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赏析 篇一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地球“癌症”,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扩大生态有效供给,补齐生态发展短板。雾霾天气、饮用水源不安全等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自然系统遭到破坏,生态产品品质和供给质量不断下降,良好生态产品供给已成为突出“短板”。沼液灌溉池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解决了排污问题;“微公交”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提高了城市的生态化水平,沼液灌溉池与“微公交”的成功说明提高有效供给对于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绿色发展,还需转变“唯需求”与“唯GDP”观点,扩大生态有效供给。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生态环境压力。鞭炮的污染有目共睹,而各级政府的政策都依赖“禁燃令”解决问题,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反观蒲城县研发制作无硫型花炮与电子鞭炮,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样是面对污染,解决策略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不同,由此说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能够缓解生态压力。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使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成为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自觉行为。
破除环境监管漏洞,清除生态环境毒瘤。环保部门作为环境问题的监管部门,却总是缺位,印刷颜料泄漏事件就是印证;环评作为产业发展的“调节阀”,却总是落后于建设的步伐;企业作为环境治理、修复的责任主体,却总是逃避,公益组织反背负巨额诉讼费。这些监管漏洞将是生态供给侧改革的绊脚石。因此,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健全监管体制,肃清生态建设的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切实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走出生态环境恶化的泥沼,重新找回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
2.2024年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赏析 篇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血脉,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美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文化发展的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一个国家只有不忘文化发展的初心,方能占据世界文化的一席之地。街头文化不仅为城市增添艺术气息,还有利于弘扬民间民俗文化,更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因此,要让街头文化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街头文化为城市增添艺术气息。城市是催生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街头文化则像城市中的文化符号,每一个街头的表演共同普奏出城市和谐的乐章。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符号,只是徒有光鲜的外表和富有的经济活力,势必会是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孤城“.唱歌、跳街舞、捏面人、吹糖人等街头表演令人心潮澎湃,会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国际性大都市巴黎、纽约、莫斯科等亦随处可见与行人分享快乐和艺术的艺人。
街头文化是弘扬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基础。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头文化的发展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一种展现,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展现。街头文化本身具有娱乐化、大众化、通俗化等特点,百姓喜欢则会使民间民俗文化得以保存、传承、延续。
街头文化有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街头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也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当前我国文化处于文化逆差,由于缺少品牌和专业经纪人,我国对外街头民间表演迟迟不能在国外站稳脚跟,相比之下,国外随处可见的街头表演却能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并且收益颇丰。中国街头艺术表演的亟需推进,有利于树立中国文化大国想象,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政府应以民为本,对街头艺术进行规范管理,确定行业规定和规范要求;政府部门拟定出台文化艺人街头表演规章条例,确保做到管理有章可循。同时,应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专门管理部门,联合文化、宣传等部门对街头艺人进行培训,并采取适当的工作方式保护街头文化的发展。
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支持是“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的以民为本理念的体现。街头文化是一盏灯,燃亮自己,也点亮了中国文化,让街头文化绽放异彩的光芒,照亮中国、照亮世界!
3.2024年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赏析 篇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大量个体工商户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小微企业应运而生。人间正道是沧桑,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日趋上升,综合贡献力、核心竞争力、成长活跃度均有不俗表现,然而,生产经营风险加剧、生存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其跃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有优化小微企业的成长环境,才能加大其经济社会的贡献能力。
加大资金扶持,助力小微成长。破窗效应揭示了不良现象如果不及时止损就会无限扩散。小微企业面临不容忽视的资金难题,倘若不及时解决,往往会困住小微发展的脚步。假如资金扶持力度不足,就难以缓解企业的高成本压力;假如企业融资便捷度低,就难以解决融资难困境;假如税收减免乏力,就难以削减税费高负担。长此以往,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国家经济经济长久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优化融资政策,提供税收减免,为小微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
推进园区建设,保障小微发展。浙江小微企业众多,但缺乏稳定的成长环境。小微企业园区的建设为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和成长发展提供了生产经营场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了小微企业的落地生根。浙江台州温岭明确规范标准,积累发展动能,强势推进小微企业的建设,有效规避了小微生产的“低小散”、环境的“脏乱差”。小微企业园的建设并非数量的简单集聚,还是整体竞争力的综合提升,推动小微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小微升级。浙江经济是“草根经济”,其民营大省的地位离不开小微的支撑。然而,小微的发展步伐却被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所掣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缺乏技术建设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加强技术扶持力度有利于帮助小微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摘掉低端化生产的“帽子”,摆脱不可持续化发展的“怪圈”,所以,浙江应该不断加大对小微的技术扶持,持续出台人才进入计划,做到“筑巢引凤”的同时也能“引凤筑巢”。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的拉开,小微企业成功转型升级是助力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一环,加大资金扶持是解除小微发展后顾之忧的出发点,推动园区建设是保障小微成长稳步前进的支撑点,提供技术支持是推动小微持续做大做强的落脚点。在助力小微紧跟市场步伐的过程中,理应对小微的聚焦发展、规范发展、提升发展、安全发展常抓不懈并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