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允许媒体发言,是一种文明,_____允许媒体存在一定的出于真实的谬误,也是保证媒体有效发言的文明。这种文明,_____祛除任何对于真实的畏惧。
A.一旦 只有 才能
B.甚至 只有 才能
C.一旦 只要 就能
D.甚至 只要 就能
2.苏州建城有2500年之久,它已经_____。无怪乎七年前初次_____的时候它是那样疲劳,那样忧伤,那样强颜欢笑。失修的名胜与失修的城市,以及市民失修的心灵似乎都在_____苏州自身的存在。苏州,还是苏州吗?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千疮百孔 拜访 置疑
B.未老先衰 探访 质疑
C.老气横秋 寻访 质问
D.老态龙钟 造访 怀疑
3.这样的贫困导致他们的小孩夭折,使他们数十年来活在缺乏粮食的饥荒之中,接着又陷入令人_____的单调生活。那天晚上,在村里的大会上,他提出了一项改变山村居民生活的_____。今晚之后,他说,我们将不再是个小村庄。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麻木 方法
B.恐慌 办法
C.乏味 建议
D.沮丧 意见
4.为了研究和预报空间天气灾变规律,_____或减轻灾害性空间天气可能给人类活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一门把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模式、预报、效应、信息传输与处理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以综合与集成的新学科_____。
依次填入以上段落中两个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清除 水到渠成
B.清除 脱颖而出
C.避免 浮出水面
D.避免 应运而生
5.转瞬百年,同人等因念本馆素有辑印各种丛书的传统,乃议无论旧著新书,凡足以反映某一时期学术思潮、某一流派学术观点、某学科新的建树、某一问题新的方法及其他足资长期参阅的作品,均拟陆续_____为《商务印书馆文库》而存录之,俾有益于文化积累而取遍学林。顾兹事体大,难免_____,深望各界读者、学界通人共襄助之。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 )。
A.选汇 力不从心
B.遴选 力能扛鼎
C.汇编 捉襟见肘
D.辑录 鞭长莫及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和语境搭配。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明显发现“__允许媒体存在谬误,也是…”与“允许媒体发言,是一种文明”两句之间存在递进的关系,所以第一个空格应选“甚至”。
后两个空显然是呈条件关系,在仔细阅读句子之后,可知后两个空当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应填“只有,才能”。
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成语和实词混搭填空.
第一空由首句“2500年之久”可知“老态龙钟”一词最为贴切,以拟人的手法形容苏州城年老体衰的样子。“千疮百孔”侧重破败不堪或弊病,原文并没有这一意思,“未老先衰”与原文“之久”不符,“老气横秋”有贬义,而原文只是客观形容苏州城的古老,三者均不正确。
第二空能与一座城市搭配的只有“造访”,“拜访”指下对上的访问,“探访”跟的对象应该是人,“寻访”有寻找探问的意思,而原文没有这一意思,三者均不正确。
第三空“置疑”多用于否定,“质问”表示责问,均与原意不符。“质疑”是不相信,而“怀疑”是介于信和不信之间,在这里作者是想表示苏州市民的失望和无奈,不是真的不相信苏州的存在。因而此处填“怀疑”。
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A
解析:
第一空,由“单调生活”可知,空白处是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形容。故排除B、D两项。“麻木”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他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了。“乏味”是形容词,缺乏情趣兴味。“乏味”不用于使动句,一般不用于“令,使……乏味”。本题正确答案A。
4.答案:D
解析:
此题是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
“消除”指使不再存在,避免指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对于“灾害性空间天气可能给人类活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可以避免却无法消除,故第一空格选择“避免”。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显露出来;“浮出水面”比喻事物显露出来;“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产生,后泛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根据语境,正是由于文中前面提到的研究空间天气灾变规律的意义重大,顺应此时机,一门新学科才得以产生,故第二空格选择“应运而生”。
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实词、成语混合辨析题。本题切入点在第二个空,表述的意思为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应填“力不从心”。第一个空对应前面的句子,可知书的种类多,“选汇”指选择并加以汇总,符合文意。故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