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晋襄公手下有个大臣叫阳处父。此人平时喜欢高谈阔论,又好自以为是地教训他人,摆出一副有知识和学问的样子。
有一次,晋襄公派他到其他诸侯国访问,回来的时候路过鲁国的宁城。
宁城有个叫宁赢的人,跟他交谈后,认为他非常有学问,打算陪他一起同行。可是,走了几天后,宁赢却离开阳处父独自一人回家了。宁赢的妻子见他回来,感到很纳闷儿,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宁赢回答:“我同阳处父这个人相处几天后,发现他这个人就像一棵树,花虽然开得好看,可就是不结果子。”
宁赢叹了口气,颇为感慨地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宁赢的妻子问:“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宁赢解释道:“阳处父这个人说起话来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开始接触时感觉他非常有学识,容易产生好感,让人佩服;但是接触时间长了之后,发现他这种人其实是华而不实的,没真才实学。时间一长这种人就会露底,露底了别人定会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不仅不能得到好处,还可能会受到牵连。所以,我就提前回来了。”宁赢的妻子听了点点头。
事实正如宁赢所说的那样,一年后,阳处父因为说话华而不实被人杀了。
一个人结交朋友,特别是选择哪一类人作为朋友至关重要。
选对了是一辈子的幸福,选错了是一种灾难,甚至还会跟着丢掉性命。
夜晚,一个亮堂堂的房间,霎时变得漆黑一片。主任手忙脚乱地拿出一支蜡烛,点燃。这无边的黑夜成为了蜡烛的主秀场,他尽情地唱这歌、跳着舞,头上的火苗时而蹿高,时而俯下身,扑闪扑闪的,就像黑夜里的翩翩精灵,是那么的绚丽、那么的耀眼。早就听闻蜡烛宁可牺牲自已也要照亮别人的高尚品质,今日一看果真是不同凡响,一旁的台灯真是佩服之极,往前倾了倾脑袋:“你好,蜡烛!我是台灯,早已对你仰慕多时啦!”
“哦,台灯啊!”蜡烛不屑地赏了他一眼,心想原来这就是传说中自以为长得漂亮,对主人作用大,便瞧不起蜡烛的台灯啊!今儿个定要好好奚落他一下,想罢,便夸张的说道:“原来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台灯先生啊!”“哪能担待得起‘鼎鼎大名’这四字,尊敬的蜡烛先生,可以交个朋友吗?”“就你这么个下贱东西,也配?”这蜡烛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台灯先是一惊,后反应过来是气得说不住话来,眉毛拧成了一团,原先白里透红的俊俏脸庞变红、变紫,最后竟成了乌黑一片。他台灯到底犯了什么错,只不过想要交个朋友,蜡烛竟如此对他。“哟哟哟哟,这么快就受不了啦!还想着什么在黑夜中为人们送去光明,真是痴灯说梦,到头来自己都照不亮,还要靠我们蜡烛!”蜡烛说的眉飞色舞,唾沫星子横飞,头上的火苗都要窜到天花板了。
台灯气不打一处来,眼珠子差点就要迸出来,脸成了一个圆鼓鼓的小皮球,里面挤满了他的愤怒。
“真行,看你这样子我真想把你踹到一边去!不就是亮吗,还不是有电给你供着,没了电你简直是猪狗不如,哪儿比得上我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呼!”主人突然将蜡烛吹灭,是电来了。
“哎呀,”主人一边收蜡烛,一边骂骂咧咧道,“该死的停电,浪费了我那么长时间,蜡烛那么暗,能有什么用,老师还布置一篇《蜡烛与台灯》的作文,还赞美蜡烛,是台灯好啊!”主人说罢,无奈地摇了摇头。台灯的心“咯噔”一下,他好像在那一瞬间知足了。
两粒小草的种子一起随风旅行。当它们飞过一户农家的墙头时,一粒种子忍不住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就在这儿住下吧,在这儿,站得高看得远。”
另一粒种子说:“不行啊,咱们的祖先告诫过我们,只有在大地上踏踏实实地生活才会有幸福。”
第一粒种子不听,在墙头上住下了。他的同伴飞下墙去,在离墙不远的一块低凹湿润的地方安下了家,他决心留在这里好好生活。
墙头上的种子在雨水的滋润下长成了一棵墙头草。他沐浴着春风,接受着充足的阳光,长得很快,不久,他就长得又细又高。地上的那粒种子,也和身边的许多伙伴一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墙头上的草远远看到自己曾经的伙伴身子矮矮的,托风儿捎过去一些嘲讽的话语:“我让你站在高高的墙头上吧,可你不肯,你太傻了!现在,我高高在上,人们看我都要仰起头来。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地上的小草也让风儿捎话过去回答他:“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过得很踏实,我却替你担心,你这样高高在上,脱离了大地对你的支持,你会经不起挫折与磨难……”
“呸呸,”墙头草生气了,不等风儿把地上小草的话传完,就宣布与地上的草绝交,他恨恨地说:“哼,嫉妒我是没有用的。我永远是这么非凡卓越!”
到了夏天,天热了起来,好久也不下一滴雨,地上的草还在坚强地继续成长,而那棵骄傲的墙头草却干死了。
地上的小草为墙头草惋惜:不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只为追求虚荣而活着,最终却害了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