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艺术重在表达感情,那么我们让孩子去学习艺术,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去感受这份情感,是在培养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
有了良好的对艺术感受力,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变得更有灵气,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体验更好地去发展自己,生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那么做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呢?多数家长对艺术及艺术教育一知半解、不够深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呢?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故事说起吧!
平等对待孩子,尽情地交流分享
故事1
有一位美术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名为“黄昏”的主题画。“天色就要暗了,让我们先别开灯,大家一起等待暮色的来临。大家可以互相小声讨论,但不能忘了观察窗外的景色,一定要把这一切用脑子记下来。”
孩子们开始嘻嘻哈哈笑闹起来,但是几声笑声过后,孩子们安静下来,教室一片安静。孩子们开始安静地坐在窗前,直到看着后一丝晚霞消失,淡紫色的雾霭慢慢升起来。教室里越来越暗,黑暗也一点点地蔓延开来,慢慢的远处的灯火亮了,天上也若隐若现地出现了星星……后老师说:“开灯吧!”这时孩子们早已沉浸其中,吓了一跳。每个人的脸上都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了将近一个多小时出色的完成了这个”黄昏”的主题作业。
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对黄昏的感受已经不是之前单单在画纸上的呈现了。这样的体验与感受可能是他们毕生难忘的。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的想法不够深、见识不够长,所以常常无法在一个平等的条件下跟他们交流。
其实就算是还未脱离开母体的婴孩,都有一定的感受能力。我的自身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年我在怀孕的时候每次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时,总是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胎动迹象。孩子长大一些后,我仍然会抽空为着他读一些诗歌,我希望他能感受到这些美妙的辞藻,我觉得他是能听懂的,当他听到这些,安静下来就是在感受,闭起眼睛就是在体会。
我近在看汪曾祺的书,偶尔会给他念一二段汪先生笔下的花草树木。有一天我们聊起了这本书里的植物,他竟然说:牡丹是骄傲的,牵牛花脾气很大,月季有点孤独.......尽管外貌是个孩子,但他是自己世界中的小大人。
正如那位美术老师,和他教的孩子们一起感受黄昏一样。她能够尽情地平等地发掘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快乐。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创造与孩子共同分享,共同感受的机会。
与他为伍,放下我们“成熟”的教育观
故事2
一个孩子5岁了,父母让她学画画。孩子把画中人物的头涂成了强烈的橘色,把背景天空涂成了深红色。妈妈见了她的画非常生气,训斥她:“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隔壁的兰兰画得比你强多了,她长大了一定能成为大画家!”爸爸坐在一旁接着说:“哪有这么乱涂乱画的,你白上了那么多美术课了。”
孩子难过的低下头,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把画纸和画笔都放到了一旁,再也不想画画了。
艺术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大画家或者大音乐家......,而是通过艺术培养孩子使成为有美感、可以更好的自我表达情感并能愉悦自己的人。
对与孩子的艺术创作,随意批评或指手画脚地进行指正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艺术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在于鼓励孩子自由发挥,大胆地自我表达。美学大家蒋勋先生说过,发现美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存在的过程。
想起近带孩子去体验了一堂有趣的美术课,老师提前发放了很多名人的照片,并给孩子们一些例如羽毛、画笔、白纸等材料,让他们按照名人的样子再画一副画。活动开始后的15分钟里,儿子一直没有动手,他只是默默观察。我知道,画画从来都不是他的强项,在之前他也没有经过任何的美术训练,然而在我担心他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只见他将一只红色羽毛插在了之前他收到的那幅肖像画上,并且用棉线绕了很多小球,贴在了那幅画的旁边。半小时过去了,所有孩子都拿着自己的画给老师看,唯独儿子只是在原来老师的画作上进行了改变。
当时我非常惊讶,老师跑来笑着对我说,其实我一直在观察他,因为他始终没动笔,但没有想到他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呈现了自己的想法。在老师问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创作的时候,他说,“我觉得这样做可以让画上的人感到很快乐啊,因为她身边有很多可以玩耍的球啊,插一根羽毛在衣领上和她很配。”
如果当时我很不开心地跟他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画得那么好,为什么你做成这样”,他一定不会体会到那次他拿着自己作品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拍照时的骄傲和明媚。
与我们的孩子为伍,感受他们,因为哪怕是得到父母的一点点的肯定,都能成为孩子美好的记忆,开发出他们发现美的艺术气息。也许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但他们用纯真的眼睛、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一份“艺术”感。
即便做不到满分
也要努力做个为他营造艺术氛围的80分家长
故事3
钢琴家鲁宾斯坦,他的家人都对音乐一窍不通。小时候,他不爱说话,但是喜欢唱歌。大家都试着用唱歌来和他交谈,他自己也渐渐地通过曲调来识人。
他3岁的时候,家里买了架钢琴。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小鲁宾斯坦的音乐天赋引起了全家人的惊讶,但是家里没有一个人懂得艺术。他们能做到的,只是为孩子提供一架钢琴和自由游戏的空间,这是难能可贵的。
父母永远是孩子艺术的启蒙者,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自己。即便我们缺乏艺术感,也可以带领着孩子一起以孩子的方式创造和感受美的能力。
这些年我都坚持着做一些事情。每当带孩子去听音乐会或是看儿童演出之前,我都会和他一起提前做功课。比如几年前得知炙手可热的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来魔都演出,在他们演出前我就不停给儿子安利那首家喻户晓的《加油耶稣》,所以在演出现场儿子完全可以融入“听不懂”的音乐语言中。
这是作为一个妈妈,有能力可以做的事情。而且在和他一起做的这些“预习准备”的功课中,我也在学习,为他查找资料,筛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我对这些艺术的体验。
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说父母该如何培养一个孩子的艺术感,但反过来说,在发掘孩子艺术天分的同时,我们也在和他们一起感受,我们的艺术大门也能被再次打开,并用它来“教育”孩子。
平等聆听,共同感受,给予但不干涉。我们的小孩应该有自己的一条道路,当他还没找到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帮助他或借助外力来为他指引方向,并鼓励他去探索,在探索过的路上种上花草,孩子自会在那里涂抹一片天空和大地,他会安排一切好的坏的出乎意料的事情,让它们发生或者避开它们。
那是他的世界,我愿意闭上眼跟他一起感受这天地,我愿意和他一起再次成长。