完成教学。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1、抓住课题,直入中心。
一开课,当学生朗读课题后便问学生:“通过你们的预习,课题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学生感受深的词多数是“珍贵”一词,说出的感受也大多来自于“指导员用生命换回的,所以非常珍贵!”生命换回的书固然难能可贵,可是文中无处不以“珍贵”为中心,围绕它来写的。
2、主题展开,多层次研读
围绕“珍贵”一词,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内自读课文,感悟发现“画一画”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孩子们拿起书认真的读起来,通过巡堂检查。学生能找到体现“珍贵”的地方,但普遍的找不完整,也找得不够细致。不会抓住词语来体会和感受。
当然,我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孩子从大处知道没有书艰苦情况的学习;毛主席关怀下印书;指导员用生命换来书。学生们个个沾沾自喜,都觉得自己找到了这几处。此时,我向他们说要加大难度“请你从句子中找找哪些词语也能感受教科书的珍贵。”通过上一轮的研读,孩子大致心中有数了。巡堂中我也发现有的孩子耍些小聪明,先找文中的好词。“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完整无缺”自然就不在话下了,通过研读,孩子们进一步明白了孩子们渴望的心,指导员用身体护住的书感受书的珍贵。
一节课的教学过得如此之快,孩子们意犹未尽。虽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深深感动。
10.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由于电教设备出现了故障,设计的课件无法使用,有关于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景图片学生没有欣赏到,缺乏对景象的直观认识。学生对四季美景感受不够,特别是对冬天大雪纷飞,黑熊躲进洞里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等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景象缺乏感知。
二:用心品读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决“你认为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得好?”这个问题上让学生说得太多,耽误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留的有感情朗读的时间不足,对美文品味不够。
三:课后练习中提出: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当时,我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背哪些段落,而是完全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结果在单元测试中,有一道题抽出了描写春天和夏天的段落,要求学生按原文填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背诵这两段,白白地丢掉了十几分。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3、进一步加强积累,调动学生自觉积累的主动性,主动背诵,主动摘抄,主动积累,扩大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