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甄选集 篇一
热点背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通知提出,2022年推进全国建设不少于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促进解决群众身边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类型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因其小巧多样、环境友好、方便群众使用等特点,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综合分析】
作为面向公众开放、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口袋公园因其小巧多样、环境友好、方便使用等特点,也被不少人称为“袖珍公园”。尽管“口袋”不大,但胜在星罗棋布、绿意盎然,满足着人们对宜居宜业的要求,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勾勒出一片片休憩的空间。
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来看,口袋公园大多是“点空间”,往往在城市景观中处于不起眼的位置。然而,从使用频次角度观察,口袋公园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则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街角的绿地景观,到楼宇间的小花园,再到社区里的健身区域,就近布局、简约时尚的开放性空间,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宜居,为人们在家门口拥抱“诗和远方”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湖北武汉,“辉煌口袋公园”不仅让当地卫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为附近居民增加了急需的配套活动设施;在福建泉州,口袋公园建设注重融入闽南建筑文化,利用街头巷尾搜集的旧石构件等砌筑花池,赋予小微绿地以文化内涵;在山东青岛,以社区音乐、爱情花卉、大海为主题的口袋公园成为当地地标,集休闲游览和文化体验于一身……各地的实践证明,让更多口袋公园成为幸福乐园,不能只对城市的小空地做简单修饰,而要在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强调历史文化、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老树保护等前提下的“精雕细琢”。这是口袋公园建设的明确要求,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发展规划】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当口袋公园绣出城市的方寸之美,如何让口袋公园得到可持续的管理维护,从“增绿”变“常绿”,是各地必须面对的治理课题。如今,有的地方聘请当地居民担任“市民园长”,他们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城市鼓励企业参与相关服务供给,解决好长期存在的管护难题;有的公园专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可见,愿意在建设上费心思、在维护上下功夫,家门口的公园就能长久发挥绿化、休闲的服务功能。让更多人既是发展城市、建设家园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是服务城市、守护家园的参与者、贡献者,才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
2.202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甄选集 篇二
热点背景:
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近段时间,助力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落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存在问题】
作为一把“利刃”,人工智能技术如若不“以民为本”为理念,使用不当便会产生难以预计的“灾难”,可能会引发就业、安全等问题。
就业方面:由于在劳动效率成本等方面有明显优势,部分行业的工人可能会面临失业危机。
安全方面:引发隐私与信息安全问题。指纹识别、面容识别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均与人工智能相关,若人工智能的行为边界与行为主体不明确,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综合分析】
从人脸识别的逐步应用,到方兴未艾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领域发挥作用。“人工智能+教育”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更加公平开放;“人工智能+医疗”助力医疗改革,推动医疗资源更好下沉基层;“人工智能+治理”创新着基层治理的自我革命“人工智能+文化”焕发出优秀历史底蕴的二次生机……
人工智能正在或即将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学习方式,从出门必须带钱包的习惯到手机支付走遍天下的便捷生活,从寒冬腊月马路边招手打车到如今滴滴出行只打家门口,从出行问路的尴尬到“一机在手天下我走”的潇洒,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发出内心的感叹:如今便是互联网+智能好的时代!
未来几年是人工智能技术跃迁的重要窗口期,随着应用场景资源的持续开放,场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必将更加紧密,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必将迈向更高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3.202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甄选集 篇三
热点背景:
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2021年,S省实现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2557.44亿元,同比增长7.4%。县域经济呈现“综合实力增强、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居民收支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全省“十四五”良好开局注入新动能。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分析】
从城镇体系看,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从城乡融合看,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的衔接配合。
从扩大内需看,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开拓新的投资消费空间。
【参考对策】
要“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如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要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